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千红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其他儿童一样,有着被爱、娱乐、活动、交友、求美等基本需要和学习文化、掌握知识、理解事物的愿望。许多孩子的生活理想来源于改变命运的朴素动机。这一动机也折射出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改变自己生活处境的强烈意愿。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受父辈生活实践和现实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很强的“劳动意识”和独立自主性。外来务工人员大都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客观的家庭生活条件促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许多事情不得不自己做,父母的事也要帮着干。
习惯是人在生活中缓慢形成的较为固定不变的行为和倾向。早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会对今后身心发展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缺乏家长教育,素质相对较低,学前教育又基本空白,和现代城镇中的孩子相比,不良习惯较多,给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带来矫正性教育的难度。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如今成为学校生源中一个新生的群体。如何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在新的环境里克服区域差距,融入新的集体,成为广大教师十分关切的一大难题。下面谈谈我在班级建设管理中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一、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1.缓解来自学习的压力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原来就读学校所采用的教材不同,师资不同等原因,刚转入新的学校,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如果不加以引导,这种情绪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就有可能影响他们正常的心理发育。对此,我积极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挑战自我。今年,我所任教的班级转来了五名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经是五年级了,但他们都从未接触过英语。他们几个人的眼神十分茫然、无助,作为教师,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我对大家说:“新来的这几位同学都没有学过英语,但是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就能学得好。我们班里有个别同学英语基础不好,你们就和他们来做个竞赛,现在假设你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谁跑得快。”给他们提供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作为参照物,给他们一种心理暗示,他们就不会觉得孤军奋战了,压力也稍微减轻了。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辅导。他们从茫然无知到能一点点地听懂,到跟得上进度,能做笔记,慢慢地单词听写测验从0分、20分进步到及格。对于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我都在班里进行表扬和鼓励。我从他们欣慰、略带羞涩的脸上读到了幸福,我也知道他们的自信心在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
2.克服生活行为习惯带来的困扰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努力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改掉生活上的一些不良习惯。我曾带过一个班,班里有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名学生身上总是有一股异味,大家都不愿和他交往。对此,我除了做学生的工作之外,还单独和他谈心,告诉他讲究卫生是一个好习惯,有益健康,要求他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不能随地吐痰,并经常询问和检查他的卫生情况。因为我经常督导,他也发现讲卫生之后同学更愿意和他交往了,体会到了讲卫生的好处。现在他比较讲卫生了,整个人都变得精神了。
二、利用各种活动促进学生的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孩子如果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孔子也曾说:“有教无类。”因此,在面对班里怯怯的眼神时,我就用微笑去感染他们,关爱他们,让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中。在每个学生过生日时,班里都会组织小小的联合会,互送礼物。班里举行手拉手的活动,让本地的学生到外来务工子女家里玩耍,然后互换,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
三、争取家长的配合与理解,做好家校协同教育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没有学校,都不能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就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做好孩子的德育工作。教师只有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教育教学活动才更容易开展,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非常重视做好家校协同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的流动性很强,因此我积极做好档案备案工作,做好住址、电话号码的登记,并及时做好资料追踪更新工作。不少家长因为成天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生活和学习,不少家长告诉我他们每天几乎都没有时间给孩子做饭,就是拿几块钱让小孩随便买个盒饭吃,晚上回家的时候小孩已经睡着了,更有甚者连小孩有没有来上学他们都不知道。因此,我非常重视考勤的登记,发现有谁缺勤了就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了解情况。平时,也经常通过电访、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多接触、多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碰到问题了,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对策;学生进步了,表现出色了,同样及时告知家长并表扬鼓励。这样,就避免了家长在心理上对电访和家访的担忧。
总之,每一名学生都是班级里的一个跳动的、可爱的音符,只有用心灵去对话,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生生不息的律动中对话,才能让这些音符奏出谐美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