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炕围画艺术的流变与传承*

2014-07-14 07:30
艺术百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传统

李 瑞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炕围画,作为一种根源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和远古的岩画交相辉映。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炕围画是有很强的“互文性”的典型民间艺术形式,杂糅了其他民间绘画艺术的形式,并混合了传统和时代潮流。虽然随着现代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炕围画这种依附于农耕文化的形式已经很难继续下去,但它的变体——现代民居的室内装饰,甚至电脑、手机等科技商品的虚拟画面装饰,反映出民间精神的延续仍然有旺盛持续的生命力。

一、流程与形制

炕围画在山西发展最盛,从晋北到晋南的民居,都有悠久的炕围画传统。但由于中国传统民居的砖木结构特性,炕围画依附于民宅,无法长时间的保存。现有的资料中,最早的炕围画出现在1985年原平镇班村宋代墓葬中的居室中,也就是说至少在北宋时期,已经有炕围画的出现。到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市民社会的发展,民间工艺水平也达到历史上的高峰,炕围画的题材才从王公贵族走进了富庶的市民家庭,进入了成熟期,我们现在能拿来做研究对象的炕围画,也是以这个时期为起始。

炕围画的构图和色彩形式,已经有诸多研究者著述,本文仅对其制作过程做以简单的说明。最初炕围画的出现,仅仅是功利化的需求。尤其是山西北部地区,冬日严寒,“火炕”是民居必备之物,炕围正好是人们在炕上活动与墙壁接触的区域,为了增加起居之处的舒适性,防止炕周围墙面脱落、弄脏被褥,人们在炕围上做简单的处理和装饰。另一方面,“炕”在北方农村不仅仅是睡觉的地方,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交功能。农民在炕上置一方桌,日常吃饭喝酒,招待客人,闲暇时,火炕还是游戏玩乐之所。在这样的多功能的空间内,人们的审美追求越来越高,发展出丰富多彩的炕围画艺术。

各地炕围画的创作流程大同小异。根据老艺人的介绍,首先要做准备工作:用灰刀把墙清理干净,再根据炕围的大小打线,确定炕围画的范围,再用木胶或者骨胶和白矾制作胶矾水刷墙,并用滑石粉和胶矾水刮一层腻子,并用粗砂纸打磨一遍,达到墙面光洁。其次是上底色、打稿子、绘制,以及最后的刷漆工序。20世纪70年代可以说是炕围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复兴时期,当时的炕围画艺人在缺少工具的情况下,发明了一些自制工具来处理画面。

炕围画的形制,是围绕在炕围的三面长方形,分为“边”和“空”,边大约有五到六寸宽,上面画有万字不断头等二方连续图案。有些炕围画的“空”有大小之分,炕围中间有一块大的长方形、扇形或圆形的空间,是炕围画的主体画面,其余地方则和主体相配合作画。尽管各地的火炕形式和大小各有不同,但并无太大的差别。

从炕围画的形制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所受到的其他传统建筑绘画艺术的深刻影响。山西历史文化悠久,建筑艺术保存极多,所流传的庙宇、台阁、宫殿等建筑的彩绘绘画技巧,通过工匠艺人的传习模仿,逐渐引入到炕围画的创作之中,丰富了它的表现力。

二、主题的流变

炕围画的内容主题和形式,在不同时期有着微妙的变化。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早期的炕围画,主题都极为传统。例如,山西方山县张家塔保留下来的一幅炕围画,大约是清代流传于书香门第之家,它制作工艺考究,花纹图案极其精细,并非当时普通大众民间工艺,而是当时士绅阶层的审美形态。这幅炕围画的内容,是“童子捧莲”图,旁边还有一位文人正在欣赏一池莲花。①童子捧莲,从佛教中的“化生”形象而来,是唐代就已经出现的主题意象,在宋代的瓷器制品上,更是出现了大量的“化生童子”形象,其寓意是生男孩、连生贵子。②此类儿童形象随着世俗文化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大量出现在各类工艺美术之中,在清代的炕围画中也有“化生”的变体,可见民间的传统主题极强的流传性。这幅炕围画又将“君子爱莲”之意和童子捧莲相结合,反映了民间世俗美术的灵活表现性。此外,这幅画的笔法大量借鉴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色,包括线描技法和大量的留白,显示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现代炕围画,则呈现出多样的变化。随着新中国成立,传统士绅地主阶层在农村完全消失,上文中的炕围画形式和其中的美学风貌几乎就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主题、新时代的精神。例如,20世纪50年代之后,曾出现过的学大寨,样板戏、反映阶级斗争等题材、歌颂领袖的炕围画,其绘画形式和技法,也深受苏联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③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类型的炕围画,并非是民间的传承力量,而有着更多政治驱动的因素,其生命大多随着时代的剧烈变化而迅速消失。因此到了“文革”后期,此类炕围画已经很少出现。一位晋南的炕围画老艺人回忆说:“当时的政治题材(指20世纪70年代初)有,但非常少见,即使实在‘文革’时政治斗争风气最盛的时候,炕围子的内容也大多是反映民间趣味的。”

