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昆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 848000)王 颖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830000)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适应21世纪幼儿园,托儿所教育教学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幼儿师资,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创作能力,能参与教育教学以外的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等,具备较强的双语教学能力,和参与社会市场竞争的能力。
视唱练耳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同“音乐基础理论”(基本乐理)并列与衔接,在保有各自学科独立体系、教育功能和教学范畴的同时,二者又时常相互渗透与交融,共同构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
在新疆高师学前教育教学中,视唱练耳课程通过视觉、听觉、运动学的各方面感官的刺激,形成一种系统的音乐听觉与记忆能力,因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音乐语汇和体会音乐内涵的水平。
在当今正在改革的音乐教学环境中,需要更多的探索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广泛研究中、外音乐文化的纵横关系,把视唱练耳的教学放在多元音乐文化的比较之中展开,使学生对中外音乐文化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在学习当中,可增加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识别各种不同风格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下的音乐特色,认识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下的音乐异同,体会东西音乐文化的区别。
特别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变现无处不在。各种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不同生态背景孕育下的不同音乐形态、汉族与少数民族长期相处的文化之间的交融。独特的地域特色为视唱练耳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与养分。
从视唱练耳的教材来看,它不仅囊括了西方大小调体系的视唱,同时还有中国古代的五声、六声、七声的视唱。近些年,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视唱练耳课程中改编收集有关各少数民族的民歌、器乐曲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视唱条目,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民族不同音乐风格的艺术作品。通过视唱、打节奏、给鼓点、民间舞蹈的不同的教学手段的丰富,使得视唱练耳课程更为多元化、艺术化。
1.立足新疆本土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念的乐感训练,首先要对新疆众多民族音乐进行以母语语感为基础的乐感教育。
由于高师音乐教育的理念长期以西方乐感体系为基础的训练模式,最终培养的人才是具有视唱、音乐听力、识谱、记谱等较为狭隘单一的人才,因而对乐感赖以生存的音乐文化现象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了解,因此,培养本土本民族的乐感的理解与培养是音乐教育的第一步。正如前苏联音乐教育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论文集》一文中提到,音乐家在音乐成长道路中所需的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听觉在音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音乐风格的训练。从这里给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只有先体会到本民族传统音乐的文化和语言,才能更好的掌握各种音乐风格的各种音乐曲调和素材。
2.吸收与借鉴《新疆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及风格训练教程——维吾尔族民歌视听与模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是一所以维吾尔族学生为主题的一所专科学校。其学前与艺术教育学院是培养音乐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为目标的学院。如何将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立足新疆本土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参考由新疆师范大学“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编写的教材为参考,将西洋音乐为基础的教学训练与本土维吾尔族民间音乐乐感的体验纳为教学内容,让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自己民族的音乐曲调,当听到自己熟悉的民歌曲调时,他们的内心该是如何的激荡,将视唱、练耳专业基础课赋予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教材与其他视唱练耳教材的不同点表现为:第一、音乐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整合。将节奏还原为民族民间的歌曲中,将有代表性的民族风格色彩的节奏型训练组合,而不仅限于孤立、单一的几个节奏型上,音准的听辨不限于键盘上的某个具体音高,而是落实到通过视唱后熟悉的民族旋律曲调、音型、音调的听辨上。将乐感训练放置于整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切身体会。第二、乐感的训练立足于本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的音乐思维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掌握各种音乐曲调的前提基础。第三、体会维吾尔民歌的共同特性:维吾尔族音律的音体使用纯律、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等混合律制。其次还有各种诸如四分中立音律、活音、多结音、一级音等现象。其中,节拍的表现除了常见的四四拍、四二拍、四三拍之外,较多的维吾尔族民歌使用的是八五拍、八七拍、八九拍等复合节拍及不规整的增盈节拍。维吾尔族民歌的旋律起伏不在节奏重位起,常见切分及其变体,是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旋律方面较为鲜明的特点之一。维吾尔族民歌结构较为严谨,主题乐句常做重复和变化重复,有向套曲变化发展的趋势。以上维吾尔族民歌的特点将为我们讲授本土视唱练耳课程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和基础。
[1]张欢著.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音乐,2013.1.
[2]李宁著.近代关于两种唱名法的研究.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