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川流
(1.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艺术管理理论研究正在向深化发展,艺术管理的实践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在我国近年来有关艺术管理理论的著述中,有的侧重于宏观的整体性艺术管理研究,有的则偏于某一领域某一艺术种类的研究,均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在艺术活动及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态势下,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艺术生产以及市场运作特点的差异,因而在各种不同艺术管理领域或艺术种类的市场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特点,同时产生了在其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策略、管理路径、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有时甚至呈现为较大的分歧。因此,深入研究不同领域不同类别艺术管理活动的规律及特点,就成为十分重要的和具有现实性的课题。
一
在当代,艺术管理已成为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学科,其内容涉及广泛,跨度较大,特别在我国,具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模式,因此对其分类研究,在多维度上做出不同类别的探索,当会更加适应该学科的本质与特性。
艺术管理分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艺术管理或文化管理的研究学者,在其研究中,多以艺术哲学、美学为理论基础,以艺术学为核心,以管理学为依托,同时引进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作为支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成果,使艺术管理学理论体系逐渐得以形成。然而一门学科的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须依靠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依托对其内在规律及其分支方向的深入研究,方能得到不断完善。作为艺术管理理论体系,不仅需要对整体性规律进行全面研究,同时还应对其个别规律予以充分把握。对艺术管理的分类研究,正是在更为广阔和具体的层面上实现理论的深化。一方面,可以丰富艺术管理学理论体系,使诸多分支学科成为艺术管理系统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可以使各分支理论自成体系,成为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丰富与拓展。这一研究的理论价值可在多方面得以体现:其一,艺术管理的分类研究将对不同层级的管理主体予以研究,使之彰显各自具有的规律与特性;其二,这一研究将对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理论体系予以驱动和推进;其三,其分类研究将对不同种类艺术活动的管理规律与特性作出科学阐释,等等。
该研究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使文化艺术活动既能丰富文化创作,满足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持续提升人民大众的审美文化层次,同时又为发展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推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做出贡献,还要注重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科学利用,为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达此目标,就应充分研究不同维度、不同层级艺术管理主体或客体的特性,发掘各艺术类别管理的优势,同时充分认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高科技化背景下艺术管理活动特质的衍生与变异,以现代艺术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运作,使之在科学管理的框架下,发挥各自最大能量,产生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国关于文化艺术管理理论的研究呈现出积极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对艺术管理产生极大的热情,几十所院校设置了艺术管理类专业,一百余所院校设置了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推出了数量可观的艺术管理的专门著作,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出版了具有宏观性艺术管理研究的专刊。与此同时,国内出现多个艺术管理类学术团体,呈现蓬勃的态势。在国外,艺术管理研究势头强盛,对中国影响也较大。中国艺术管理学界与国际各艺术管理学会、组织建立了各种联系与交流,频繁邀请一些知名艺术管理学者来我国参加学术会议,进行深度交流,其学术研究成果也陆续介绍到中国。
