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瓦底江:曼德勒的乌本桥

2014-07-12 03:04编辑
中国三峡 2014年12期
关键词:蒲甘曼德勒王朝

文、图/曾 黎 编辑/任 红

此岸,彼岸。2014年2月22日,乌本桥。此岸是真实的存在,彼岸是虚幻的影像,此岸与彼岸如此接近,却永远无法穿越彼此。《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敏同王登基后,将19世纪上半叶贡榜王朝蒙受了两次英缅战争惨败后丧权辱国的耻辱以及1839年大地震被迫迁都之痛,归咎于旧王城阿玛拉普拉所处地域不祥瑞,于是择定在曼德勒建设新王宫。

恩梅开江,在中国云南境内称之为独龙江,发源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地区东部的伯舒拉岭地带察隅县,流经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境,转西南方向流入缅甸境内,在密支那城以北约50公里处的圭道与发源于缅甸北部山区的迈立开江汇合,统称伊洛瓦底江。双江汇合成为同一条江,只是名字有异,它同时养育了一片天空下的中缅两国人民的史实却不曾变更。

伊洛瓦底江在缅甸境内长2030公里,由北而南纵贯全境,流经北部山区、中部干燥地区和南部三角洲,包括了缅甸的克钦邦、钦邦、曼德勒省、实皆省、马圭省、勃固省、伊洛瓦底省和仰光省8个省(邦)、32个县的广大地区。

伊洛瓦底江是缅甸文明的摇篮,缅甸历史上各王朝的都城如蒲甘、卑谬、曼德勒等,基本都是沿着这条母亲河分布的,它所流经的地区就是缅甸历史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如伊洛瓦底江中游谷地,面积仅占全国1/8,而人口却占全国30%。该地区历史悠久,向来为缅甸经济活动的中心。缅甸历史上著名的蒲甘王朝都城就建立在伊洛瓦底江中游东岸,这里是举世闻名的“万塔之城”,它就像晶莹夺目的宝石,闪烁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光芒。

在伊洛瓦底江上游有曼德勒古城,这是伊江水在缅甸蕴育的文明之一。到了缅甸就要去曼德勒,因为那里凝集着缅甸的历史,在那里你可以看到缅甸数百年来的兴衰沉浮。曼德勒位于缅北,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这是缅甸历史上多个王朝的古都,被称作“瓦城”,也因为华侨众多,被称作“侨城”。1857年,贡榜王朝的敏同王在此地修建曼德勒王宫,这里也就成为缅甸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贡榜王朝的都城,众多的历史遗迹和宗教建筑成为敏同王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

谈及修建曼德勒王宫的起因,却是一种无奈之举。贡榜王朝的敏同王为了摆脱缅甸在英缅战争中所经历的耻辱而作出迁都决定,从旧王城阿玛拉普拉迁都至曼德勒。缅甸历史上有三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即蒲甘王朝(1044-1287)、东吁王朝(1551-1752)和雍籍牙王朝(也作贡榜王朝,1752-1885)都是缅族建立并居于统治地位。贡榜王朝是缅甸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王朝统治期间,缅甸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1824年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后,缅甸战败割地赔款,统一的封建国家分裂成为上缅甸和下缅甸。上缅甸为贡榜王朝所控制,下缅甸则沦为英属殖民地。1852年第二次英缅战争,导致贡榜王朝内部矛盾爆发,敏同在其弟弟加囊的协助下取得了宫廷政变的胜利。1853年2月,缅甸封建王朝的最高行政和司法机构鲁道宣布废黜蒲甘敏,拥立敏同为国王。敏同王登基后,将19世纪上半叶贡榜王朝蒙受了两次英缅战争惨败后丧权辱国的耻辱以及1839年大地震被迫迁都之痛,归咎于旧王城阿玛拉普拉所处地域不祥瑞,于是择定在曼德勒建设新王宫。从1857年启动旧都城阿玛拉普拉的拆迁工程到新王宫建成,仅两年时间。1859年,敏同王正式迁都,曼德勒城成了贡榜王朝的新首都。

乌本使用了从阿玛拉普拉王宫中拆出来的珍贵柚木,桥也因修建它的市长而得名。迄今为止乌本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木桥之一,总长度约1200米,大约使用了1086根实心柚木,以今日柚木的价格计算,造价令人咋舌。

位于曼德勒城西南部东塔曼湖上的乌本桥正是敏同王迁都事件中的产物,它与曼德勒王城一同经历了百年岁月沧桑。敏同王为了解决雨季湖水上涨而带来的交通困难问题,下令当时的市长乌本修建了横跨东塔曼湖两岸的木栈桥。为了使桥梁能长久不朽,乌本使用了从阿玛拉普拉王宫中拆出来的珍贵柚木,桥也因修建它的市长而得名。迄今为止乌本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木桥之一,总长度约1200米,大约使用了1086根实心柚木,以今日柚木的价格计算,造价令人咋舌。

