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大草原的艺术结晶
——新疆岩画

2014-07-12 15:56图/任
大众考古 2014年1期
关键词:剪影骑马岩画

文 图/任 萌

亚欧大草原的艺术结晶
——新疆岩画

文 图/任 萌

岩画是古代先民在自然岩石或崖壁、洞穴内壁上绘制的图形,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审美情趣。

昭苏科培雷特岩画——佛像

岩画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分布,代表了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其中亚欧大陆腹地的大草原地带,是古代游牧民族岩画分布的主要区域。而我国的新疆地区,作为亚欧大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现了数量非常丰富的岩画,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疆岩画有沿山分布的特点,以各大山系为单位集中存在。其中横贯新疆中部的天山山系南北两麓和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南麓是新疆岩画分布最多的区域,而新疆西、南部的帕米尔高原、阿尔金山、昆仑山等地的岩画数量较少。

岩画何以作?

新疆岩画根据岩石材质和使用工具的不同,有不同的绘制技法,常见有敲凿、划刻、磨制和涂抹四种。敲凿法是用石质工具直接在岩石面上垂直敲凿而成,会形成凹凸不平、边缘粗糙的凿点。划刻法是用硬而尖的石工具或铁工具,在岩石面上反复划刻而成,会形成细长条状、整齐深峻的划痕。磨制法是使用工具直接在岩石面或已完成造型的岩画上反复研磨而成,会留下光滑、平整的磨痕。而涂抹法,则是用颜料和画笔,在岩石上直接涂抹绘画。

新疆地区岩画分布

由于技法和岩画风格的不同,岩画有着不同的造型和表现手法,被称为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剪影式、粗线条式、轮廓式、细线条式、特写式和浮雕式等几类。剪影式表现形象类似于事物的平面剪影,内部填实或大部填实,风格较写实,但不表现细部。粗线条式表现形象由较粗的线条组合而成,风格较写意,形象各部位不符合真实的比例。轮廓式表现形象用线条勾勒轮廓,内部不填充或仅有少量填充,有写实风格,也有写意风格,不表现细部。细线条式表现形象由较细的单线条构成,一般由划刻法绘制。特写式兼具剪影式和轮廓式的特点,勾勒形象的轮廓,内部不完全填实,而是描绘细部,如人物的五官、服饰以及动物身体上的斑纹等,写实性很高。浮雕式则是用浮雕或半浮雕的手法,表现形象凸出于周围岩面。

年代何以定?

新疆岩画分布广泛、内容丰富、绘制技法和表现形式各异,是不同时期的先民绘制的。但是对于岩画年代的判定,长期以来都是学术界的难题。21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对岩画的研究中,开始引入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并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分析岩画,初步实现了岩画的分期断代。

首先,按照考古地层学的原理,可以根据同一岩面上多幅岩画之间的打破关系、风化程度等判断出相对年代关系。然后,根据考古类型学的原理,可以将一个岩面上的多幅岩画分为有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若干组,并在岩面之间相互比较,进而可以对一个岩画点乃至一个区域内的岩画统一进行分组、分期。

岩画是人绘的,而且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岩画距其绘制者的居住地不会太远,在古代岩画附近往往会发现古代先民的居住遗迹和墓葬等遗存,相互之间应该都是有联系的。如果一个岩画点只有一期岩画,而其附近的遗址也只有一期文化,那么它们很可能是同一批人留下的遗存,岩画年代等同于遗址的年代;如果岩画点和其附近遗址的考古学文化都可分为多期,可以首先分别进行岩画和遗址的分期研究,进而寻找和确认各期岩画与遗址各期文化之间的共存关系,以此确认岩画年代。

有些特征鲜明的典型岩画也可用文化因素分析法断代。如某些岩画的内容、构图、风格能较普遍的与牌饰、纹饰、壁画、雕塑等艺术品相对应,而这些艺术品的年代和文化又是确定的,就能确认这种岩画的年代和文化。

根据目前的研究,整个新疆地区的岩画可以初步分为旧石器时代、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汉晋时期、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等几个大的期别,不同期的岩画在分布地带、绘制技法、表现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征。