可以看出,较多学者在艺术管理研究中主要侧重于宏观性研究,虽然也已出现少数学者开始注重艺术管理的具体与微观研究,但对艺术管理作分类研究还偏少。有的对艺术活动管理的整体性、宏观性看得更重,而会时常忽视艺术管理不同领域及不同艺术类别管理的不同特点的探索;或者比较重视艺术活动的具体研究,例如拍卖会、画廊、剧场等,但是往往又对各艺术样式之间的有机联系有所忽略。
因此,在进行艺术管理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的同时,加快启动艺术管理的分类研究已是势在必然。当然,确立一个通行的分类标准体系是困难的,人们很难想象可以用一种模式套用在所有艺术管理活动中。但对艺术管理活动依据一定的标准加以分类又是必要的,它有利于人们对各种艺术管理活动做出理论的分野,以深化对不同领域和类别艺术管理活动本质及其规律的认知,以及推进相邻艺术管理之间的比较与互动。事实上,不仅对艺术管理活动的类别加以区分有相当的难度,即使对艺术的分类也是复杂的和艰难的。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和美学家对此作了大量探索,迄今人们有了比较明晰的认知,大都依据不同的标准和语境,对艺术实施多样化分类。我国近年来在学科与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艺术升格为门类,同时将所有艺术样式分为五个一级学科,这样做,是与我国艺术发展的现实及其发展基本适宜的。而我们对艺术管理做分类研究,还需充分考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带来的一系列新的因素,特别是由于市场运行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高新科技的影响等原因,促使我们对艺术管理的分类有了新的思考。
对艺术管理进行分类研究,旨在通过对艺术管理的不同主体、不同客体以及不同艺术样式的管理加以分类研究,实现对各领域各部类艺术管理的内在规律、特点、管理主体与客体、管理途径与方法等方面的科学阐释,同时辨析每一部类在艺术管理整体系统中的地位及与其他部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以说,这是对当代艺术管理研究的重要深化。
进行分类研究,还有助于对艺术管理活动进行差异化管理,特别是对于艺术种类的分类研究,更能够实现对具有不同特质的艺术活动进行特定的审视与观照,以求通过对于具有特质的艺术管理特性的考察,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活动,同时又可以对其他艺术种类的管理活动提供有益的参照。
基于当代艺术管理,特别是中国艺术管理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艺术管理的分类研究可以实施两度分类,首先从三个纬度予以区分,其次每一维度又可以做出进一步的分类。三个维度分别是:其一,艺术管理的主体研究,可分解为国家与政府的管理、社会与行业组织的管理、艺术企业的管理;其二,艺术管理的客体研究,可分解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艺术管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艺术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艺术管理;其三,艺术活动种类的管理,可分解为演艺活动管理、美术活动管理、设计艺术管理、影视艺术活动管理、新媒体艺术管理等。
应当看到,分类研究从来都是相对的,亦即分类研究在于将艺术管理这一庞大的体系分解,以便于进行精深的研究,而同时无论怎样分类,其间又都是相互联系的。既有分野,又有交叉,正是这样的格局,方显出这一体系的严整与缜密。可以想见,通过深入研究,艺术管理学及其分类研究将会出现新的态势,这对于丰富艺术管理学理论体系,以及推进社会文化艺术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
关于艺术管理主体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国家与政府的管理、社会与行业组织的管理以及艺术企业的管理这三个大的方面。
在我国诸多管理主体中,国家与政府的管理十分重要,特别是当代,国家与政府在艺术管理上的主体地位及作用尤其突出。与西方一些国家不同,我国有着长期的中央集权制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国家与政府一直是具有主导性地位的管理主体。而在当下改革的大潮中,艺术体制及机制将发生重要的改革与变化,但国家和政府仍将继续发挥主导性作用。基于中国的国情,我国艺术管理一方面仍会继续保持自身的特色,同时又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适应时代要求,适时做出积极的改进。但是,文化艺术领域的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其间既有既得利益者和利益集团的阻挠,也有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束缚,使得早在80年代就已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至今仍显得步履蹒跚。关于国家与政府作为艺术管理主体活动的研究,理应重在对国家文化艺术法制的建构、艺术建设总体方针与政策的制定,以及各部门具体文化艺术规章和政策的推出与实施等方面。特别是有关当下如何推进文化艺术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更是研究的重心。