乌本桥。历史的木桩。

在建桥之初,桥上建了六座亭子供行人遮阳躲雨。六座亭子象征着佛教的“六和精神”,指僧团生活的准则,即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缅甸人深受佛教思想影响,把它看成是婚姻和家庭的精神图腾,年轻的恋人们会不远千里赶来,一同走过这座桥,寓意在以后的婚姻家庭生活中遵守“六和精神”,立誓永远和睦互敬。因此,乌本桥也被缅甸本地人称为“爱情桥”。敏同王和它的王朝早已逝去,但是他留下的这份物质与精神融合的遗产一直对后世产生着深远影响。

来到曼德勒就一定要去乌本桥,因为这里不光有一座百年木桥,还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日落。所以才有人说,来到曼德勒的人,不是在乌本桥上,就是在前往乌本桥的路上。从乌本桥西岸出发,走过这座古桥,可以看到桥上售卖纪念品的小贩向客人推销自己的商品;河中小洲上建有草棚,售卖饮料和小食;桥下还有一个简单的藤球场,当地人在闲暇之余相约在这里踢藤球,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了中国古代的蹴鞠,这些设置为等待的游客提供了打发时间的理由。无论是多么心急的人,到了乌本桥就一定要耐得住性子等。等待时间一秒秒地过去,等待幸福时刻的来临。当太阳逐渐收敛强烈的光芒,把余晖洒在桥身和河面上,那里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温柔的红色。残阳西下,一切都沉静下来,眼中只有一幅浓烈的水彩画。古桥倒影,老树桑田,置身其中能让人忘记烦恼,甚至忘记自己。那时的人会变得很贪婪,不想错过每一秒钟的变化,一定要记住自己曾经看到的这一切。原来在这里矗立一百多年的乌本桥就是这样,这幅画面在沧桑岁月中一直在重现。

乌本桥的东岸是著名的马哈根德昂伽江僧院。它的著名不是因为悠久的历史,而是因其大规模的僧团,僧院里的僧人数量为缅甸之最。因为僧人数量众多,因此他们在一起吃饭时的场景也就非常壮观,被誉为“千人僧饭”,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人。在缅甸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因此每个男性一生中必须要出家一次,时间可长可短,有的终身为僧,更多的则是数年、数月或是一两个星期。这相当于是授受教育,学习佛教教义和语文以及简单的算术,成为掌握知识之人。如果男性没有到寺庙里出家,那么他会被认为是没有知识和教养的人,不被人尊重。

乌本桥下一群玩藤球的年青人,这项古老的运动为他们带来欢乐。

乌本桥从修建之初到现在,一直是连通两岸的重要通道,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或是皮肤黝黑的本地人络绎不绝,往来穿梭。外国人走在这桥上,那是在体验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与自己原本生活的世界不同。他们要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自己的旅程,自己的生命与这座桥的交集只是很短的时间。他们在惊叹这座桥的历史和造价之外,还会在自己的相机中留下桥的痕迹。但是在此之后,这将很快成为他们的一段美好记忆。因为在走完这座桥之后,他们将继续自己的行程,前面还会有更多的地方要去经历。对于当地人来说,生活仿佛就是这样,乌本桥就是一座桥而已,它是连通两岸的工具,他们日复一日地从桥上走过。日暮黄昏,微风轻轻吹在湖面上,荡起缕缕微波,空气里透着湿润的气息。僧人们穿着宽大的僧袍,在乌本桥上漫步,或是坐在桥栏上默默看着夕阳。他们手里的手机在这静怡的画中联通着世界。桥就是地方生活的一部分,它真实存在,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

1857年,他在曼德勒建阿陀玛寺,花费了100万卢比。1871年他又出钱为仰光的瑞大光宝塔加宝伞,仅此一项就耗费了6.2万英镑。同年,他又邀请东南亚各地2400名高僧在曼德勒举行规模盛大的第五次佛经结集,利用5个多月时间集中对三藏经进行了校订,支出了一笔浩大的费用,有人估计达2.26亿卢比。

小乘佛教与国民意识的紧密关系在缅甸封建制度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强化,最终成为缅甸的国家信仰。公元1044年,缅甸蒲甘王朝兴起之后,第一次统一了缅甸全境,并奉小乘佛教为国教。在蒲甘王朝统治的240多年里,仅在首都蒲甘一地就兴建了4000多座寺院佛塔,至今尚有2200余座佛塔和400余所古寺保存下来。经历了东吁王朝和贡榜王朝的更迭,小乘佛教依然存续,并且和国家统治结合得更加紧密了。

贡榜王朝的敏同王笃信佛教,所以在他统治时期的执政行为中尽显其信仰的佛教理念。他在反对蒲甘敏王的政变中夺得了王位,但并没有在此后展开大规模的王室屠杀,而是将蒲甘敏王软禁于其旧居中。在处理英缅关系中,敏同王的主张也尽现佛教的“六和精神”。1857年,大批驻缅英军被抽调去镇压印度的人民起义。敏同王没有乘机派兵收复下缅甸,而是捐赠1千英镑给英印殖民当局“救济难民”,还对劝他出兵的人说:“我们不能乘人之危去伤害朋友。”佛教精神影响了敏同王对于国家和民族仇恨的判断,但是他的友善并没有感动殖民当局,反而加速了其对上缅甸的入侵进程。

