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素慧[上海大学文学院, 上海 200444]
从梦幻之人到醒世之人
——脂评对《红楼梦》的佛教阐释
⊙贾素慧[上海大学文学院, 上海 200444]
脂砚斋对《红楼梦》的佛教阐释,表现在指出了人世红尘的梦幻特征以及梦幻的主体是心,同时也指出了跳出梦幻的醒世之人的特征。
脂评 梦幻 心 翻过来的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体现着浓厚的佛教思想,历代红学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的阐释,与作者同时期的脂砚斋是最早的《红楼梦》评批者,并且小说中的许多事件,他和作者都是亲历者,在此意义上说,也许脂砚斋的评批更能传达出曹雪芹的原意。
在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二仙师说道:
“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脂砚斋批道:
四句乃一部之总纲。①
此处脂砚斋把曹雪芹“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看作是《红楼梦》之总纲。
在《红楼梦》回目中,有“梦幻”“梦”“幻”字眼的有七回之多,除第一回“梦幻识通灵”外,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第八十二回《老学究讲义警顽心 病潇湘痴魂惊恶梦》、第一一四回《王熙凤历幻返金陵 甄应嘉蒙恩返玉阙》、第一一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第一二○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曹雪芹的人生观。
脂砚斋也大量地运用“幻”“梦”等字眼对《红楼梦》中一些人物和事件进行评批。用“幻”的如第一回中,甄士隐梦中遇到一僧一道,梦醒后抱着女儿英莲在家门口玩,“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脂评曰:“所谓万境都如梦境看也”,“此门是幻象”②;“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脂评曰:“如果舍出,则不成幻境矣”③。此处脂砚斋把甄士隐现实中所见的一僧一道等同于梦中所见的一僧一道,把现实中甄士隐的家门等同于梦中的太虚幻境之门,把现实中的女儿等同于幻境中的女儿,所有这一切红尘人生都等同于幻境。第三回中,林黛玉入贾府后回答众人问她吃何药如何治疗时说:“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脂评曰:“奇奇怪怪一至于此。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④。第四回中门子对贾雨村谈英莲被拐子卖与冯渊和薛蟠,冯渊“也不再娶第二个了,所以三日后方过门。谁晓这拐子又偷卖与薛家”,脂评曰:“也是幻中情魔”,“一定情即了结,请问是幻不是?点醒幻字,人皆不醒。我今日看了、批了,仍也是不醒”⑤。第二十五回中,贾宝玉魇魔法后发疯,“正闹的天翻地覆,没个开交,只闻得隐隐的木鱼声响,念了一句:‘南无解冤孽菩萨。有那人口不利,家宅颠倾,或逢凶险,或中邪祟者,我们善能医治’,贾母、王夫人听见这些话,那里还耐得住,便命人去快请进来。贾政虽不自在,奈贾母之言如何违拗,想如此深宅,何得听的这样真切,心中亦希罕”,脂评曰:“《石头记》得力处全在此处。以幻作真,以真作幻,看书人亦要如是看法为本”,“作者是幻笔,合屋俱是幻耳,焉能无闻”,“政老亦落幻中”⑥。
脂砚斋用“梦”进行评批的也有多处。第五回贾宝玉梦中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对贾宝玉道:“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试随吾一游否?”脂评曰:“点题。盖作者自云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耳。”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回前总评:“梦里风流,醒后风流,试问何真何假?”贾宝玉梦中与秦可卿云雨,醒后与袭人云雨,哪个真哪个假呢?王希廉评点认为:“秦氏房中是宝玉初试云雨,与袭人偷试却是重演,读者勿被瞒过。”⑧第四十八回香菱梦中作诗,“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脂评曰:“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作此一大梦也。脂砚斋。”⑨
梦幻不仅是《红楼梦》一部之总纲,它也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观学派的重要典籍《金刚经》中有六喻和《大智度论》十喻之说。