人们看到,国家与政府在艺术管理方面,同样出现其他经济部门类同的问题和障碍,同时还具有一般经济部门没有的特殊问题和矛盾,许多问题仍在困扰着人们,例如,我国文化艺术法规严重不足,致使许多方面无法可依;依靠意识形态领导文化艺术与依法治文时常出现矛盾;文化立法主体不够清晰,致使政府部门的行政规章与法律界限不清,出现以行政规章代替法律的现象;政府部门频繁推出政策,一方面使得政策代替法律,同时也会致使政策的可行性、权威性受到影响;政府部门掌握过多项目与经费的审批权,控制过多文化及艺术资源,致使权利过分集中,既不利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也易于导致权力的滥用,以及权力寻租现象的频发;在日常工作中,时常出现党政不分、党企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等现象,甚至直接出现领导机构直接操办具体文化项目等现象;在具体工作指导中,尚难以做到政府放权,让市场和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近年来党中央的一系列举措,大大推进了文化艺术管理体制及其机制的改革,但是,上述诸多问题至今仍严重困扰着文化与艺术建设的发展。艺术管理理论研究,应当在如何改善国家与政府管理方面下大的气力,充分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照,推进政府作为艺术管理主体在其管理活动中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关于社会与行业组织的管理,我国同样具有自己的特色。我国一部分社会组织,如文联、作协等,本身具有准政府的特性,如何发挥党和政府与文化艺术活动及其艺术家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将是此类组织改进其管理职能的重心;我国还有大量文化艺术类社会化组织,具有更为松散的、联谊的特性,同时也具有凝聚艺术家、展开广泛艺术创新活动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此类组织的效能,使之如何在法律的规范下,行使艺术管理的一定职能,成为社会化艺术管理的重要一翼,也已进入艺术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如何规范准政府的社会组织的职能,同时建立更多文化艺术类非营利社会组织,应成为研究的重心。一方面,它可以成为政府与社会艺术活动艺术家之间的中介或桥梁,同时也可以承担政府分解出的一定职能,以期消解政府的一些本来便可以由社会来行使的职能,减少政府部门的压力,同时也可规避权力寻租等现象的发生。例如艺术基金会,便是一个准政府的社会化的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重要机构。在我国,艺术基金会尚不够普及和规范,有的基金会形同虚设,有的基金会则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洗钱营私舞弊的场所。健全和完善基金会以及大量非营利社会文化艺术机构,应当是艺术管理研究的重要任务。
艺术企业与事业机构是艺术生产或艺术服务的主体,又具有艺术管理的职能,既要接受政府或社会的主导或管理,又要行使自身的管理的职责。探索艺术企业或事业部门的管理规律,自然成为艺术管理研究的重中之重。在我国,艺术的企业与事业机构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形,主要表现在由于所有制关系的不同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在体制改革进程中,较多艺术事业机构转型为国有艺术企业,更多民营、合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艺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使得我国艺术生产出现十分繁盛同时又十分复杂的状况。一是在事业性机构与国有文化企业之间,二是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当下仍存在政府资助或补贴份额的较大差异,以及享用文化艺术资源的不同待遇。正是这些方面的差异,严重困扰着文化产业、艺术生产及市场发展的进程。人们一方面看到文化及艺术体制改革所昭示的前景,同时也充分意识到这一进程的艰难,其间既有观念的分歧,更多则体现为利益的纠葛。然而,改革是不可阻挡的,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文化与艺术产业中来,引导更多从业者参与文化艺术建设,成为艺术企业的主体,这已成为当下推进文化产业深入发展的主调。如何科学掌控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以及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与发展文化产业关系等,是艺术管理研究面临的最为复杂和严峻的课题。与之同时,艺术企业自身的建设也已成为企业存亡与发展之本。诸如艺术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艺术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人员的聘用与培训、内部创新能力的增进,分配及其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行,以及创意人才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增长、自身再生产能力的形成、抗风险能力的提高、与相关企业与部门合作与竞争关系的建立等等,均体现了现代文化企业的优良素质。如何促使艺术企业建立和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具有十分宽阔的研究空间。
三