2014年2月22日,乌本桥。圣俗本没有界限,只是在一念之间。

上:夕阳西下,一艘小船搭载乘客划向彼岸。

下:惬意的水鸟。

缅甸小乘佛教教义以“业”为核心,认为个人得救主要是他所造之“业”,因此积功德思想在缅甸佛教教义中占据主导地位。积功德就是把个人的财富用于宗教之上,而这对于积累了大量财富的上层统治者来说正是显示他们虔诚的捷径。虽然敏同王统治缅甸时期国势衰微,但是他对佛教的虔诚却没有改变,并从国库中拿出巨款大做功德。1857年,他在曼德勒建阿陀玛寺,花费了100万卢比。1871年他又出钱为仰光的瑞大光宝塔加宝伞,仅此一项就耗费了6.2万英镑。同年,他又邀请东南亚各地2400名高僧在曼德勒举行规模盛大的第五次佛经结集,利用5个多月时间集中对三藏经进行了校订,支出了一笔浩大的费用,有人估计达2.26亿卢比。最后,这部巴利文经典完整地刻在730块石碑上,并加上详细的注释。石碑立于曼德勒“古道陀”石经院中,古道陀即缅语“行善积德”之意。由于召开了这次大会,敏同王得到了“第五届佛经结集的护法者”的尊衔。敏同王在佛教事务上如此用心,不仅仅是出于他自身虔诚的信仰,其中还有关于强化民族精神,摆脱英缅战争失败阴影的期望。

1885年11月29日,缅甸王锡袍和王后被送上“太阳号”军舰,流放印度西海岸的特纳吉利,缅甸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至此终结。

敏同王是缅甸贡榜王朝时期较有作为的国王之一,他面对内忧外患,致力于改革,希望能挽救贡榜王朝的半壁江山。他打破了缅甸的封闭状态,向西方学习,派大臣金蕴敏纪为“缅甸王外交全权大臣”率团赴欧,与西方国家建立联系,同时派出人员赴欧洲学习科学技术。虽然结果是使团备受冷遇,但是缅甸统治者开始真正认识到西方工业社会先进的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军事方面,敏同王从国外购进先进武器,开设兵工厂制造武器;经济方面,购入铸币机发行统一货币,同时购进机器设备,建立钢铁、制糖、纺织等民族工业;社会制度方面,废除政府官员从自己封地征税获取收入的封建采邑制,实行薪俸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税制方面,统一实施以户口征税,即塔塔梅达税制,每年每户纳银一缅两。

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眼界的局限,这些改革在缅甸所面临的内忧外患的干扰下失败了。敏同王的儿子敏贡和敏孔王子发动政变,杀死了敏同王所立的王储加囊王,敏同王因不在宫中而幸免。政变虽然后来被镇压,但是改革的主导者加囊王被杀,以至于改革无法再继续深入。同时,由于改革缺乏全局性的考虑,只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深入涉及思想文化和制度层面,这对于化解缅甸国内的矛盾显得无力。另外,改革牵连到了统治阶层的利益,大多数官员都反对新税制,并且新税制并没有减轻人民的赋税,此后征税量不断增加。

乌本桥是敏同王行善积德的善举之一,但是他对于佛教的虔诚和积下的功德并没有阻止缅甸沦为英属殖民地的进程。1878年敏同王逝世,经历一系列的宫廷政变之后,王子锡袍继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屠杀王室成员,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更大分裂,国内秩序更加混乱。1885年,英属孟买缅甸公司大量偷税漏税,这一案件引发了第三次英缅战争。在英军大举北进之时,锡袍置国家大事于不顾,依然像往日一般饮酒作乐,大臣间意见不一,未能组织有效的抵抗。自1885年11月13日英国向缅甸宣战,到11月27日英军占领曼德勒,仅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英军就占领了上缅甸。当月29日,缅甸王锡袍和王后被送上“太阳号”军舰,流放印度西海岸的特纳吉利,缅甸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至此终结。

一座桥与一个王朝的故事结束了,这犹如一趟时光的列车穿过隧道,车窗里一直闪现着一幕幕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一个励精图治的国王在战乱年代努力去挽救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但是现实往往很残酷,他的理想和信仰没能阻止败局,国家最终沦为英属殖民地。曼德勒王城在战火中损毁,王宫被英军侵占,人民在殖民统治中被压迫,江山社稷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灰飞烟灭。贡榜王朝曾经的辉煌和强大已成为文字中的故事。只留下乌本桥还在那里,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时间的刻刀在它身上留下了斑斑痕迹,这是一个时代风云变幻的证据。乌本桥见证了缅甸贡榜王朝的兴衰沉浮,在落日的余晖中静静地矗立。水中的倒影在微波中如同逝去的记忆一般略显模糊,这正是它的美丽所在,因为它承载着苦难与沧桑。

猜你喜欢
蒲甘曼德勒王朝
拉斯维加斯授权展2023 年改期
中国政府援缅甸蒲甘他冰瑜佛塔修复项目举行启动仪式
缅甸·曼德勒
缅甸蒲甘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
曼德勒 缅甸故都新观察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爱唱和爱笑的大树
一心只读“圣贤”书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