六喻即“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十喻即“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梦”比喻梦中所见无实事。《列子集释》中把梦分为六类(梦有六侯):“一曰正梦、二曰噩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⑩其中大部分都在《红楼梦》中出现过。“幻”比喻幻术所幻现的东西不实在,幻术类似于今天的魔术。“泡”比喻易生易灭不长久。“影”比喻事物不能独立存在,需从缘而生,正如影从光和形二缘所生一样。“露”和“电”同“泡”一样,比喻存在的时间短暂,也喻人生短暂。此外,十喻中的“焰”指日光、风、尘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事物,似而非真。“水中月”“镜中像”喻实无所有不真实。“犍闼婆城”喻海市蜃楼。“虚空”喻但有其名而无实体。“响”喻音声无实体,不可把捉。“化”喻有神通者化现之物,有形而无实体。不管是六喻还是十喻,其本体是“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即因缘和合而成的一切现象,《红楼梦》中红尘中的富贵穷通、情与淫都属有为法的范畴,都可以归入六喻和十喻之中,梦幻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六喻、十喻的目的是让人们明了一切有为法的空性,即如《大智度论》所说:“是十喻,为解空法故”,正如《红楼梦》所言:“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空性就是一切有为法的真实本性。佛教认为:“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由斯未了色境唯识。”⑪意思是还未获得真正觉悟时,永远是处在梦中,所以佛说这是生死长夜,因此不能明白各类物质境象,只是识所变现,也就是众生由于无始来而始终处于生死梦境之中,所以一直不能了知,要到真正觉悟时,方能了知物质世界以及众生身心、行为均属梦境。⑫
脂砚斋把《红楼梦》一部之总纲评批为梦幻,同时也多处把梦幻的主体评为心。
《红楼梦》第十二回“贾瑞正照风月宝鉴”戚序本回前总评:“反正从来总一心,镜光至意两相寻。有朝敲破蒙头瓮,绿水青山任好春。”⑬回末总评:“儒家正心,道者炼心,释辈戒心。可见此心无有不到,无不能入者,独畏其入于邪而不反,故用心炼戒以缚之。请看贾瑞一起念,及至于死,专诚不二,虽经两次警教,毫无反悔,可谓痴子,可谓愚情。相乃可思,不能相而独欲思,岂逃倾颓?作者以此作一新样情种,以助解者生笑,以为痴者设一棒喝耳!”⑭第三十五回写贾宝玉想傅试之妹傅秋芳一节:“只因那宝玉闻得傅试有个妹子,名唤傅秋芳,也是个琼闺秀玉,常闻人传说才貌俱全,虽自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不命他们进来,恐薄了傅秋芳,因此连忙命让进来。那傅试原是暴发的,因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意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争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他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脂评曰:“大抵诸色非情不生,非情不合。情之表见于爱,爱众则心无定象,心不定则诸幻丛生,诸魔蜂起,则汲汲乎流于无情。此宝玉之多情而不情之案,凡我同人其留意!”⑮第四十三回贾宝玉祭奠金钏一节戚序本回前总评:“了与不了在心头,迷却原来难自由。如有如无谁解得,相生相灭第传流。”⑯第八十回贾宝玉向王道士问方子,“王一帖心有所动”,脂评曰:“四字好。万生端于心,心邪则意射在于邪”⑰。
不论是贾瑞的正照反照风月宝鉴、贾宝玉的了情不了情、王一帖的心有所动,这些都说明了万端生于心,心不定则诸幻丛生的普遍现象。这也是大乘佛教唯识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思想。唯识宗认为红尘中的一切都是由识心变现的,在此变现的意义上说,它的变现是一种梦幻般的存在。唯识典籍《摄大乘论本》解释了心识变现与梦幻为喻的关系:“又此诸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此中以何为喻显示。应知梦等为喻显示。谓如梦中都无其义。独唯有识。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似义影现。而于此中都无有义。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由此等言。应知复有幻诳鹿爱翳眩等喻若于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觉时何故不如是转。真智觉时亦如是转。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如是未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得真智觉此觉乃转。”⑱意为一切法都是心识之变现,没有实体,如梦幻一般。只有到了真正觉悟之时,即证得空性时,梦幻才会转变。大乘唯识论典《大乘百法明门论》把一切法归为五位百法,即心法(指八识)、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物质类存在,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前四类九十四种,它们都是心法或者心所变现的法,是红尘中的一切生命现象和物质现象,它们都属于有为法,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都是真如的表现,是证悟空性所显示。
脂砚斋评批《红楼梦》梦幻为一部之总纲,又评批梦幻的主体为人之心识,那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过醒悟的人吗?脂砚斋又是怎样评批的呢?