艺术管理客体作为艺术管理研究的重要维度,含括了全面和系统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还是文化遗产保护,均属于文化管理或艺术管理的基本范畴。对上述活动中与艺术相关的分支活动的规律与特征的探讨,已成为当代艺术管理研究的基本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国家为社会及其大众提供的文化艺术方面的最基本的服务,是对人民大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尊重,也是一个政府应当承诺和履行的基本职责之一。如何为大众提供更多免费、低费和高质量的艺术产品及艺术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文化与艺术的服务处于一个不平衡、总量不高的状态。正是在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激励下,该类服务开始获得大幅度增长,其艺术质量也得到不断提升。如何认识其间独有的规律和特点,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提升公共文化及其艺术服务的总量与质量,应当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心。以往人们通常认为,对大众实施文化服务是政府的事情,似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无关。而保留较多国有文化单位的一个基本理由,也就在于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事实上,在当代市场经济蓬勃兴起、艺术生产力获得大幅增长的态势下,激活艺术生产主体,创造大量优质文化艺术产品,才是实施良好的公共文化与艺术服务的根本。作为政府,最重要的不在于保留和建设大量国有艺术单位,而是全面提高社会文化艺术企业的生产能力及创新能力。以此为基础,应由以往单纯依靠个别艺术单位对大众进行文化艺术服务,转向由政府以各种形式向社会订购和采购艺术产品,转而服务于社会与大众。惟此,才能一方面大幅度增长文化艺术产品的总量,同时又能通过竞争,不断提升艺术产品的质量与品位。应当让人们普遍认识到,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是国有文化艺术企业和团体的工作,而应成为社会所有国有和民营艺术企业的共同责任,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的艺术企业,都属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均应履行服务社会与大众的责任和义务,通过适时提供一定的资金、产品及其服务,为公共文化服务尽到自己的力量。正是在这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已然形成有机的内在连接。
文化产业是当代社会的热点,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升社会文化生产力水平,将为人民大众提供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产品,满足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文化艺术的需求,提高全民族每个成员的文化及艺术的素质;同时又可通过文化及艺术的生产与营销,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逐步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当下,无论是宏观文化产业建设及其战略研究,还是偏于微观的艺术企业运行规律和特性的探索,均已成为人们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对艺术的生产环节的各种管理行为,如项目创意与策划、资金筹措、人员聘用、项目实施与运行的掌控、风险预案及规避、产业链管理、制度化管理等等方面,均将现代企业的基本经验移植到艺术企业的管理中来,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近年来,充分借助高新科技,积极创建具有浓郁特色的创意类和设计服务类企业,更成为推进文化产业的关键。而在传播与营销管理方面,艺术营销的运行、艺术市场的掌控、艺术传播对科技的倚重、实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等等,更是将一般市场的营销和运营规律与艺术营销相融合,使得艺术营销在许多方面,例如画廊营销、拍卖会营销、院线营销、影视营销、后产品营销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艺术生产主要推出精神产品,其间除了具有一般经济和市场的商品的属性外,还具有精神属性,因此,艺术的生产和运营需要适时注重意识形态的掌控,使之不能逾越国家法律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繁荣艺术创作,激活艺术生产,大量推出既具有良好精神内涵,又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艺术产品,是艺术生产管理研究的核心。此外,还需重视艺术消费的研究。艺术消费的水平及其总量,决定了艺术生产的规模和趋向。大众艺术消费的高下,既与经济因素有关,同时也与大众文化心理、审美习惯、民间习俗以及社会文化传承相关,全面提升大众艺术消费意识,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艺术息息相关。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于艺术的范畴,即使那些属于一般精神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大都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在非遗理论及其实践的研究中,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对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质上应当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因此,将非遗保护纳入艺术管理的范畴,在艺术管理的整体框架下运行,应当成为人们广泛的自觉。非遗保护具有自身客观的规律和特性,例如,对非遗事象基本特性的认识,对非遗事象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辨析,对非遗事象内在品性和特质发生异变的洞察,以及人们应予采取的措施等等,均应成为艺术管理理论研究的组成部分。