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2014-07-14 15:15张子威
学理论·下 2014年5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人本主义文学

张子威

摘 要:从萨特的文字中走进萨特,通过对萨特文艺著作及哲学著作的研究探讨其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多数学者认为萨特的存在主义是纯正的人本主义,是西方人本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脉。在与苏共及美英资本主义思想的对比下,萨特的人本显得中庸而又具有妥协性。对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深化研究,有利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庞大体系的理解。

关键词: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文学

中图分类号:B51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032-03

萨特的存在主义世界是值得玩味的。在常态下,探险家只能乘坐船具到达新大陆,而想象力告诉我们通过月亮一样可以。思维的东西总是蠢蠢欲动。尝试从萨特的文艺作品走进他的存在主义,在那些偶尔矫情而又溢满混沌想象力的文字中探寻人本主义的价值与特色。

子集这个术语对于描述萨特作品、存在主义、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在小说《恶心》中那些看似与哲学毫无关联的小故事里,每一个场景似乎都烙上了存在主义的印记,人本就是一种抽象的线索,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存在主义是一种典型的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一个大概念,它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以自我实现为核心。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存在主义认为如果人生活在毫无意义的宇宙,那自身的存在也同样毫无意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是一种企图把二者综合起来,按照存在主义的精神去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在1960年萨特出版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用存在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革新与补充,以改良之名为人本主义正名。

一、纯正的人本主义

萨特的人本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人本主义的代表,并不是说他比其他人本学说更为殊胜,而是萨特的文字对人本学说有着全方位的解读,他的看法是全面的人本主义。

(一)文学作品对人本主义的真实展现

在某种意义上,萨特的文学属于一种哲理文学,他主张文学作品要干预社会现实。以小说《恶心》为例,其中饱含了人本主义的所有核心内容。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包括: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刻、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强调人的成长[1]。

1.自由意志与使命

例如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萨特以“没有什么新鲜事”开头,写了一件“不丢人又不奇特的小事”。故事由一片落在水坑旁的小紙片引起,作者由于没有拾起那片纸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我想我不再是自由的了。在图书馆里,我试图摆脱这个想法,但挥之不去。我逃到马布利咖啡馆,希望它会消失在灯光下,但它仍然待在我身上,沉重而痛苦。”“没有什么大事可讲。我未能拾起那张纸片,仅此而已。”[2]作者反复强调不是什么新鲜事恰恰反映了其内心的懊悔和纠结。撕揉着作者内心的小纸片也许是有多重含义的。一方面可能是象征着人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象征着当时的革命运动。想要将意志付诸实践,却犹而不决。没有行动,却用“小事情”这样的字眼安慰自己。萨特对于那几片纸的懊悔,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社会责任和革命运动的迷失和胆怯。

2.活在当下

强调此时此刻的观点,《恶心》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太阳向万物投下冷冷的光,仿佛是毫不留情的审判。它从我的眼睛进入我体内,照亮我的内部,使我贫瘠。我敢肯定,不出一刻钟,我就会达到自我厌恶的极端。多谢了,我可不想这样。我也不打算重读我昨天写的有关罗尔邦旅居圣彼得堡的文章。我垂着手坐着,或者胡乱画着,百无聊赖,打着哈欠,等待黑夜来临。等天黑以后,我们,物体和我,将走出虚渺。”过去的日子在现实的审判下赤裸裸的令人恶心,如果只思考过去,那么极端的情绪就会让萨特不安。所以,萨特在这里强调了活在当下的观点。不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过去,而用顺其自然的态度应付此时此刻。

3.现象与本质

关于现象《恶心》中有许多片段值得玩味,如罗冈丹拿着石子想象手中的石子被抛入大海,可是现实是这个情景没有发生,他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嘲笑,又无奈于孩子们没有看到他的意识。又如主人公儿时遇到的一个凸眼人,他曾是中学学监,因穿着法兰西院士的院服去课堂上宣读季度成绩而被迫离职。“使我们恐惧的不是他那穷途潦倒的神态,也不是他脖子上那块与假领相摩擦的肿瘤,而是因为我们感到他脑子里装的是螃蟹或龙虾的思想。”透过凸眼人潦倒的窘况,能够看到一个孤独的个体,这是一种典型的由现象看本质。

4.关注成长

人的成长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进步,萨特写道“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长久以来,我对罗尔邦这个人的兴趣超过我打算写的那本书,可是现在,这个人……开始使我厌烦。我更关注的是书,写书的愿望日益强烈,大概是因为我越来越老了吧”。社会的变迁,时光的推移,当一个成年人渐渐步入“正轨”,成就感就显得越发重要。对一个人有兴趣又如何呢?没有作品,是不能被认可的,然而失去兴趣的写作又失去了原味。那么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又在于什么。

萨特的作品是带着哲学灵魂的文字。我们不难看出,他对人的关注更多的是对于人的使命与价值的考量。所以萨特的马克思主义是印着价值追求的人本哲学。

(二)哲学作品对人本主义的完整诠释

萨特的哲学作品中最能反映人本主义思想的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无论是哪一本均强调了人的世界、人的主体性地位,及与自然观根本对立。

1.存在与虚无

在萨特的哲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完整的、正宗的人本主义。具有代表性的是《存在与虚无》一书,这本书将现象、存在和人自然地融为一体,立体地展现了人本主义。《存在与虚无》一书由五大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对存在的探索(引言);虚无的起源;自为的存在;我与他人;拥有、作为和存在[3]。

在该书中他将存在分为两类,一是虚无,即客观存在。二是自为的存在,指人的意志。虚无中不存在人们所设想的规律、道,或是法则。自在混沌一片,偶然荒诞,没有目的、原因。他认为甚至我们对存在的定义都是其原始的偶然性提供给我们的。既然客观世界没有规律可循,那么人的行动就是自由的,人可以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充满了危险和挑战。因为无律可循的事让人毫无安全感。人是孤独的,在无止境的责任中,除了自己的目的,没有其他的目的,只有自己创造的命运,没有什么天意。

