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湖南师范大学13级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生 410081)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研究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为教学方法提供充分的心理学依据。关于其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同样有着很深刻的意义。音乐的本质是审美的,在钢琴教学中我们不能只纯粹的注重技能技巧,而忽略了学生音乐审美、音乐记忆、情感、想象等的培养。同时,我们更不能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音乐学习的动机、兴趣、需要、个性等的影响。就此,我想结合自己的点滴教学经验,谈谈钢琴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伟大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成为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动力,又可激发一个人的创造性才能。
我所教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一些刚学琴的小朋友,他们一开始都是对钢琴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而学琴的,大部分的学生不知道学琴是为了什么,更不知道音乐是什么,只是觉得很好玩。对于刚学琴的小朋友而言,他们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全,缺乏意志力,常常是无意识、不自觉的学习。虽然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不能及时将好奇心转化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必然对枯燥的指法与音阶练习等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最开始的教学中,为了开启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手型等特点来制定属于学生个人的教学计划,例如很重要的一点——教材的选用。如今市面上的启蒙钢琴教材越来越多,对于初学儿童而言,用的比较普遍的有汤普森的《简易钢琴教程》和巴斯蒂安的《钢琴教程》《快乐钢琴》等。这些教材都以趣味性为出发点,色彩鲜艳,插图较多,还附有很多音乐知识小游戏,不枯燥,捉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有动力往下学习。而对于青少年或者成人,教材的选用当然也要因人制宜,用的比较普遍的是《钢琴基础教程》。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大部分的成年人学琴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例如有些是为了能更好的辅导自己的小孩学琴,有些是为了弹会指定的某首乐曲等,所以一定要了解清楚需要而挑选教材。当然,教材选用只是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也要与学生多沟通,特别是初学儿童,可跟他们多多讲讲音乐家的故事,多进行四手联弹,多赞扬,适当给予些小奖励,课后时常举办音乐沙龙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钢琴的心理与学习的效果。同时,在课后,家长也需要配合在家中多放些好听的,节奏明快的钢琴曲或者视频听看也是很好的“生活教材”;而对于心智开始成熟的青少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依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往往对通俗易懂的音乐和那些旋律感强和美的音乐感兴趣,可以适当的穿插布置一些流行音乐作品,激发他们学琴的动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在学生有了浓厚兴趣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很重要的。
众所周知,音乐作品几乎是非语义性的,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启发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我刚刚开始教琴的时候,会不自然而然的将手指技巧放在第一位,同时也会把自己对于乐曲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认为这里就应该是这样弹,这条曲子表达的就应该是这种情感,不会再有其他的了。久而久之我发现一些学生演奏乐曲的乐感、节奏感及差,没有活力,比较空洞,这时我才发现,我应该换位思考,多调动一下学生自己的本身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准确的示范一首新曲子,解决好识谱等基本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给他带来的内涵,协助学生建立好基本的音乐形象后,强调并鼓励学生融入自己的想象与合理创造,演奏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哪怕是细微的与众不同,比如节奏的强弱、渐强渐弱的处理,只要学生说出他自己的合理理由,我们教师就应该给与肯定。如果只是死板地让学生按乐谱的要求去弹奏,会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有时候学生自己演奏出来的效果,甚至比原谱所要求的效果更为感染人,更有惊喜。这样不仅培养启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好的理解了音乐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音乐感、节奏感等一些音乐素质也会有显著地提高。当然,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也有所差别。对于儿童,虽然他们的感知与观察力比较有限,但是他们听觉很敏感,想象力也是相当丰富的,教师应用一些直观、形象、生动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比如一些节奏小游戏、形象的教具、生动的音乐故事来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效果是不错的;而对于青少年或者成人,他们的思维更为成熟,在情感上的理解更为深刻,对于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多与学生交流,更为细致的探讨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品的分析,同样也能使学生更好的吸收,启发他们自己的创造力。总之,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再充分表现音乐,激发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学习音乐,收效是很不错的。
著名的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中,要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独立思考等的重要作用。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例子:曾经有一个已经考取了8级钢琴证书的学生转到我这继续学习钢琴,他能弹奏流畅优美的旋律,但另我感到惊讶的是,当我拿一首不到8级水平的新乐曲给他识谱时,他看着谱子,却无从下手,五线谱的识谱能力极差,甚至不及3、4级的识谱水平。而像这样的学生,并不是个例,在我后来的了解中,发现有很多级别高却同样识谱能力差的学生存在。原因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学琴的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过于明显,教师太操之过急,学生不会的音或者不会的知识点没有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或者没有协助学生思考,而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往后学,曲子越难,知识点越多,学生更加不会,教师就只能不停地灌输答案。
很显然,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失败的。在学生初学钢琴的时候,就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最基本的识谱学习,一定要教会学生五线谱中五线四间的特点,七个音在间与线中的分布规律,并且让学生反复练习,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个规律,即便是没有了教师,也能轻松的找对五线谱中任何一个音,这样的教学方法,才真正的做到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真正会学的成效。
以上是我在钢琴教学中对教育心理学的一些认知体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习钢琴似乎成了每家每户的“必修课”,钢琴教学也凸显出其重要性。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教学中去,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使教学收效明显.
[1]吴跃跃.《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姜昊.《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解决儿童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青春岁月,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