大约在1974年左右,随着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以安定为主、发展经济的指示,中国人民开始重新回到平稳发展经济的道路。这时候,山西炕围画也迎来了春天。这一时期,不仅农村结婚生子、乔迁新居、装修、老人过寿等喜事都开始时兴画“炕围子”,而且,炕围画的主题,也开始百花齐放。既有反映新中国景象的各地优美风景的画面,也有单纯的太阳朝霞、山水河流、熊猫竹子等等,也有传统文化中的梅兰竹菊、戏曲人物等等,其最基本的追求是要“美好”的寓意。

三、炕围画的地区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晋北地区的炕围画,主题更加传统。例如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嫦娥奔月等戏曲人物题材,而这些题材,在晋南地区极为少见。在右卫镇的炕围画中,除了戏曲人物,还有反映少数民族炕围画的题材,这是其他汉民族聚居地区几乎没有的地方特色。

其中,山西原平炕围画是晋北炕围画的典型,其主题有“西厢记”、“三国故事”、“白蛇传”、“红楼梦”等传统戏曲或小说人物,大部分炕围画缺乏成熟的技巧,反而呈现出民间鲜活拙朴的特色。原平炕围画中又有长江大桥、杭州美景等新时代的风景标志,还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文革时期“样板戏”烙印的主题。其创作风格借鉴了民间版画、传统中国画的工笔彩绘风格,并以大量来自中国古代壁画、建筑、雕塑、陶瓷、织物等装饰图案绘制在炕围边和画空之间,杂糅而成,造型精细工整,色彩艳丽,形成了比其他地区更加丰富的品种和艺术特色。

近年来,随着当地对炕围画的有意识的保护和发扬,原平炕围画更借鉴了中国画中文人画中较为吉庆的主题,如猫戏蝴蝶、富贵牡丹、金鸡报晓、松鹤图等等,其风格更为成熟,其人物画的技巧也有了透视法、明暗关系等西方绘画方法的影子,这充分体现出民间艺术的不拘一格、吸收外来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强大生命力。

新时期晋南地区的炕围画主题则少见传统的谐音和形喻指涉,例如节节高升、马上封侯这种传统文化中比较迷信的寄寓,也少见晋北地区常见的传统戏曲人物、小说故事的内容。这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破除迷信、提倡唯物主义的方针有很大的关系,也有文革时期的美术教育的破坏,导致文化传承断裂原因。据一位晋南老画家回忆,在70年代,可供炕围画学习和参考的对象太少,印刷品也非常难得,眼界所限,只能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符合当时时代特征的景象入画。

此外,晋北和晋南地区的炕围画主题相异,除了当地的传统风俗不同,还和两个区域的地理气候有很大关系。在高寒的黄土高原地带,火炕对于民居的重要性要超过晋南地区,当地人对炕围的美观要求也更加重视。由此可见,地理、气候以及客体形制的因素,都会塑造民间传统艺术不同的风格和形式。

总而言之,虽然山西省对炕围画文化进行了抢救性的工作,原平等地的炕围画家也一直在进行绘画创作,但我们所看到的普遍情况是:随着人们卧房布置、生活条件的变化,炕围画的功能性已经消失,从传统乡村的民间流行工艺艺术,走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殿堂。这是很多传统文化的无奈现状。

如今民间家居工艺美术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复兴阶段。随着现代家居的出现,人们热衷于在自己居室中画墙画、壁纸装饰和室内设计。炕围画虽然已经不再流行,但我们从炕围画的形式流变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例如以下几点:要将功能性和美的追求恰到好处地结合;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空间设计不同的图案;恒久的文化传承,相比短暂的流行符号更有价值。

① 阎亮珍《民俗学视野下的炕围画研究》,山西大学文学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 杜文《化生·摩喝罗·婴戏耀州窑瓷器装饰题材中的儿童形象》,《收藏》,2006年12期,第76-80页。

③ 耕夫《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题材是十分宽广的——新炕围画读后》,《新闻战线》,1964年第12期,第33-34页。

猜你喜欢
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传统养生和现代健身相结合的思考探析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传统内家拳内劲探讨
老传统当传承
颠覆传统规则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