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至宝 雄强浑厚——春秋战国《石鼓文》

2014-07-12 10:48江西文师华
名作欣赏 2014年4期
关键词:陈仓石鼓书法

江西 文师华

作 者: 文师华,字启秀,室名禾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楹联学会会长兼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及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文学博士,南昌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汉字书法的历史,可上溯到六千多年前。最早的遗迹,要算仰韶文化期山东大汶口的陶文和西安半坡村的符号。仰韶陶器上的线条符号,具备了美感,是书法艺术的雏形,是汉字的原始阶段。仰韶陶文之后,殷商甲骨文以前,大段历史时期的书法遗迹,我们至今无从判断,不敢凭空妄加评论。传说中夏禹《岣嵝碑》,浙江绍兴大禹陵禹庙中有一块,陕西西安碑林也有一块,也有拓本流传,真伪莫辨。所以,谈到先秦书法,除了仰韶陶文,我们只能以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春秋战国石鼓文等作为研究的对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启了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之后,汉字书法也随着社会的动乱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无论石刻文字(中山国刻石、石鼓文)、金文(钟鼎、货币、兵器刻款、符节文字)、墨迹(侯马盟书、墨书缯简)、钵印文字,都呈现出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艺术特点。虽然庄严场合大宗应用的仍然是西周以来的大篆(或称金文、籀文、古文、古籀),但草篆、篆体美术字(越王勾践剑铭之类)已广泛应用,古隶已经萌生,与诸侯割据、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文化思潮相一致,呈现出“放”的景象。春秋战国时代,在中国书法史上最可称道的是产生了划时代的优秀书法作品《石鼓文》。

关于《石鼓文》发现的时间、地点及搬迁过程,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论》、李慧《唐碑汉刻的文化视野》等书均有介绍。《石鼓文》于唐初年间出土于陕西省陈仓县石鼓山,即今宝鸡市东南约十余里的渭河南岸陈仓山(现名鸡峰山)之北阪。它用四言诗记述了春秋时秦国君的一次猎祭活动,也称“猎碣”。唐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书断》中说:“籀文者,周太史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其迹有《石鼓文》存焉。盖讽(周)宣王畋猎之所作,今在陈仓。”故又称它为“史籀”或“史籀之迹”。又由于它出土于陈仓,诗人杜甫《李朝八分小篆歌》则称它为“陈仓石鼓”。陈仓位于岐阳,属唐岐州管辖,故又有“岐阳石鼓”“岐州石鼓”等称谓。清人叶昌炽《语石》谓其“非李斯以下所能作,自是成周古刻,海内石刻,当奉此为鼻祖”。石鼓系用十块石质坚硬的青黑色花岗岩雕凿而成。

《石鼓文》出土伊始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后来由于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大书法家纷纷赞赏它的书法精妙,特别是著名文学家韦应物、杜甫、韩愈等竞相作诗称赞,这才闻名于世。其中韩愈《石鼓歌》脍炙人口,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极大。

从韩愈撰写《石鼓歌》可知,当时担任太学博士的韩愈对《石鼓文》极为重视。他感叹道:“如此至宝岂存多?”正是由于他视《石鼓文》为“至宝”,因而才率先提议将“散弃于野”的《石鼓文》运往长安太学,放置太庙,以供人们习用。《石鼓文》于唐宪宗末年即元和十五年(820)被从野外收回,放置于凤翔的夫子庙。后经五代战乱,又失散了。宋初,司马池将石鼓运置于凤翔府学门廊下。北宋大观年间,自凤翔迁于汴京(今开封)辟雍,后入保和殿。金人破宋,将石鼓运归燕京(今北京)。司马池移置时已散失一鼓,北宋皇祐四年(1052)向传师求得之。运到汴京以后,以金填其文,以示不复拓;入燕京以后,又剔去其金。经此数厄,石质逐渐风化脱落,文字之残损者更多;十鼓虽然完备,但第八鼓已无文字。石鼓在北京放了六七百年,到20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华时,得原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考古学家马衡先生等人多方护持,随故宫文物南迁,最后转移到四川峨眉县西门外武庙。据马衡先生判定,石鼓是花岗岩,石质坚顽,但由于在古代多次搬迁,有些字已经脱落,有些字将要脱落。为了防止搬迁时石皮破损脱落,马衡等人先用纸糊在石鼓的文字上面,这样做,即使石皮脱落,还可黏合,然后用棉絮、被单包裹石鼓,用草绳包扎,最后用木箱装好,随故宫文物南迁。于此可见,马衡先生等老一代金石学家对文物多么珍爱和尽心保护。1949年后又运回北京。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关于《石鼓文》刻制年代,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论》云:“其刻石之时代,唐以来人所考订者,恒多异词。而要之不过三说:一、宗周,二、秦,三、后周。三说之中,以主第一说者为多,尤以宣王之说为最盛。窃以为三说之中,以主秦说者为最允当。”唐代多数人认为石鼓是周宣王时物,后来又有秦代、汉代、晋代乃至北魏、北周诸说。近代以来,学者们赞同它是秦国遗物,但仍有秦襄公、秦文公、秦武公、秦德公、秦景公、秦献公、秦惠文王等说,相差仍有数百年。王玉池《古代碑帖译注》认为:《石鼓文》作于秦文公末年或秦宁公时期(主要记述文公事迹,宁公时刻石)。因为这时符合制作石鼓的条件最多。例如,文公时期有在汧渭之会东猎的明确记载,有出现嗣王(周桓王继周平王)的情况,亦有驱逐西戎和建立鄜畤、迁都平阳(今宝鸡市)的史实。而为了在此建都,修路、植树等就成了必做之事。从诗中所述该地的艰苦情况看,应属初创阶段,这只有在文、宁时期才有可能。战国时期秦都已东迁栎阳,再回汧渭之会处大力开发已无必要。

