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与“文化探源”之七村落的起源

2014-07-12 15:56文/田
大众考古 2014年1期
关键词:村落遗址人类

文/田 野

考古发现与“文化探源”之七村落的起源

文/田 野

最近一段时间,抢救历史村落,保存一份“乡愁”和保护村庄原始风貌等等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那么,我们不禁会问:“村落”起源于什么时候?它具有什么最初的文化意蕴?

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已有600万年左右。那时的人类生活在非洲,学者们推测,他们可能经常居住在树上,当然作为地球上能够直立行走的“动物”,他们也能生活在地面上。大约200多万年前,原始人第一次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其他地方。根据中国的考古资料,至少从200万年前开始,人类已居住在自然洞穴里,有学者称这一时期的人为“洞穴人”。如安徽繁昌人字洞发现过距今240万~200万年间早更新世时期人类制作的大量石器,表明人字洞曾经是早期人类居住过的场所。当然,旧石器早、中期的人类也有的过着露天居的生活,可能出现了简单的茅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先生认为,中国发现的一些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资料表明,当时人类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河畔湖滨等露天场所进行居住。不过,这一时期人类过的是完全依赖自然的游荡性较强的采集、狩猎生活,还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村落生活。事实上,直到2、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还基本上或居住在洞穴内,如我国发现的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以及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都表现出洞穴生活的特点,而且后两者的先民其时已经发明水稻栽培技术和制陶术;亦或过着如野营般的短期性定居生活。这一时期的房屋遗迹在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等地也有发现,它们是用猛犸象的长骨作为住宅建筑材料。不过可以肯定地说,这种临时性建筑并不代表人类村落生活形态的出现。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

哈尔滨阎家岗遗址发现的距今2.2万年的丘克泰文化“猛犸象”小屋复原图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火塘遗迹

真正的稳定状态的村落之出现,要依赖稳定的生活资料的产生,而稳定的生活资料的出现只能依赖有一定发展水平的农业和畜牧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人类村落的真正诞生不会早于1.5万年前。以中国考古资料为例,虽然在1.5万年前左右已经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但是早期农业还不足以支撑人类的生活需求,自然采集和狩猎生活还是重要的生活资料的补充。早期的农业又是以粗放的刀耕火种为主,土地因此而很容易退化,农耕者得经常迁徙去寻找新的适合耕种的土地,依加拿大学者诺伯特·肖瑙尔(Norbert Schoenauer)在《住宅6000年》(6, 000 Years of Housing) 中所说,那时的田地耕作期一般不超过2~3年,也就是说,当时即使出现村落,其使用时期也是比较短暂的。

目前,考古资料证明,在1万年前左右,比较稳定的村落终于出现了,在欧洲、中亚等地如此,在中国也是这样。有学者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可能出现在西亚地区,考古学者在约旦河谷发现了一处9000年前左右的村落遗址,村落的周围已经出现了石头垒砌的防御墙。中国考古学者在距今1万年前左右的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发现了与村落住宅生活有关的10多座火塘以及灰坑等遗迹;在同一时期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也发现了用火遗迹、灰坑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先生认为,中国较为稳定的人工居所的建造,大致是在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这一时期,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家畜驯养(如狗、猪等)也已开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大约在8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我国南北方地区都已有了较多村落的出现,考古学家们发现的磁山文化(河北)、裴李岗文化(河南)、大地湾文化(甘肃)、后李文化(山东)、兴隆洼文化(内蒙古)、彭头山文化(湖南)、上山文化(浙江)、顺山集文化(江苏)等几乎都发现了村落遗址,有的村落周围已经出现具有安全防御性质的环濠,这种环濠村落此后一直流行。笔者早年生活在江苏北部农村,所居住的村落也被一圈河流所环绕,可见,环濠型的村落迄今已有了8000年左右的历史。

