试论庄子超然处世态度

2014-07-15 04:18:44郑淑婷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87
名作欣赏 2014年29期
关键词:心斋宗师真人

⊙郑淑婷[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 100087]

一、悠然自得,“以养天年”

庄子淡泊名利,重心性涵养,达观自适,悠然自得。他静心仰观俯察,洞悉世事民情。他重个体生命的价值,轻外在世俗的价值判断。所以他提出了很多养生、养神的基本方法。如《养生主》中,他提出养生的关键在于“缘督以为经”,即顺着自然的理路以为常法。庄子援引庖丁解牛的故事,运用到处世哲学上,指出人生在世,应该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才能“养亲”“尽年”。在当时儒家思想盛行的情形下,人们重社会的伦理价值判断,重集体,轻个体,庄子能够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提倡回归个体,尊重个体及其生命,要智慧地生存,这可以说是先秦时期个体意识的觉醒,对后人及其心性的涵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庄子认为“养生”第一步须“养形”。《大宗师》:“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秋水》篇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懂得“道”的人,会懂得应变,不会因为外物而伤害自己,并不是因为他们面临危险而不会受伤害,而是因为他们能够洞察安危,能及时避开祸害,所以没有什么外物能够伤害到他们。在庄子看来,保全自我,免受外界伤害是维护个体生命价值的第一要务。在当时儒家过分强调人的社会价值的大背景下,庄子对个体生命的看重,这在中国历史上无疑是有着特殊意义的。其次是“养神”。庄子认为“养神”比“养形”更重要。《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泽雉”与笼中之鸟生存状态迥异,“泽雉”虽“十步一啄,百步一饮”,生活没有笼中之鸟优越,但是却并不羡慕笼中鸟,因为它身心自由,来去自由,无羁绊。笼中鸟“神虽王”,却身心皆受束缚。可见,在庄子看来,自由是多么重要,悠然自得的心态来自身心的自由。

二、“心斋”“坐忘”

怎样做到悠然自得、精神自由?庄子认为须保持内心虚静,所以他提出了“心斋”“坐忘”。《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必须要摒弃杂念,专一心志,保持内心空明的心境。“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观照那个空明的心境,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来。福善之事止于宁静之心。可见,内心保持宁静、排除心机杂念是福善的关键。

所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坐忘”,关键是“忘”的功夫,要忘掉自己的肢体、聪明、智巧,除却偏私狭隘,和大道融通为一,和万物一体。“心斋”和“坐忘”是密切关联的,“心斋”是“坐忘”的前提,“坐忘”是“心斋”的目的。“心斋”“坐忘”是为了体“道”,与大道相融为一。

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庄子认为一切应顺应自然,不应人为干涉,否则事与愿违,如:七窍与混沌的寓言故事。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够安适自在。

庄子在多处提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哲理。

其一:《人间世》中,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庄子借孔子之口说人生有两大“戒”,一是自然的“命”,另一个是人为的“义”。“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一个注重内心修养的人,不会受哀乐情绪的影响,深知世事艰难,不可奈何而能顺命安心,只有德性达到极致的人才能做到。

其二:《德充符》里,申徒嘉对子产说:“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懂得事情的无可奈何而能安于自己的境遇并视为自然的命运,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告戒人们,生活中遇到艰难险阻,不应怨天尤人,而应直面现实,看作是命运的安排,这样就能心平气和。能做到这一点,也只有道德修炼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做到。另外,申徒嘉言下之意,子产尚以貌取人,他的境界与老师伯昏无人是不能比的。

四、“死生相忘”的人生境界

庄子认为死是一件自然的事,应该以达观的态度对待生死问题,从而达到“死生相忘”的人生境界。

《大宗师》里集中阐述了庄子的生死观,即生死乃自然之事,应该顺应自然变化,从而达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大宗师》全篇用了三言的手法,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来阐明如何获“道”。在如何看待死亡的问题上,又采取了重言的方式,反复讲怎样才能顺应自然的变化,将生死置之度外,把死亡看作是一件自然的事。“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大宗师》)“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宗师》)

庄子认为生死如一,应该“善生”“善死”,“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天地赋予我形体,用生使我劳苦,用衰老使我悠闲,用死使我安息。因此,如果以生为快乐,则应该以死为善。如果能够遵循自然之理,活的时候潇洒地活,死时也应该能够从容地死,而不必贪生怕死。

子桑户死了,孔子派子贡去帮助料理丧事,结果看见两个人在子桑户身边,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唱歌。子贡很是不解,回来问孔子,孔子回答说:“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之先后之所在!”(《大宗师》)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了上面这段话,认为生死其实是同一的,生命其实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能够逍遥自在地神游于尘世之外就好,又何必拘泥于世俗的礼节。

庄子认为生死是相互转化的,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同样是说明人的生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养生主》里,庄子也阐述了同样的道理:老子死了,他的好友秦失去吊唁他,然而只大哭了三声就出来了。弟子觉得非常奇怪,秦失解释说,人的生死是自然的常理,该生时应时而生,该去时,自然而死,“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若能安心顺应自然的变化,则哀伤与欢乐的情绪就不会侵入人的内心。所以死亡并不是件可怕的事,是自然之理,应该安于自然的变化。如果害怕死亡,恰是“遁天倍情”,逃避自然的常理违背事实。因此,应该以达观的态度对待死亡。

庄子甚至认为“生”不如“死”。《齐物论》:“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庄子言下之意,贪生是迷惑,死亡或许才是回归家园。死亡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活着的人是无法知道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死而复生,因此也无法真正体会死亡的感觉。庄子在这里用比喻的说法说明他对死亡的态度,即不应惧怕死亡。庄子认识到人生存的艰难,生存会面临很多困惑,死亡或许也不是件坏事。这体现了庄子深切的悲剧意识,对于人生的终极问题,他经常反思,不断寻找答案,最终得出结论:人的生死存亡都是自然的事,因此应该顺其自然,活要潇洒认真地活,死要坦然从容地面对。

五、道——庄子思想的主线

道是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庄子认为应该遵从道、体道。“道”贯穿在庄子思想的始终。《大宗师》篇集中论述了“真人”之特征。“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真人”,在庄子看来就是获道之人。“真人”,生活态度悠闲从容,忘却生死,忘掉一切;复返自然,胸襟开阔;德性宽厚,气度博大;顺乎自然,不拘礼法。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真人”。这与《逍遥游》里提到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思想是一致的。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其实都是指能真正体道之人。

[1](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胡道静主编.十家论庄[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心斋宗师真人
30万元的MPV搅局者来了!传祺M8宗师系列为什么定价贵?
车主之友(2022年6期)2023-01-30 07:58:54
广汽传祺新一代M8豪华MPV宗师系列
汽车观察(2022年12期)2023-01-17 02:19:44
棍法宗师
26.98万元起售,传祺M8宗师系列正式上市
车主之友(2022年6期)2022-02-09 04:31:48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Towards Semiotics of Art in Record of Music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继红剪纸
———心斋系列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浅谈《中国美学史大纲》之庄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