剪影

图① 阿勒泰敦德布拉克岩画1号洞穴——兽群和滑雪

图② 哈巴河多尕特岩画15号洞穴——动物、人物和符号

图③ 富蕴唐巴勒塔斯岩画2号窟——舞蹈的人物

新疆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尚未得到确认,但旧石器时代的岩画却发现了10余处,绝大多数都分布在阿尔泰山系的洞穴中,天山和昆仑山系也有零星发现。这一时期的岩画多以红、赭、黑色颜料用涂抹法绘制在洞穴内壁上,其内容绝大多数是动物,也有表现人物、自然事物和符号等形象。岩画多以剪影式的形象表现,风格整体比较写实。根据和世界各地洞穴岩画的比较,其年代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岩画有阿勒泰市敦德布拉克岩画、富蕴县唐巴勒塔斯岩画和哈巴河县多尕特(又名沙尔布拉克)岩画等。

敦德布拉克岩画位于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乡一处沟谷中,共发现5孔洞穴内有岩画,用赭红和深赭红两种颜色绘制。内容包括动物及人物,动物主要有野牛和野马,均为粗颈、长吻、短腿,形象鲜明。人物多出现在狩猎、舞蹈等场景中。其中1号洞穴岩画下部表现了兽群奔跑的形象,上部表现了数个侧面人物用滑雪板滑雪的形象,为全国所见唯一的滑雪岩画。

唐巴勒塔斯岩画位于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的两处洞穴内,均以赭红色颜料绘制。其中一座洞穴绘制戴尖帽的人面纹和符号,另一洞穴绘制32个人物群像,其中一人手持弓箭,其他人作分组舞蹈状。

多尕特岩画位于哈巴河县萨尔布拉克乡的多尕特沟内两侧山丘的19个洞窟中,数量很多,均以赭红色颜料绘制,多表现动物群和人物狩猎、舞蹈的形象。其中画面最大的一处岩画面积达2.5×4.5米,内容复杂,可见牛、马、人物、手脚印、符号等,可分辨出人持三角形盾牌、长棒击兽的场景。

绘画、划刻和磨制

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先秦时代.这一时期,新疆各地都出现了富有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尤其是随着早期游牧民族的兴起。在天山、阿尔泰山山麓附近,和游牧文化相关的遗址星罗棋布,这一时期的岩画便多与这些遗址共同分布。

巴里坤石人子沟岩画——骑马

在这一时代,岩画大多被绘制在露天的岩石或崖壁上,用石质工具敲凿的方法也取代颜料涂抹,成为岩画的主要绘制方式,有些制作精美的岩画还使用了划刻法和磨制法。绘制岩画的岩石多为花岗岩、片麻岩、砂岩等,这些岩石在长时间的日照、蒸发、氧化、风蚀等缓慢的风化作用下,表面会形成一层主要成分为铁、锰氧化物的黑色薄膜,在绘制岩画时,会破坏这层黑色薄膜,露出岩石本身较浅的颜色,从而使岩画清晰可见。

这一时期的工具和技法决定了多数岩画表现形式——粗线条式和剪影式,也有部分轮廓式,特写式非常少见。岩画形象总体较为简单、粗糙,缺乏动感,但也不乏一些制作精细的画面。岩画内容以山羊最为多见,这表明山羊应是当时狩猎和牧养的主要畜种,也是古代游牧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岩画中表现大量山羊,表达了人们祈求羊群繁衍的愿望。此外,盘羊、马、骆驼、鹿、人物和车辆的形象也常见,并出现人骑马的形象,表明当时的人类已掌握了骑马术。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岩画,有巴里坤县石人子沟岩画、阜康市四工河岩画、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和阿勒泰市杜拉特岩画等。

石人子沟岩画位于巴里坤县石人子乡附近的天山山脉北麓,共发现刻有岩画的岩石数千块,其中大多数属于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岩画内容有兽群、畜群、骑马、狩猎、放牧、战争、舞蹈等场景,形象粗犷,造型古朴,是当时人类生活的写照。其中一种戴有蘑菇状帽子的人物形象最具代表性,应当是当时居民的形象。