人们对非遗保护所提出各种举措,诸如活态化保护、传承人保护、博物馆式保护等等,都还有深入研究与探索的必要。特别是关于非遗是否可以进行生产性开发的争议,与实施科学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无论是主张可以开发,还是主张不可开发,均要以是否能使非遗事象得到更长久更有效的保护为基点,任何导致非遗事象迅速变异的作法都是极其有害的,特别对传统艺术更是如此。那种一方面坚决申遗,一方面又大举开发,以求争得眼前利益的作法无疑是饮鸩止渴的行为。科学的管理,一方面应当将其纳入法制的统摄之下,一方面又应采取积极的举措,尽力保护非遗事象的完好及其可持续性利用。人们在探索中推出的所谓“双轨制”的作法,即一方面全力保护使之保持原汁原味,一方面又予以开发,使其艺术元素融入当代艺术活动之中,获得新的生命。此类新的艺术样态可能迥异于原有的艺术样式,但也未必对原来艺术造成伤害,这或许是一种可取的方式。
四
对艺术管理实施分类研究,将艺术的各种类分别进行研究,无疑是分类研究的重心之一。将艺术管理分为演艺艺术管理、美术活动管理、设计艺术管理、影视艺术管理、新媒体艺术管理,主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活动的基本特性使然,其实质,则在于对艺术管理活动实施差异化管理。
将诸多类别的艺术管理活动放在有分有合的整体性框架下予以研究,既能够克服那种只注重艺术的整体性而忽略艺术类别特点的倾向,同时也有助于避免将每一类别的艺术管理活动规律置于一个孤立的环境,失去其相互联系与影响。分类研究时常在一种比较的状态下进行,既看到各类别之间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差异性,既要充分意识到其间属于整体的和宏观的规律,使其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格局中获得阐释,又要清晰地看到其间各自的特殊运行规律和特征,特别是艺术企业在具体项目的实施和操作中所呈现的具体管理特点。即使在微观管理中,不同艺术样式与类别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融的,只有在动态的开放的环境下,才能使不同类别艺术管理活动得以充分借助其他艺术类别的经验和方法,推进自身建设。
将艺术活动分为五个类别是相对的,在每一类别中,还拥有若干不同的艺术样式,这些艺术样式在与其他类别艺术样式的比较中,其特征更为相近,其管理行为也比较类同。但即便如此,不同艺术样式的具体管理行为也会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其研究不仅应注重不同艺术类别之间艺术规律和特点的差异,也须注重同一类别中不同艺术样式的差异,在其管理进程中实施不同的策略。其具体策略与方法,不仅表现为理念的差异,同时也具有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艺术样式的管理也需相互借鉴和参考,管理者应善于从其他艺术类别中获取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据此,笔者依据各艺术样式在创意产业的环境下的呈现方式进行分类,一方面,将音乐、戏剧、舞蹈等归为演艺艺术,将美术、雕塑等作为美术,将工艺美术、环境设计、工业设计、会展设计等归为设计艺术,将电影与电视艺术归为影视艺术。这样,各种艺术样式基于自身在市场的运行方式,而并非仅仅依据在艺术创作或接受中的展示方式,有了新的聚合与归类的标准。如果按照学科的划分,戏剧与影视为同一个一级学科,但是,由于市场的规范与运行特点,戏剧与音乐、舞蹈同属于以舞台媒介为主要表现载体的艺术形式,因此,以其市场运作和产业结构特点来权衡,将戏剧与音乐、舞蹈同归于演艺艺术是适宜的。虽然三者在其艺术特质上也有较大区别,但在其艺术的展示方式和市场运作等方面,还是相当接近的。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新型艺术,如数字艺术、网络艺术、游戏艺术、移动艺术等。人们对这些以科技的超常表现为主体的艺术通常称之为新媒体艺术。尽管这些艺术样式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质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它以其巨大的优势已经在当代艺术市场和创意产业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特别是在青年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该类艺术样式进行科学管理的研究。将新媒体艺术视作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新的艺术类别是恰当的和适宜的。
对不同艺术样式管理的分类研究将以以下方面作为重点:
其一,各艺术类别管理的目标与任务。不同艺术类别在其艺术活动的总体目标与任务要求上是一致的,都要以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呈现,推进艺术的发展,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艺术产品,满足人民大众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又要为社会文化产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而在具体情况下,不同的艺术类别,其要求又有所侧重。例如,演艺艺术管理活动注重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结合,设计艺术管理关注实用性与时尚性的统一,影视艺术管理强调作品的审美性、艺术性、娱乐性的一致,新媒体艺术管理则更注重艺术传播的科技展示与大众需求的一体性。