2.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中所阐释的基本原理。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他试图用存在主义补充、支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目的,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否定决定论,批判唯物主义自然观。他将纸刀与人、无神论哲学与无神论存在主义进行对比,用以说明人是首先存在的,然后在存在的过程中产生思维,进而用思维定义自己。人的意志造就了自己和他人,人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是自我创造的结果,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然而人并不是在混乱中选择了自己,而是依计划而成的东西。萨特认为唯物主义自然观限制了人的自由,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把人当成了自然界中的一样东西,因此对其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任何事物的定义都是源于偶然,这样的思想难免让我们触碰到一种类似不可知论的悲观。然而我们不难看出萨特的观点是将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割裂开来,像二元论一样可怕的是,萨特的观点最后陷入了矛盾相攻的窘境,渐渐滑向历史唯心主义。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臆测萨特的马克思主义终将是一种悲观且割裂的人本。

二、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一)突出人与社会的关系

“地狱,就是别人”。这是萨特的戏剧《间隔》中的一段台词,也是20世纪人类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萨特的地狱描绘了一幅永恒不动的场景,灵魂过着鸟笼里的小日子,就像一栋高级公寓,只有房间,不然就是过路的走廊。其中有一个房间里有三个灵魂,他们为肉欲、占有欲、私欲相互利用,又残忍地伤害彼此。最后他们幡然醒悟,原来真正的地狱是别人,是自己与他人构成的关系之网。烙铁、雄黄、火堆这样的地狱并不可怕,真正让人窒息的是他人的评价。

萨特对于集中的厌恶及对民主化的追求跃然纸上。《间隔》是表现客观世界直接限制人自由生活的作品,该戏剧反映了萨特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突出强调,是人本主义的多样演绎。萨特坚决反对苏联模式,他认为苏联马克思主义过度强调历史必然性和世界的客观性,正如三个灵魂窒息于别人对其的看法,而忽视了他们对自己的主体性阐释和认同;过度地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科学性,而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

(二)思想的独特性与妥协性

我们把萨特与共产党比作两块吸铁石,共同意愿作为控制两块吸铁石的神秘力量。当萨特的观点与共产党一致时,他们相互吸引,彼此合作,组成磁场更强大的力量;当他们观点不同,萨特会强烈地抨击共产党,并与之隔离。

1.独树一帜的思想

萨特的人本主义是一种思想的创新,立足于马克思早期的著作。50年代初期,萨特鼓吹一种在苏联和资本主义集团之间两个阵营中保持中立的“革命民主联盟”,这是一个有共产主义倾向的政治团体[4]。萨特反对殖民主义也反对斯大林主义。所以他后来转向的社会主义,这是一种个人应当享有比资本主义社会和苏联更深刻的自由的非独裁性社会主义。“既然我们还是自由的,我们就不要去当共产党的看家狗”,“思想基本上已经定型,不会因为和共产党人就伴就抛弃自己的思想”[5]。萨特的话公开表明了他的立场,他是不依附于任何派别的无政府主义者。

2.“真正的哲学”与实践的矛盾

萨特的思想通常被反对者们冠以极端个人主义的帽子,他们认为萨特排斥任何与社会主义政治和激进社会理论的结合。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萨特的思想是脱离实践的,在今天看来这似乎有一定道理。

为了反驳这一指控,萨特发表了《辩证理性批判》。他以人本主义为核心,利用各种流派思想对其进行补充,形成了有力的反驳。但是这种哲学理论的创作主要是在书斋之中,对于实践革命的直接参与少之又少,并没有像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样的哲学能够真正应用于实践之中。因此他的理论缺乏实践性,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萨特始终在强调人的自由与使命,但对于如何实现并没有给出具有可实施性的正解。因此这是一个厄待解决的矛盾。

3.中庸与妥协

一方面,萨特认为人行动的基本特点是希望,与苏联共产党激情的希望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萨特的希望等于绝望。萨特曾在与莱维的谈话录中说道,“就确定一个目标记忆实现这一点而言,他们绝不会真正达到他们所寻求的目标,這里始终存在着一种失败”。又如“一个人的生命现实着它本身是一种失败,凡是他想要完成的他无法实现,他甚至无法构想他所愿意构想的或者去感觉他所愿意感觉的”[6]。这些想法和不可知论有一点相似之处,那便是人永远无法达到真正的想象。另外,在政治倾向上,他不断地妥协于形形色色的各种政党之间。他曾经公开表示他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每一个时期他都试图找到一个与他政见一致的团体,这是似乎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有着中庸意味的、软弱的妥协。

三、总结

从萨特的文字中走进萨特,通过对萨特文艺著作及哲学著作的研究探讨其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在与同时代的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者的比对中,萨特的存在主义是纯正的人本主义。这不仅表现在他的作品完整地诠释了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也体现在他对人的存在的自由本质的解说中。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在哲学作品中,浓厚的人本色彩都是西方人本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抹。在与苏共及美英资本主义思想的对比下,萨特的人本显得中庸而又富有妥协性。多边倒的行为,对现实革命运动的无奈,都体现这种特别的中庸,它贯穿于萨特的每一个文字中。然而萨特的人本在某种意义上缺乏与实践的对接,这一点也成为后来理论家们所诟病的焦点。

参考文献:

[1][美]伯格.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公司出版,2010.

[2][法]萨特.恶心[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

[3][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Taylor and Francis,2003.

[4]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第六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5][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6][法]萨特.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7]萨特.辩证理性批判[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8]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人本主义文学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我与文学三十年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