关于《石鼓文》的版本,明代大收藏家安国有十种石鼓文拓本,自称十鼓斋。其中最佳者为北宋拓三本,仿军兵三阵命名为“先锋”“中权”“后劲”秘藏之。这些均是世界上保存字数最多、最好的拓本,但均已流传到日本,藏于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2006年春,三本同时来华参加上海博物馆的《中日书法珍品展》。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为明代拓本,也非常珍贵。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所用系日本人收藏的最佳旧拓,是研究、学习石鼓文的最好范本。

由于石鼓自唐代以来已多次迁移,原来的排列次序已无从查考。后人为了临写方便,一般采用明代安国所藏的三个宋拓本的排法,即以《吾车》为第一。

《石鼓文》的内容,一般认为是以四言诗的形式,描写秦国君臣带领兵士进行渔猎、修整道路、种植树木和祭祀等活动。第一首《吾车》叙述初猎情况,描写打猎的车马整齐、动物奔跑的场景,最后一句写猎有所获。第二首《汧殹》描述汧河水满、鱼儿众多及捕鱼之乐。第三首《田车》描写畋猎盛况。第四首《銮车》描写秦国君王銮车参加畋猎的盛况。第五首《霝雨》描写行进途中遇雨,洪水泛滥,以及狩猎者克服洪水的艰难过程。第六首《作原》述修路、捕鱼、种树等事。原石早已被凿为臼,故上部之字均缺,所幸下部诸字尚清晰完整。第七首《而师》文字残损严重,致使文字难以读懂,甚至连断句也很困难。其内容似是得到周宗室新王(嗣王)继位的消息后,举行了规模巨大的庆祝活动。第八首《马荐》文字残损严重,现原石已经一字无存,宋拓本也只存十六字,且难以卒读和翻译。从这些残存的字中尚可看出,此首大意是写草木茂盛,适合畜牧。第九首《吾水》叙述道路修好,社会安定,天子可以“永宁”,并拿出金银奖赏众人。第十首《吴人》叙述管理苑囿的官员虞人的工作业绩及祭祀等情况。

《石鼓文》书法堪称美妙绝伦。自唐初以来,《石鼓文》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张怀瓘《书断》赞曰:“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韩愈《石鼓歌》赞曰:“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石鼓文用笔圆劲挺拔,圆中见方;结体略趋方正,严谨整饬;章法匀称清朗,风格雄强浑厚,朴茂自然。非有十分功夫、深厚修养、博大的胸襟不能创造出这样的古代书艺瑰宝。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分第六”评曰:“若《石鼓文》则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吴昌硕(1844—1927),早期书法曾受杨沂孙、杨岘、邓石如影响,中年以后专写《石鼓文》,毕生精力,尽萃于斯,能别出新意,妙参变化,以竦峭取势,凝练遒劲;晚年所作尤精,妩媚奇崛、刚柔并济、朴茂雄健,不拘成法而又深得石鼓精髓。吴昌硕由石鼓文得大篆雄厚之气,卓然名家,成为一代宗师。现代直接取法金文、石鼓文而书艺精进者海内外亦不乏其人。如当代著名书法家陶博吾所写的大篆书体,主要取法于《石鼓文》和《散氏盘》。他所书的石鼓文体,师承吴昌硕而又自具新意,结体内紧外松,左低右高呈欹侧之势,笔画枯瘦老硬,无丰腴之态。如果说吴昌硕一变战国《石鼓文》的整饬停匀而为貌拙气酣的昌硕《石鼓》,那么陶博吾则进而变貌拙气酣的昌硕《石鼓》为形侧貌丑的博吾《石鼓》。

临习《石鼓文》,须用摄墨多、弹性好的羊毫笔,中锋运笔,缓慢行走,这样才能写出圆融浑劲、古茂雄秀的特点。

猜你喜欢
陈仓石鼓书法
石鼓响了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石鼓书院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
书法欣赏
宝鸡市陈仓区:五化提升强堡垒 党建引领扶真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脱贫攻坚的陈仓启示
陈仓模式实践中的香泉镇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