其二,各艺术类别管理的规律与特点。由于不同类别艺术活动的不同特点,因此无论是在艺术的创意与策划、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的形成,以及艺术传播、艺术营销、艺术接受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探寻各艺术活动类别管理的不同规律与特点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必要前提。正是由于种种相异的活动规律与特点,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性的和恒久生命力的艺术活动,难以为其他艺术样式或类别所替代。充分尊重这些规律和特点,应成为艺术管理者的自觉意识。
其三,各艺术类别管理的路径与方法。基于不同的活动规律和特点,要求各艺术类别的管理既注重共有的路径,又应采取相异的路径与方法,即实施差异性管理。在宏观方面,国家及各级政府,既对所有的艺术活动制定具有共同性的管理政策,同时也对不同类别艺术活动实施具有差异化的、特指性的政策。而在微观的不同艺术类别管理上,则应充分调动管理者的创新能力,遵循艺术样式的美学特点及市场特点,不仅善于吸取那些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与方法,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创造出适宜于本行业本部门的管理方法和举措,促进艺术生产的高效运行。
新媒体艺术是在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新型艺术,至今仍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如何判定此类艺术的性质与内涵,至今存在较多的争议。如何把握此类艺术活动的管理,更是众说纷纭,存在许多不成熟不规范的意见。基于对一种新型艺术类别的认识,首先要科学把握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质,以此为基础,探索其管理规律,方能步步推进。其间可能存在许多以往不曾遇到的问题,这将对该类研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也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探索。
其分类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于以下方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艺术类别管理分别体现出不同的特性。演艺艺术管理具有现场性、互动性、分众性等特性;美术活动管理表现出个体性、投资性、收藏性等特性;设计艺术管理体现为实用性、大众性、交叉性等特性;影视艺术管理体现为综合性、时尚性、辐射性等特性;新媒体艺术管理体现为科技性、跨界性、普及性等特性。
基于不同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各种艺术类别的管理主体与客体也各不相同。除却政府要作为所有艺术活动的重要管理主体外,在各艺术类别管理活动中,其相关企业与事业机构均成为基本的管理主体;而在管理客体方面,则主要体现为各艺术类别的艺术生产、艺术服务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企业或事业机构内部运行的管理。如演艺艺术对音乐、戏剧、舞蹈等表演院团、剧场、票务系统、后产品等方面的管理;美术活动对展览馆、画家,画廊、拍卖会、艺术品交易所等方面的管理;设计艺术对环境设计、工艺美术、工业设计、会展设计等活动的管理;影视艺术对影视企业及其制片与营销,院线、后产品等方面的管理;新媒体艺术对网络艺术、数字艺术、动漫、游戏艺术、移动艺术等活动的管理,等等。
关于各艺术类别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在宏观层面,运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经济的、社会的方式实施管理适用于各艺术类别管理;在微观层面,各类别艺术管理则不同程度地在价值链管理、制度化管理,以及协调性、激励式、经纪人式等管理方法上有所侧重;而在具体管理手段上,有的还要借助于统计学、运筹学以及市场调研、信息咨询、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以求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其间,各类别艺术之间既有艺术特质的共同点和差异,又有市场特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研究者需同时对两个方面予以科学把握,才能辨析出不同艺术类别管理的特色。管理者应以对艺术特质的遵循为基础与核心,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市场框架下艺术样式特质的变化,将两种特质予以有机交融,既要保障艺术样式及作品审美特质的张扬,又要意识到市场经济规则对艺术特质的冲击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异,使其两方面尽可能获得统一,实现艺术与市场的双赢。
综上,对艺术管理的分类的研究既不同于人们对艺术管理的整体性研究,也不是对整体性艺术管理的简单分解,而是必须充分发现和探讨诸多艺术管理领域以及艺术管理类别之间艺术特质与市场特质的相同点和差异性,深入研究艺术管理各领域以及艺术活动各类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变异与延展,在此基础上,分析艺术管理主体或客体系统各个范畴的特性,科学判定各艺术样式之间的联接与分野,比较其优势与局限,对其艺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做出准确的把握。正是基于这一要求,一则为该研究带来较大的挑战,二则也展示十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