《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在林如海家作塾师,一日出城外散心,遇见智通寺老僧,脂砚斋也对这一段描写做了相应的评批:
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脂批: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脂批: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脂批:一部书之总批)。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脂批:随笔带出禅机,又为后文多少语录不落空),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脂批:是雨村火气),雨村见了,便不在意(脂批:火气)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脂批:是翻过来的),齿落舌钝(脂批:是翻过来的),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脂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脂批: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景;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⑲
此处曹雪芹写到了一个智通寺的老僧,既聋且昏,所答非所问。脂评为翻过来的,又评为一出世醒人,是一个已经证悟之人。
佛教认为一个人的修行大致要经过几个阶段,一是开悟,二是保任,三是入廛垂手。开悟按唯识学的观点就是无分别智证真如悟得空性。保任就是悟后起修,唯识学的大乘修学者在见道位后,还要在漫长的修道位中断伏俱生二障的种子和现行,禅宗在开悟后,也有一个悟后起修打成一片的过程。比如六祖开悟后,离开五祖,在猎人队伍中十几年,这是一个悟后起修和保任的过程。云门宗的开山祖师云门禅师在陈尊宿处开悟后,又在雪峰禅师处得到印可,还经历了一个“困风霜于十七年间,涉南北于数千里外”的保任过程。这些禅宗祖师能开山说法,入廛垂手,接引学人。《十牛图颂》是大乘修行的形象展示,其第九图“返本还源”,廓庵主提唱曰:“本来清净,不受一尘。观有相之荣枯,处无为之凝寂。”⑳则公禅师颂曰:“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㉑。这正是悟后保任的阶段和状态,依此特征来观智通寺老僧,显然是处于一种悟后保任的状态,也是从有为法步入无为法的状态。可以推测,甄士隐在给道人好了歌做了注后,证明他已悟解空性,之后必然有一个保任的过程,然后才会像一僧一道那样入廛垂手度人,小说后来的描写也证明了此点,即甄士隐度脱他的女儿香菱。同样也可以推测,贾宝玉经过两次游历太虚幻境后悟到了空性,他的未来也必然会像一僧一道那样入廛垂手。
脂砚斋评批《红楼梦》不仅写到了红尘的大乘佛教中观的梦幻特征,也评批了梦幻的主体是大乘佛教的唯识的心识理论,还评批了跳出梦幻的醒世之人,他们是智通寺老僧、甄士隐、贾宝玉。
①②④⑥⑦⑲ (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第22页,第73页,第382—383页,第133页,第47—48页。
③⑤⑮ (清)曹雪芹:《蒙王府本石头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第136页,第1344—1345页。
⑧ (清)曹雪芹:《绣像红楼梦》,聚珍堂刊本。
⑨⑰ (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123页,第2000页。
⑩ 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2页。
⑪⑫ 林国良:《成唯识论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9页,第520页。
⑬⑭⑯ (清)曹雪芹:《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07页,第430页,第1577页。
⑱ [日]高楠顺次郎监修:《大正藏》,新文丰1972年第31册,第138页。
⑳㉑《续藏经》,新文丰1975年第64册,第774页,第774页。
作 者:贾素慧,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戏曲小说。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