巴里坤石人子沟岩画——戴有蘑菇帽的人物

阜康四工河岩画——牛、羊、骆驼

阜康四工河岩画——山羊

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局部

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局

四工河岩画位于阜康市天山深处的四工河谷北侧,均由石质工具密点敲凿法绘成,少数还略经磨制。岩画内容有北山羊、盘羊、鹿、骆驼、马、狗、狼、虎豹等动物形象和人物放牧、射猎、争斗、舞蹈、驾车等场景。其中部分剪影式的人物、动物身体由两个三角形相对组成,非常富有特色。壮观的车队图案也是岩画中的精品。部分动物纹图案,明显带有南西伯利亚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动物纹饰风格。

康家石门子岩画位于呼图壁县雀尔沟镇西南的砂岩山体壁面上,在总面积约12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刻有300余个岩画个体,均使用磨制法绘制,局部还采取了浅浮雕的表现形式,并在岩画表面填充红褐色颜料,制作非常精美。岩画主体内容为人物舞蹈或举行某种仪式的群像,数百个人物排列整齐、动作统一、整体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杜拉特岩画位于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的杜拉特沟中,发现上百个刻有岩画的岩石,有的画面极大,包括数百个个体形象,蔚为壮观。岩画内容也非常丰富,以羊、鹿、马、牛等动物为主,也有少量人物。有的鹿、羊等形象特征鲜明,带有南西伯利亚地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动物纹饰风格,有的还和鹿石上的图案风格一致。

阿勒泰杜拉特岩画——动物群及狩猎

写实与动感

进入汉晋时期,新疆活跃着月氏、乌孙、匈奴、柔然等游牧民族,这一时期的岩画大多是他们的作品。此时岩画仍然多绘制在天山、阿尔泰山系的露天岩石或崖壁上,但使用铁质工具绘制的岩画数量大增。剪影式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粗线条式有所减少,而轮廓式有所增加,个别精美的岩画还用特写式表现。岩画形象更趋于写实,可以看出动物、人物肌肉及关节,并非常富于动感。岩画内容除了羊的形象仍然较多外,马和骑马人的数量明显增加,表明马已成为当时游牧人群的重要畜种,在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阿勒泰杜拉特岩画——动物群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岩画,有巴里坤县石人子沟岩画、木垒县哈夏古尔沟岩画、富蕴县阿热可拜岩画和哈巴河县喀拉塔斯山口水电站岩画等。

巴里坤石人子沟岩画——对兽

巴里坤石人子沟岩画——骑马

巴里坤石人子沟岩画——狩猎

木垒哈夏古尔沟岩画——巫者、持刀人和骑马人

富蕴阿热可拜岩画——北山羊

哈巴河喀拉塔斯山口水电站岩画——牵驼的人物及动物群

石人子沟汉晋时期的岩画虽然没有前一个时期数量多,但仍然相当丰富,并且精美程度远超上一个时期。除了羊、马、鹿等草食动物之外,以虎豹为代表的猛兽形象开始出现,骑马人的数量也大为增加。部分岩画以特写式的形式表现,艺术水平很高。

哈夏古尔沟岩画位于木垒县博斯坦乡的哈夏古尔沟内,发现上百块刻有岩画的岩石。岩画时代延续较长,但大多为汉晋时期的作品,内容包括北山羊、鹿、马、狼、符号和人物放牧、争斗等古代游牧民生活的场景。其中有一块巫者、持刀人和骑马人岩画造型独特,是其中的精品。

阿热可拜岩画位于富蕴县吐尔洪乡附近的山中,共发现刻有岩画的岩石20多块,多为敲凿而成的剪影式图案,盘羊、北山羊、羚羊、鹿、狼等动物和人物骑马、站立的形象。其中部分北山羊以特写式的形象表现,身体内部描绘出精美的花纹。

