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舞阳
摘 要:当今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弱势人员,环卫工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类群体。在对郑州市环卫工人群体的访谈调查中发现,当今社会环卫工群体在生活工作中面临工作权益受侵害,难以真正融入城市,代际向上流动困难等困境,尝试提出建立工会组织,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职能,给予环卫工公平的机会等措施,希望对帮助环卫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幸福生活、良性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环卫工;生存困境;城市融入;阶层流动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067-02
当今社会,环卫工群体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一方面,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却不能在城市享受到与贡献对等的权利和尊敬。因此,正确地认识环卫工的地位,注重解决以环卫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社会公平问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環卫工权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维权工作也没有做到有的放矢,标本兼治。我们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正确解决环卫工所遇到的问题,以维护环卫工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调查方法及案例介绍
本次调查采用结构访谈法,以郑州市中原区和二七区的街道环卫工为调查对象,先在地图上划定调查范围,又在范围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航海西路,工人路,大学路,汝河路四个路段,对在以上路段工作的环卫工人进行访谈,“当场访谈,当场回收访谈表”,着重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遭遇的困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共访谈二十人,有效访谈案例十七个,现挑选有代表性的三个案例做简要介绍。
案例一:男,64岁,小学文化程度,已婚,周口市某县人,农村户口。个人月收入1080元。自己身体不健康,需要医疗费。儿子三年前出车祸,严重伤残,现处于康复阶段,没钱取身体里的钢板;儿媳妇打工,照看三个孩子;老伴儿同为环卫工人。孙子孙女在南三环外的一所小学上学,因没有当地户口,每人每学期要收1500元借读费,孩子的学费占很大一笔开支,为孩子的借读费发愁。当环卫工两年,属于临时工,并没有参加城市的五险一金,工作时间上午7:00——10:30,下午2:00——5:00。遇见困难会向上级反映,一般会得到解决。回家后也不与家人之外的人有联系,自己过自己的生活。
案例二:女,63岁,文盲,信阳市某县人,农村户口,已婚,个人月收入1000元。家里有儿子,老伴和两个孙子,儿媳跟儿子离婚,儿子打工挣钱,老伴在家料理家务及照顾孙子,孙子就读于秦岭路某小学,每人每学期1000元借读费。学费太贵,比较担心孙子的上学问题。亲戚仍在老家,在郑州并没有熟人,也没结交新的朋友,遇到困难自己解决,没人帮忙。属于临时工,节假日不休息,没参加城市的社会保险,每天工作时间为上午七点到下午六点。上级监管比较严格,工作时不允许同事在一起聊天,也不能在路边休息。行人很不友好,如果劝他们别扔垃圾,就会说很难听的话,让人生气。工作比较危险,快车道上有垃圾也要去捡,有几次差点出事故。
案例三:60岁,男,非郑州市户口,河南许昌某县人,文盲,因文革时期家里多地,“成分高”,经常挨批斗,以至终生未婚。个人月收入1460元。现与侄儿一家四口住,侄儿给超市运货,两个侄孙在许昌上大学。家中生活用品齐全,生活质量尚可,就是孩子上大学费用比较高。现在安心在城市生活,觉得有亲人的地方就是家。工作方面,因早晨有人检查,所以凌晨三点就要起来干活,下午六点收工,结束一天的工作,现在仍为临时工。工作较危险,来往车辆多,曾在工作时出过车祸,干重活的时候胳膊使不上力气,但没钱去治疗,只能这么拖着。如果遇见行人乱扔垃圾,自己也不敢说,怕人家不愿意听,因为自己不识字,怕别人笑话,所以也没认识新的朋友。
二、城市环卫工群体的生存特征
通过对郑州市环卫工人访谈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卫群体通常具有以下较为鲜明的特征:
1.素质特征:人力资本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工作技能与经验。样本总体上文化程度偏低,调查的20人当中7人文盲,8人小学水平,5人初中水平,没有高中及以上学历者。且他们从事的环卫工作为低技能要求工作,每日的工作内容固定,变化不大。
2.社交特征:生活圈子较封闭,社会交往资源贫乏,外部支持性资源少。环卫工群体多为外来工群体,他们来自省会城市周边的县级城市或更偏远地区,以家为单位进城务工,亲戚朋友或者留在老家,或者在别的城市务工,距离较远,也没法经常联系;而在城市里面周围都是陌生人,干什么的都有,自己没文化,而且工作一天后很累,闲暇时间有限,也不主动结交朋友。
3.自然生理特征:从事环卫工作的人员普遍年龄偏大,20人中全部为60岁以上者。部分调查对象家庭主要成员身体状况较差,或残疾、有病、年龄大而无劳动能力,不仅无法就业,每月还要有一大笔医药费开销。大部分调查对象,虽然家庭成员就业率高,但的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普遍低下,家庭收入不容乐观,一家人的工资只够维持一般生活。
4.心理特征:大部分调查对象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存在各种担忧与焦虑,为子辈孙辈的教育环境,教育费用发愁,感受到社会偏见与歧视。有挫败感,感觉被城市排斥,认为自己在工作生活中被人瞧不起,被看不起时会表示愤怒,自卑,无奈或自我安慰。
三、环卫工群体面临的生存困境
