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的向往——读理查德·塞尔泽短篇小说《掷铁饼者》

2014-07-12 10:48:04广东
名作欣赏 2014年4期
关键词:农舍田园生活塞尔

广东

安宁

作 者: 安宁,汕头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理查德·塞尔泽是美国当代知名作家,他的创作来源于他作为外科医生的经历。他运用小说、散文、笔记等体裁集中展示人体所遭受的病痛,并试图揭示肢体病痛的意义。小说《掷铁饼者》可以看作他的典型作品之一,这篇小说刻画了一个濒临死亡的老者在肉体与灵魂遭受双重折磨的苦难中试图保持尊严的努力。《掷铁饼者》原为古希腊雕刻家米隆的青铜作品,被看作古希腊雕塑美的典范。作者用它做题目来描写一个肢体残缺的老者,形成了小说题目与小说内容之间的张力。通过细读小说,可以发现,两者的关联不在人物的外表,而在于他们相似的精神气质,即重压之下保持优雅的气度和努力。通过对小说中三个比喻的进一步分析,则可以发现,老人身上显现的生命气质与西方文明传统中的田园生活有着隐含的关联;把对老人的外貌分析继续与对医院的描写进行对比,则可以发现隐藏在小说背后的深层意旨: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代机械文明的批判。

重压之下的优雅

米隆所处的时期,是古希腊雕塑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家多追求在静态的媒介上雕刻出人体动态的美。他们试图把动作凝固下来,从而让“时间停止,并从中浮现出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沉静的神与俗世的人都彰显出重压之下的优雅”①。《掷铁饼者》正是这种雕塑风格的典范,它抓住了铁饼运动中最具张力的瞬间,即铁饼即将被抛出的一刹那,演绎出人体美与运动美完美结合的美学效果。这与理查德·塞尔泽笔下的老者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我却知道他的皮肤不是被太阳晒成了褐色,而更像是生了锈,锈迹斑斑之下隐藏着病症后期极糟糕的平静。他蓝色的眼睛像是蒙了一层霜,犹如被大雪困住的农舍的户牖,更多地看向室内。这人是个瞎子。这人还是没有腿的——右腿从大腿中部往下、左腿自膝盖往下,都没有了。

这样一个既瞎且瘸的生命垂危的老者,如何能被冠以“掷铁饼者”的美名?两者之间的关联,表面看来,来自于老人的一个举动:他每天早餐点一个炒蛋,然后把餐盘像铁饼一样掷向房间的墙壁,来听那一声脆响。

护工一走,那人就伸出手,摸索到了托盘的边,然后摸到托盘盖子的圆顶。他拿起盖子,放到小桌上。他的手指在盘子上摸索着,直到戳到了炒蛋。他双手托起盘子,放到右手掌上,把它放到掌心,放平它,然后轻轻掂量着,找一下感觉。突然,他把右臂使劲往后摆。

然后就听到盘子摔碎的声音,接着便是老人开怀的大笑。作者通过医生的视角对老人摔盘子这个细节的描写可谓极为写实,读来甚至有些琐碎。而在这琐碎的生活细节背后,隐藏着当时情境中的老人把持生命的全部努力。既瞎且瘸,整个身体仍在不断地腐烂,老人丧失了行动的自由和自理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仍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他又向何处寻求继续存在下去的意义?如何让别人看到,承受着病魔最猛烈的侵袭,他仍有掌控生活的能力,仍要求像常人一样自主的权利?他对生命的把握、对自主的渴求,就集中体现在他是多么认真、把持有度地完成了掷餐盘的动作。就这一点来看,米隆雕刻的掷铁饼者和塞尔泽刻画的“掷铁饼者”有共同之处,他们都保持着重压之下的优雅,前者的压力来自于竞技,后者则来自于生命垂危的处境。两者的相似不在外表,而在于相似的精神气质。

自然的意象

在小说当中,老人在重压之下保持的精神气质上的优雅,与小说对其外貌的刻画亦紧密关联。小说对老人身体方面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三个比喻完成的:

