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的道与技

2014-07-12 10:49四川蒋德均
名作欣赏 2014年22期
关键词:鲁迅文学文化

四川 蒋德均 罗 红

文学教育的道与技

四川 蒋德均 罗 红

何谓文学?如何教育?何谓道?又何谓技?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带有极大的个体主观性。我们所言的文学指的是一种广义的概念,而文学教育主要是指在一种环境或氛围中进行熏染、陶冶。它既面向个体,也面向群体,可以涵盖整个社会,对不同时空里的人们的心灵与人格反复陶铸。道乃无形能感,所以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技就是方法、途径,法无定法,因时因势因人而异,具有形而下的特点。由此出发,我们似乎可以进入讨论的话题了。

在20世纪的中国,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选择可谓家喻户晓,至今仍能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他在《呐喊·自序》中对此有过比较详细的交代:“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①文学艺术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时代的影响和价值,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鲁迅对文学艺术“新民”功能的重视,并不只是“那时”是如此“以为”的,就是几十年后写《呐喊·自序》时也还是这么主张的,甚至可以说鲁迅终身都是这么坚持的。年轻时的想法与做法或许可以看作一时的热情与冲动,终生的选择和坚持则完全可视为鲁迅人生的价值取向与终极追求。鲁迅是较早将文学艺术与国民精神的培育、民族性格的塑造以及现实生活的改造联结起来的作家之一。他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②今天,我们还有几人有此信念和追求,有此执着和坚守?

文学教育的独特功能

文学教育具有重要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呢?这些价值和意义又如何实现呢?在我们看来,它主要在树德立人方面有着诸多优势:与诉诸理性的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相比,它用形象的、情感的方式去“潜移默化”感染读者,具有“动天地、感鬼神”的特殊效果;与探求自然和社会规律之真的科学文化知识相比,它更强调追求合目的性的善与真,对弘扬人性中的高尚健康美好与去除人性中的卑劣病态丑恶有着积极的意义;与同样用审美的方式去感化人、陶冶人的音乐、美术和影视等艺术形式相比,它具有形象的间接性、内容的广阔性和思想的深刻性以及情感体验的微妙性等特点,能最大程度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使其充分认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验人类情感的丰富性与细腻性,领悟精神思想认识的独特性与深刻性。

具体来说,文学教育在传承文化、塑造人格、涵养智慧、抚慰心灵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作用。

1.传承文化。文学教育首先是一种母语教育。西哲云:语言即家园。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作为语言艺术,文学在传承与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其他艺术不能与文学相抗衡,就是严谨的科学语言、鲜活的日常语言以及机灵古怪的网络语言,也难以与提升到艺术高度的文学语言相媲美。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年代里,保护民族语言文字与文学、加强民族母语教育,愈发显出其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来。而文学教育,正是民族母语教育的大本营。文学经典是最能代表时代核心价值的艺术作品,其中凝聚了每个时代最为优秀的人物关于社会、历史、未来、人生的思考。文学经典的典范性、包容性与开放性,在超越地域局限、穿越历史长河的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诗经》《楚辞》必然涉及先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汉赋、《史记》必然涉及汉代经学与社会风气,阅读唐诗必然关注佛教,阅读宋诗必然谈到理学,阅读明清小说必然涉及当时世态万象。因此,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需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展开,这个阅读过程既是使阅读者接受文化濡染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

2.塑造人格。我们可以将人性分为三个层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超然属性,或曰兽性、人性神性。恩格斯说过,人来自于自然界,因而永远不能彻底摆脱自然性或兽性。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将其内在的自然属性也社会化了,也就是“自然的人化”,人的生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但真正的人还不能满足于这一点,他还要努力攀升,超越个体的需求和欲望,超越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局限,而进入到超然属性或神性的辉煌境界中去。这样的人就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就是伟人或圣人。高雅的文学,就是圣人修炼的重要途径和依托。即便暂时达不到圣人的高度,也可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程度。文学教育为我们通向伟人或圣人之境架起了桥梁,提供了可能,所以有人说文学修养是知识分子的第一修养。一切文学经典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它相对于抽象的哲理论述而言,更能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影响读者的人格气质。