1.工作环境危险,工作强度大,正当权益受到侵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前郑州市环卫工普遍为临时工,工作时间长,大多数环卫工人从早晨七点工作到下午六点,更有一部分人,为应对上级检查,要凌晨三四点便开始工作,他们担负的清扫量大大超过了国家建设部规定,而且他们作业条件简单,绝大多数靠手工作业,没有休息场所。由于市民素质不高,在快车道上,往往有车主随手把垃圾扔出窗外,随着城市道路不断拓宽、车流量激增、新车手增多等因素,环卫工人在快车道上进清洁作业十分危险,事故发生率也一直在升高,尤其是遭遇重大事故之后,要么死亡、要么致残,这些都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进而影响了其正常生活。
2.受到市民歧视,难以真正融入城市。贫困导致了他们经济社会地位的全面下降,也导致他们的社会交往出现主动的自我孤立与被动的社会孤立,他们由于经济拮据而降低交往成本,由于担心歧视而减少社交圈子,与之交往的多为底层群体,交往的人员同质性强,没有新的资源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1]。城市中的市民对环卫工群体也存在偏见和歧视,认为他们素质低下,愚昧无知,表现于日常生活中便为语言上的诬蔑,人格上的侮辱,职业上的排斥等。这对环卫工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打击,使得很多环卫工虽然在城市工作生活了数十年,却并没有结交到新的朋友,对城市人群体有着排斥和戒备,对城市有高度的疏离感。
3.因教育问题,代际间向上流动困难。环卫工群体希望子辈孙辈能考上大学,找份好工作,不要继续自己的老路。但事实上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在不断减少。因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环卫工子弟没有城市户口,只能在农民工小学借读,这类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不齐,还要交高昂的借读费。同时,环卫工群体每天要为生计担忧,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子女进行教育;同样他们有限的知识水平无法为子女的学校教育进行补充。此类家庭中的孩子由于上述各种差异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大部分人进入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而不能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毕业后依然在低级的劳动力市场中徘徊,很难提升自身的阶层地位。
四、解决环卫工生存困境的对策
1.建立工会组织,维护环卫工的正当利益。社会上一个群体的产生、发展和壮大,或迟或早总要产生代表其群体利益的组织,工会组织的建立,其主要职能是调解劳资之间的利益纠纷,资强劳弱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掌握的资源很少,环卫工尽管人数众多,但在公共决策中缺乏话语权,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往往要靠政府和大众媒体来为他们说话[2]。在环卫工中建立工会组织不仅可以维护环卫工最基本的合法权益,而且能使工会成为环卫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助推器”。工会能够把保护环卫工利益列入工作日程,为他们提供确实有力的权益保障,为保持环卫工利益诉求职渠道的顺畅积极发挥作用。
2.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职能,帮助环卫工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正在兴起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与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环卫工人属于社会的底层群体,如果他们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个体积压的不满心理找不到途径宣泄,时常对所在的城市抱有怨言,那么长此以往必将酝酿成个体性反抗的恶性事件,对社会稳定构成极大威胁[3]。所以需要有专业人员对他们遭受的困境进行帮助,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环卫工群体特定的心理问题与实际困难提供个案、小组等专业化服务,指导他们自助和自立。并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他们对城市的感情,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3.完善各项制度,给予环卫工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郑杭生教授指出,“一个社会中,上层永不松懈,中层永不满足,下层永不绝望,这种社会结构是比较有弹性的”,下层永不绝望就是说下层要有机会,不能被排除在阶层流动的可能性之外;从阶层流动的角度来看,上述区分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第一个层面为“是否有机会流动”,第二个层面是“能否实现流动”,对于低阶层人民而言,他们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向上流动的机会[4]。那么要解决环卫工这类底层群体的阶层流动问题,就要盡量扫除障碍,给予他们向上流动的公平机会。要消除不合理的障碍以及歧视性的政策措施,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除附着在环卫工身上因户籍身份上不同而造成的不平等公民待遇,进而促进环卫工群体的阶层流动。
参考文献:
[1]陈少杰.浅谈农民环卫工生存现状及如何稳定环卫队伍[J].现代经济信息,2009(4).
[2]李艳敏.农民工的生存困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朱力,毛飞飞.城市底层群体的产生、传递及消解机制——基于江苏省低保群体的调查[J].探索与争鸣,2013(6).
[4]郑杭生,邵占鹏.舆论焦点掩盖下的中国阶层流动现实[J]人民论坛,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