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俭 (怀集县文化馆 526400)
文化馆是所在地县以上政府设立的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的工作职责是:负责宣传国家文化方针、政策和法令,开展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及举办各类艺术展览活动和文化下乡活动。繁荣群众业余文化艺术活动,培训各种文化艺术人才,建立、健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组织业余文艺爱好者积极开展社区、广场、企业、校园、乡村等各种群众文化演出活动。组织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小品、摄影等各种群众文化艺术门类的创作;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使文化馆成为吸引并满足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心。辅导文化站和各基层业余文化组织开展相关业务。负责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收集、整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完成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职责:运用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组织举办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好农村文化工作,繁荣文艺创作,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各类文化艺术讲座,培训班,辅导和培训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及农村文化能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建立健全村级文化室并协助和辅导其开展工作。做好党委、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的日益增长,对肩负群众文化工作的文化馆、文化站提出了更高、更重的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务。据了解,很多地方都是重经济,轻文化,自然而然领导对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笔者以怀集县文化馆、站人才队伍建设为例作了调查,怀集县文化馆编制15个,在编13人,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35人,平均每个站仅1-2人;“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后,文化辅导和文化管理人员更是缺乏。可见,怀集县文化馆、站人才队伍建设状况令人担忧。
一是文化馆、站严重缺乏文化专业人才。目前,怀集县文化馆编制15个,在编13人,其中有1人摄影专业好一点就被报社抽调走了,舞蹈专业1人,美术专业1人,音乐专业1人,书法2人,而文学、曲艺、民间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维护等方面专业人才缺乏。而怀集县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每站平均1-2人(这还是在2012年招聘20人的基础上),专业就不用说了;有专业的身兼多职,没专业的闲得没事做。这对积极做事的人是一种严重的打击,从中也挫伤了做事的积极性。严重制约着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文化馆在编13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7人,虽然大部分取得大专学历,但基本都是通过函授或电大而取得的文凭。真正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本来就少,有一定技术的年龄偏大,形成退休一个人或离开一个人,就缺少一个专业或形成专业断层。
三是体制机制不活。十八届三中全会第十一点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但现实却是这样的,有专长需要工作的人由于没有编制进不来,没有业务专长的人出不去,有部分人是靠关系调进文化馆的,原先是乡镇计生办的工作人员,是搞计生专业的,有的是以前顶替进来的,造成人才青黄不接,特别是专业人才需求矛盾突出。文化馆、站专业人才引进困难,一些关键岗位长期缺岗或少岗。
四是基层文化馆、站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文化单位的奖励、激励机制不成熟。
一要制订可行的文化馆、站人才发展计划。培养各类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各地党委、政府要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纳入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改善文化人才成长的环境。文化人才的成长,既要靠个人的努力,也要有良好的社会条件。二要珍惜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建设一支真正有实力的文化人才队伍。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培训,不断吸纳新知识,一边培养一边使用,使文化人才不断进步、不断提高。领导要多关心下属,了解下属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下属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建立服务机制。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公平为原则,能者上,庸者下,让每个人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贡献大的物质奖励获得就多,贡献少的获得就少。平时工作好出色、为文化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要加以重奖,使他们感受到贡献自身价值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三是建立公平的岗位。以个人能力来确定其职位,使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送文化下乡已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培育一批农民自己身边的文化人,朝夕与农民相处的文化人发挥余热,不仅能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还能激发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
一是扶持组建农村艺术队,积极开展农村民间文艺活动。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让农民自办文化,让乡土艺术家在民间“活”起来。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民间艺人,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文化传播功能,通过免费提供就近的文化服务和培训,努力实现每人掌握一项文化技能的基层文化人才培养目标。文化站可根据农民群众的文化要求,实行订单式教学,有针对性地举行文艺培训;组织农民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建议国家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专用于文化人才培养和奖励,激发文化人才的创造潜能。用人单位要建立激励机制,对优秀的人才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好文化人才队伍。不但要经费投入,政策也要倾斜,为文化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确保文化人才的生活保障,使他们能全身心地工作。
总的来说,加强基层文化馆、站人才队伍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因此,只有我们要把基层文化馆、站人才队伍建设搞好了,基层的群众文化才能更好地繁荣发展。
[1]肖红娟.《建议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http://www.hgitv.com/html/2013/06_10/47235.html
[2]李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http://www.qstheory.cn/dd/2011/wenhuarencai/201112/t20111229_132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