3.涵养智慧。文学所表现的内容或对象,与我们的心灵世界、情感世界、生活世界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文学王国里构筑自己的审美世界,寻找自己的人生之梦,倾诉自己的人生感悟,为人生增添美的光彩。文学作品描写人的生存状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多种多样的人生,从而使我们间接获得了体验和感受,也因此扩大了我们的生活范围、人生视野,延长我们内在的生命长度。文学经典感性地呈现了丰富的人生智慧,阅读文学经典可以让读者向智者学习如何做到宠辱不惊;如何追求公平与正义;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平衡个体内心冲突等;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如何智慧地面对人生,在正确处理自身问题的基础上,理性地思考人类的前途与命运。

4.抚慰心灵。汉代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我们看来,岂止医愚,更可治病当今社会,由于生活压力的激增,很多人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呈现出亚健康状态。而经典阅读是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一种方式,是抚慰焦灼烦闷心灵的一剂良药。其中最突出的效果即是涤除浅俗与躁气,使人的心态意绪获得宁静积蓄和独立伸展,直至渐次扩展会通古今、容纳天地的心胸气度。阅读要内化为一种生活的需要,不仅需要心灵的净化,远离功利主义的诱惑和形式主义的羁绊,更应培养阅读情趣和雅志,营造浓郁的书香气、书卷气,做一个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充满优雅情趣的人。

文学教育的突围

注重文学教育,但不能因此就夸大其效应,文学有其优长也就有其局限。比如文学教育的对象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别说文盲或半文盲,就是文化程度或艺术感悟力较低的人,虽也可通过说书、戏剧以及影视、图画等途径受到部分文学教育,但终归难登其堂奥。因此,文学教育务必要与艺术教育、伦理教育、科学教育、健体教育、劳动教育等其他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功效。而对待像文学教育这样的特殊教育,切不可功利化、机械化、表演化。文学及其教育不是赢利的工具,不是应试的武器,更不是用来获取功名的“敲门砖”。尽管文学及其教育常常也能派上这样那样的用场,但那实是有悖于其本性的。此外,文学教育务必还要成为终身教育,使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得到文学的精神滋养和陶冶。

落实到“技”的层面,下列途径与方法,我们以为切实可行:

1.将文学教育尤其是经典阅读纳入国家战略,纳入整个国民教育系统,形成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涵括家庭、学校、社会和职前、职中、职后的完整的文学教育体系。即从国家层面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2.各级各类学校将文学教育尤其是经典阅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作为全校所有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甚至必选课。

3.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社会组织、团体将文学教育尤其是经典阅读纳入工作计划,并切实有效地开展读书活动,为全民阅读和终身学习作出示范和贡献。

4.在写作实践尤其是文学写作实践中,对学生或读者进行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及道德情操教育,使学生或读者养成爱好阅读和写作的良好习惯,形成阅读与写作的良性互动。

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沉寂的灵魂工程、精神活动,它不仅考验当政者的文化视野与价值取向,而且检验文化建设者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品位与社会风尚。文学教育事业更是如此。我们的文化建设者和文艺工作者应当自觉地扎根于中国现实生活这片沃土里,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建设、文学创作环境和自由思考与言说的空间作出积极贡献和不懈努力。也只有这样,文学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①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6—417页。

②鲁迅:《坟·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0页。

作 者: 蒋德均,宜宾学院文新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和写作学。罗红,宜宾学院经管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及其文学教育。

编 辑:孙明亮 mzsulu@126.com

猜你喜欢
鲁迅文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们需要文学
鲁迅,好可爱一爹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谁远谁近?
孔乙己
阿迅一族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