喀拉塔斯山口水电站岩画位于哈巴河县齐巴尔乡喀拉塔斯村北、山口水电站库区附近的山中,共发现刻有岩画的岩石数百块,多为敲凿法和划刻法绘制的剪影式图案。内容有北山羊、盘羊、马、骆驼、狼、鹿、野牛、虎豹等动物和人物骑马、狩猎的场景。

狩猎与战争

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先后活跃着突厥、回鹘等游牧民族,也留下一些岩画作品,目前虽然发现不多,但是特征鲜明。随着绘制工具、技法越来越先进成熟,除了敲凿法之外,划刻、磨制法被普遍使用,剪影式成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特写式岩画数量也大为增加。在岩画内容中,羊已退居次要地位,人物骑马狩猎和战争的场面成为主流,画面的内容趋于复杂。岩画表现也越来越细致,尤其在骑马岩画中,人物的体态和服饰、装备、武器,以及马身上的马具等,往往都有描绘。特别是马的形象描绘的丰满圆润、线条流畅、雄壮有力,符合隋唐艺术中马的造型。

哈密折腰沟岩画—— 战争

这一时期的典型岩画,有哈密市折腰沟岩画、巴里坤县八墙子岩画、吉木萨尔县西台子岩画和呼图壁县阔克霍拉岩画等。

折腰沟岩画位于哈密市沁城乡折腰沟内,共发现数十块刻有岩画的岩石。其中一块巨石北面刻有11个骑兵相对冲锋的战争场景,马多呈奔腾飞跃状,人物头部均戴有兜鍪、手持矟圆形盾牌、腰佩胡禄和弓袋,是典型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骑兵装束。

八墙子岩画位于巴里坤县八墙子乡附近山中,发现刻有岩画的岩石数百块,包括多个时期,其中最晚的一期即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以骑马人形象最为突出,均以划刻法加磨制法绘制,以剪影式或特写式表现:人物多头戴兜鍪,身披甲胄,手持弓箭或矟,腰悬胡禄、弓袋;马的身体棱角分明,线条刚劲,有的前胸、腹下和尾下描绘出铠甲。这些都表现了甲骑具装的形象,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特有的骑兵兵种。

巴里坤八墙子岩画——甲骑具装

巴里坤八墙子岩画——甲骑具装

吉木萨尔西台子岩画——骑射

西台子岩画位于吉木萨尔县老台乡附近山梁上,共发现数百块刻有岩画的岩石,其中有少量属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内容多为人物骑马狩猎的场景,人物腰较细,手持弓箭,腰悬胡禄,马弯颈下垂,小短尾上翘,有的还描绘有缰绳、铠甲等形象,非常细致。

阔克霍拉岩画位于呼图壁县雀尔沟镇的阔克霍拉沟(宽沟)内山体崖壁上,其中画面中部描绘了人骑马、牵骆驼的场景,应该属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这组岩画用磨制法制作,线条齐整光滑。骑马人头戴兜鍪,身披铠甲,手持矟向右侧行进。马弯颈下垂,有的也描绘出缰绳的形象。

衰退还是发展?

新疆宋元明清时期生活的民族主要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等,他们的岩画虽然也有发现,但数量比之前要少得多。由于人们的艺术创作有了更多的形式,岩画艺术趋于衰退,随手涂鸦和仿刻的作品十分常见,除了因循早期岩画的各种内容之外,文字、佛像等是这一时期岩画新出现的内容。岩画的绘制技法多为金属工具的划刻法,轮廓式、特写式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如昭苏县科培雷特岩画,位于喀拉苏乡附近的山崖上,岩画时代跨度较大,其中最晚的形象为一尊佛像,整体由线条白描出轮廓,右手持花,左手托钵盂,盘腿坐于莲台上,周边布满蒙、藏、哈萨克文字和莲花、法器等佛教图案,推测应该是准噶尔蒙古时期的作品。

(作者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生)

呼图壁阔克霍拉岩画—— 骑马、牵驼

猜你喜欢
剪影骑马岩画
观岩画
第一次骑马
泰国剪影
骑马
工作剪影
颁奖典礼剪影
拍脑瓜
阴山岩画
剪影
写实与抽象:金沙江岩画考古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