这一时期村落的社会组织可能还是母系社会,居住在村落中的居民拥有共同的血缘关系,村落布局也遵循血缘关系的原则,一般多以“族”(氏族或胞族)的形式居住在村落中,房屋平面多为圆形,也有少量的作方形或长方形,房屋门口多向着村落的中心,中心或为祭祀用的广场,或为氏族首长及族内议事使用的大房子。这种反映血缘社会特征的村落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已经比较多见,典型的实例如西安半坡村落遗址、宝鸡北首岭村落遗址、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其中姜寨新石器晚期的村落遗址平面约作圆形,由居住区、制陶手工业区、墓葬区组成,居住区中央为广场,广场四周围绕着大、中、小等不同规格的房址120多座,房屋的门向都朝着中央广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深教授严文明先生根据其房屋及墓葬资料,推论这可能是一处由5个氏族组成的胞族或部落的聚落。此外,这一时期的村落已经出现建筑风格上的分化,黄河流域的村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后来发展为地面式建筑,而在浙江宁绍平原则出现了滨水的干栏式建筑,以河姆渡、田螺山等遗址的发现最为著名。

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湾文化和磁山文化村落复原图

半坡村落遗址复原图

河姆渡村落干栏房屋复原

新石器时代晚期,一部分村落生活的居民已由原先的对偶制家庭向一夫一妻制家庭过渡,社会形态也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并最终确立了父权社会体制。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村落中,还逐渐出现了发达的制陶业、纺织业、制玉业、制骨业,出现了建筑水平考究、面积达到200平米以上(如灵宝西坡村落遗址中的F105)、甚至出现墙面涂朱或地画的大型房屋(如秦安大地湾村落遗址中的F901、F411等),拥有特殊权力和较多财富的权贵人士在村落中诞生。早期艺术、宗教、科学,萌芽期的文字,聚落的规划和建筑工艺等都在村落中得以产生或发展,同时男女的不平等、社会的不平等、贫富分化、“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文明的起源等也同样由村落所孕育。村落本身这时期也有了分化,一些中心村落拥有更多的人口、更大的规模、占有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大的权力,村落内部和村落之间的关系都开始呈现出不平等。不过,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村落里,血缘关系可能并未解体,这种带有强烈的血缘关系特点的村落此后长期延续,甚至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还广泛存在于中国南、北各地。这种超稳定的村落社会构成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强烈特征。

村落是人类诞生之后经过600万年左右的发展才出现的新型生活空间和居住形态,而村落诞生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是人类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革命。村落在10000年前左右一经诞生,也同样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村落”本体走过了从不太稳定到逐步稳定的过程,村落出现之后不过数千年,就出现了城市。在中国,第一批城市产生于距今6000年~5000年间(如考古发现的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址和河南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时期古城址),从它们的形态看,它们都保持了此前村落的环濠形态,只不过在环濠和村落居住区之间增加了一道耸起的城墙,可见,最初的城市是在村落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村落是城市的母亲和摇篮。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城市诞生之后,却成为统治、剥削和奴役村落的力量,造成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甚至对立。以中国为例,夏商周三代时期如此,秦汉之后也依然如此,唐宋时代的《卖炭翁》和“满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道尽了村落的悲伤,以致于中国从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开始,一直到清末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村落”的力量在忍无可忍之下一次又一次以生命为代价,推翻了固守城市的腐朽堕落的统治集团。城、乡之间或城市与村落之间的不平等即使在工业文明诞生之后也未能消除,这不能不说是文明的悲哀。也可以说,城市欠了村落5000年的“债”,真正的文明应该是城市感恩村落、城市反哺村落、城市与村落拥有同样的社会地位、社会发展水平和先进文化的状态。

在西语中,“国家”Country又有“乡村”之意,可见,乡村与文明的集中体现者——国家有着本质的联系。村落于10000年前左右诞生之后,就彻底地引领人类步入了一个新纪元,“文明”和“现代性”都是从村落中开始的,村落是城市之根,村落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之魂,抛弃了村落,人类将走上不归路。为此,尽管事实证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人类不可能完全消灭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乡村。在中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对待村落,包括农民、农村、农业,一直是国家高层极为关心的重大问题。农村不仅是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的基础性力量,也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为此,我们注意到,2014年前夕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是国家向农民的珍贵承诺,是现代对历史的珍贵承诺,是中国向世界的珍贵承诺。学者们说,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现代化管理,是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我们希望,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历史村庄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发展有文化内涵、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现代化美丽村庄。

(作者为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工作人员)

猜你喜欢
村落遗址人类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辽上京遗址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