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风
2014年8月,鲁迅文学奖如期揭晓谜底,在读者中一时间引来无数争议,有拍手者更不乏拍砖者,为什么本来严肃文学奖项在大众眼中越来越不严肃越来越不被重视了呢?
记得几年前,我在电台胡说八道的时候,做出过一个相当不负责任的论断:如果仅以“能否催生畅销书和长销书”作为文学评奖“公信力”的检验标准,那么中国符合这一标准的文学评奖仅有半个,就是“半个茅盾文学奖”。从比较早的《白鹿原》《尘埃落定》到这两年的《一句顶一万句》和《推拿》,茅盾文学奖有大约一半的作品是获奖之后成为了畅销书、长销书,或者本来就卖得不错,得了奖之后就更是火上浇油地大卖特卖。这样的情况,当然与茅盾文学奖的社会影响力以及长篇小说这个特殊的文学体裁有关。当然也不要忘了,还有相当比例的作品是获了奖以后仍然卖不动,甚至在文学圈内的口碑也没赚到。而那时这么说的时候,我还对比了日本的芥川奖和直木奖,以及法国的龚古尔奖等,那些在国外声名赫赫的文学奖项,无论是颁给纯文学还是通俗文学的,几乎都可以带动图书销售的热潮。
我现在为什么觉得这个论断不负责任了呢?首先是感到仅仅拿“卖书”作为衡量文学评奖的标准,这样的思路显得过分轻率与武断,也过分的功利主义了。就算出版社作为经营实体,有着实实在在的市场压力,但文学编辑也不至于非要沦为书贩子或者书号贩子吧。就算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已经无可避免地学院化、小圈子化,但也没必要全盘抛弃作品的社会、历史、审美价值,转而仅以销量论英雄吧。市场化程度之高如美国电影,得到奥斯卡小金人的也往往不是票房冠军,更何况市场化程度不高或云已经被市场“嫌弃”了的中国文学,尤其是纯文学。
而另一个推翻这个论断的理由,恰恰来自于这两届的鲁迅文学奖评选。有出版界的朋友开玩笑,如果把获奖者车延高、周啸天以及很遗憾被挡在门外的柳忠秧这三位诗人的作品结集,一定可以彻底扭转诗人出书必须靠自费的现状,甚至可以创造出一本销量相当惊人,超越海子甩掉北岛的畅销诗集。这很好理解,因为鲁迅文学奖的诗歌评选(这次还加上了报告文学评选)已经成为了新闻事件和网络事件。但真要有这么一本因为备受争议(或者说,干脆就是被骂了一溜够)的诗集,到底是鲁奖“公信力”的证明还是反证明呢?
关于这些争议诗人的诗作到底写得怎么样,或者说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这样的问题想必有不少人专门论述过,也不需要我这样一个诗歌的外行再多废话。阿来为他的纪实文学作品《瞻对》“得了零票”提出过抗议,但无论评委们作何解释,事情也已经过去。我在这里想要专门请朋友们留意的,是鲁迅文学奖评选中的两个几乎从来没有产生过“争议”的文学体裁: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常年需要阅读文学期刊,对于历届获奖作家的名字相当熟悉,对于他们获过奖、没获过奖的作品也看过不少。在我看来,这些作家的写作算不算“传承了鲁迅精神”虽然不好说,但在中国的文学界内,算得上是比较高的水准。尽管有一些反响巨大的佳作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获奖(比如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再尽管有一些相当重要的作家一直无缘主流文学界的奖项(比如王朔、余华、韩东和朱文),但鲁迅文学奖中短篇小说的获奖者,基本上也算得上是一个时期内优秀作家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奖各个门类中最能做到“服众”的应该是中短篇小说(以及一部分散文,比如本届获奖者周晓枫的《巨鲸歌唱》)——当然,这个“众”也并不是很“众”,中短篇小说基本上是专属于文学期刊的体裁,受众往往也仅限于文学期刊的读者,而文学期刊的发行量和社会影响早已走过黄金时期,陷入了漫长的萎缩和衰落。
个中原因值得深究。鲁奖的小说质量高而诗歌质量低,首先肯定和文学体裁的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写小说,不管怎么说都得把故事编圆了,又不管怎么说都得“码”出那么多的字,这么费力的事情,自然要求从业者有着相当高的“职业水准”和“敬业精神”。诗歌就不太一样。无论是官是商还是别的什么道儿上的人才,认得几个字就有能力抒情也有权力抒情,而这些人才的“社会资源”和“活动能力”又远远强于纯粹的、高蹈的诗人们,劣币驱逐良币也就是一望可知的结果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又得说回到文学期刊上来。从文学的繁荣时期留存到现在的几本重要刊物,诸如《收获》《人民文学》《当代》和《十月》,它们至今仍然起到了把守纯文学“门槛”的作用,而期刊的主打文学体裁或云“核心竞争力”恰恰是中短篇小说。进行筛选的过程很简单,好作品发表,差作品退稿,文学期刊的存在,使得中短篇小说首先经历了一轮优胜劣汰,而以发表作品作为候选作品的文学评奖,自然也就保证了质量。那么也许有人会问,实际决定着文学水准高低的不是评委而是主编了?事情当然也没那么简单。要知道,期刊印出来是要给人读的,因此衡量它们办得好不好的人终归还是读者,而检验作家创作质量的人,说到底也还是读者,尤其是那些长期浸染在文学阅读之中的老读者、优质读者。文学期刊固然有着陈腐、守旧甚至“关系稿”“人情稿”等等“劣习”,但它毕竟维持着作家、编辑、读者之间的良性循环,而这样的循环在今天的文学生态内,已经越来越弥足珍贵了。
必须重视读者却又不能盲从于销量,必须保持独立判断又要避免闭门造车,必须保证艺术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又必须躲闪种种政策与人情的“禁区”……从尽可能善意的角度来理解,文学评奖的确有着它的为难之处,而这些为难归根结底来自于我们当下充满矛盾、处处尴尬的社会文化环境。但话说回来,再怎么为难,恐怕也不能成为某些极度“出格”的事件的理由。也正因为此,作为一个国家级文学奖项,作为以中国现当代最伟大作家名字命名的鲁迅文学奖,是有义务担负起引领良好文化氛围的责任的。
希望它在日后能够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