(1)他蓝色的眼睛像是蒙了一层霜,犹如被大雪困住的农舍的户牖,更多地看向室内。这人是个瞎子。

(2)这人还是没有腿的——右腿从大腿中部往下、左腿自膝盖往下,都没有了。这让他看上去像棵盆栽,根和枝干被削剪,只剩下一株大树的侏儒版。

(3)他结结实实地躺在那里,动不了。但不管怎么样,他仍是那么引人注目,像一个水手,分开着双腿立在倾斜的甲板上。

这三个比喻,分别把老人的眼睛比作农舍的窗户,把老人的躯干比作被修剪过的大树,把老人保持平衡的努力比作倾斜甲板上的水手,它们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原本美好、伟岸、坚强的事物,现在却身处困顿。另外,这三个比喻中隐含的喻体(农舍、大树、海洋)皆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有别于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化文明的产物。这些古老、原始、贴近自然的意象,隐含着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先看第一个比喻。目盲的老人被比作一间农舍,他的眼睛被比作农舍的窗户,他残疾、行动不自由的处境被比作大雪困住的屋舍,因与外界交通阻绝,便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内省。“农舍”,英文为cottage,拉丁文为cotagium,是个意蕴深远的词。从古希腊的忒奥克里托斯、古罗马的维吉尔、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如华兹华斯、济慈)、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如狄更斯、乔治·艾略特)到20世纪的现代诗人(如叶芝、弗罗斯特),“cottage”都是文学家们钟爱的一个词,隐含着静谧、恬淡、温馨、富足的意思,可算作田园牧歌生活的一个关键性的描述词。自称饱读之士的理查德·塞尔泽,对自己的用词极为考究,他不会不清楚“cottage”这个词的丰富内涵。通过对这一个关键词的使用,他点染出了一幅广阔的图景:老人虽然困顿不堪,但看上去仍然让人觉得舒服,像一间老旧但透着意蕴的农舍,这就把老人与一种贴近自然的田园般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

老人身上这种贴近自然的、让人看上去很舒服的气质,在后两个比喻中得到了加强。患病之前,老人像是株野外的大树,但病患让他肢体残缺。生活在病房里的他,像是被修剪了根、枝的盆景,失去了伟岸的景象、自由伸展的空间。老人的肉正一点一点地腐烂,断肢处的骨头正一块一块地往下掉,痛的程度可以想见,但他硬是一声不吭,让细心观察他的医生以为他是个哑巴。这平静的表面之下,又有着怎样的惊涛骇浪?小说当中只用了一个简短的比喻,便极为到位地表现出,老人面对病魔的侵袭把持自我的巨大努力。如果病魔是波浪翻腾的黑色海洋,老人就是颠簸其中的甲板上的水手,与不可抗拒的力量作着最顽强的搏斗,承受着灭顶的压力却仍保持着男性的气度和尊严。理查德·塞尔泽刻画的老者形象与米隆刻刀下的掷铁饼者形象产生了同样强烈的美学效果:两者都在接受人体极限的考验。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理查德·塞尔泽用一系列贴近自然的意象来描写老者,其中隐含着作者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医院所代表的现代文明的批判。不管是在文学创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里,塞尔泽都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比如,他理想中的手术室会“建在一个大牧场上,仰望着上天;或者是一个有很多窗户的房间,透过窗玻璃,就能看到牛儿在吃草,还会有满天的繁星照着正在做手术的他”。这样一种向往,与高度机械化的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对于这种不协调,他心知肚明,并将其隐含在各种体裁的创作中。在小说掷铁饼者》中,老人身上所体现的这种“自然”特质,在与医院的冲撞和对比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小说中对医院的描写可谓惜墨如金,但却把现代医院的本质赤裸裸地揭示出来。

只有一张床,一把椅子,一个床头柜,一个带轮子的托盘,这个托盘可以转到他的膝上,供吃饭用。

可见,医院病房的陈设极其简单,换句话说,医院的装备只具备“功能性”,却忽略了病人的个人需求或个体差异。现代医院这种简单高效、忽略人性的特点,在它的工作人员身上得到更为集中的体现:

我看着护工把盘子放在托盘上,把托盘转到他的膝上,按一下键把床头升起来,然后离开了。

可以看出,护工的动作熟练而机械,举止之间没有一丝犹疑或停留,对病人没有流露出一星半点的关心,更不用说关爱。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人是社会的动物,并进一步阐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实为人的本性之一。现代医院的运作方式则追求效率,剥夺了医护人员发挥这种人性潜能的机会,让医院变得缺少人情味。

父亲在幼年塞尔泽的心里则是一个完美的医生形象,他为病人提供的只有关爱、温暖和拯救:

据我所知,他从不要账。要是病人花得起看病的这两块钱,很好,但如果没有,或者是病人欠个十块八块的,也不要紧。所以呢,病人看病要付的钱不是拖后就是被遗忘了。②

父亲每一个人性化的举动都深深印在幼年塞尔泽的心中。比如,父亲在诊治病人之前,总是充满关爱地轻抚病人的额头,塞尔泽问为什么,父亲解释说,一个人把自己的身体交付给另一个人时,会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他所要做的是用关爱打破这份不信任,让病人安心。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塞尔泽小说中医患之间的关系通常是疏远的、冰冷的,被医院和医疗器械阻隔着。

如此看来,在小说《掷铁饼者》中,老人身上所体现的自然的、田园般的特质就显得弥足珍贵。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在小说中传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代机械文明的批判。

① Matthews, Roy T.& F.DeWitt Platt.The Western Humanities.5th ed.Boston, Mass.McGraw-Hill,2004: 76.

② Selzer, Richard.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Soul.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2002: 2.

猜你喜欢
农舍田园生活塞尔
《农舍》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田园生活
童话世界(2018年32期)2018-12-03 05:14:50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2
花在何处不清香
浅谈点-连式ATP系统在埃塞尔比亚轻轨中的应用
椁朴的印尼田园生活
学生天地(2016年10期)2016-04-16 05:14:49
塞尔论意向性与言语行为
外语学刊(2011年2期)2011-01-22 03: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