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苏祖祥
语文: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以《国文百八课》为例(上)
湖北 苏祖祥
在如何给语文定性、定位的问题上,一直到现在为止,各种观点纷然杂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主张语文是文学艺术,有人主张语文是语言和文学,有人主张分成国文和国语,有人主张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二为一,有人主张语文是语言与文学、文章的融合。2003年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均用这一句话来给语文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避了语文的定性问题。《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的解释是:1.语言和文字;2.语言和文学。而美国语文课程全称表述为“英语语言艺术”(English Language Arts)①。有鉴于此,本文把语文理解为语言和文学艺术的总称,并在此意义上探讨《国文百八课》是如何做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的。
语文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语言,这就意味着应该把语言、语言现象、语言学以及由语言学所衍生的文章学、修辞学、写作学、文字学、训诂学纳入到语文中,采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语文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语言艺术,也即文学,这就意味着既要对语言的精华亦即文学进行习得、学得层面上的涵泳、吟哦、咀嚼、鉴赏,以期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又要尽可能地用文艺学、美学、校勘学、比较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航海学、经济学乃至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数学等学科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延伸、拓展语言艺术无远弗届的广大领域。这就意味着凡有语言处即有语文,语文绝不是文学的禁脔;也意味着凡是可以促进语言进一步丰富、促进人类思维进一步发育、促进人类心智进一步成熟的方法,都应该引进到语文中来。
恩斯特·卡西尔指出:“心理学家们一致强调,若不洞察人类言语的真实本性,我们关于人类心灵发展的知识就是不彻底不充分的。”②正是为了探索语言的真实本性,郭初阳引进校勘学,对各类教材删削经典的情形条分缕析,得出耳目一新的结论;又用心理学濒死五阶段的方法分析韩愈《祭十二郎文》,也有令人信服的看法。③而法国汉学家、唐诗研究专家胡若诗(Florence Hu-Sterk)则从医学角度研究唐诗中的诗人形象,挖掘疾病给诗人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见风……(刘禹锡:《赠眼医婆罗门僧》)我们从中体会到:因为眼病的折磨,诗人感到时间飞速地流逝,意识到生命何等的短暂。大自然对诗人的意义已经截然不同了。诗中‘看朱渐成碧’有双重含义:第一层从生理角度反映了视觉形象的改变;第二层表明了诗人心情从欢乐(用‘红’来隐射)到忧愁的过渡(用‘碧’来表达悲伤寒冷的内涵,碧是软玉、碧玉、翡翠的绿色,如李白诗句‘寒山一带伤心碧’)。”④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他学科为语言和文学提供了出色的工具和方法,语言和文学完全没有必要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抱残守缺、泥古不化地拒绝学科的融合。正如没有必要为了保留传统的反切法而舍弃拼音,为了保留甲乙丙丁而舍弃ABCD,为了保留君臣秩序而舍弃公民社会。
对语文如何融合科学与艺术、如何形成周密的体系和系统的序列这些问题,叶圣陶先生在1981年“小语会”成立大会上有如下见解:“现在大家都说学生的语文程度不够,推究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周密的体系,恐怕是多种原因之中的相当重要的一个。语文课到底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要训练学生的到底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的先后次序应该怎么样,反复和交叉又该怎么样;学生每学期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毕业的时候必须掌握什么样的本领……诸如此类,现在还不明确,因而教学的要求也不明确,任教的老师各自以意为之。”⑤
更为明确、具体的见解,则见于夏丏尊、叶绍钧(字圣陶)合编《国文百八课》之“编辑大意”:“在学校教育上,国文科向和其他科学对列,不被认为一种科学,因此国文科至今还缺乏客观具体的科学性。本书编辑旨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想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⑥
由此看来,夏丏尊、叶绍钧二位先生是把语文(国文)的科学性一以贯之地当成一个自觉的目标而孜孜以求的。吉光片羽的零星感悟无助于学生对人生和社会形成系统、全面的看法,而只会助长文艺腔的诗性泛滥。“夏丏尊(1886—1946)与同好在1920年代中期所形成的文学批评流派(白马湖派),他们有着共同的启蒙目标,希望通过创作、教育,还有恬淡自律的生活,追求自我和他我的陶冶。无论规模,这是‘五四’以后对公民社会众多的憧憬和实验之一。”⑦而叶绍钧(1894—1988)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虽然“可被解读为一部‘反教育’作品,针对的是‘五四’新青年在情感教育中生发的不切实际的空想”,但“仍有一个角落存留着怜悯与同情,可以救赎人性中的冷漠孩童们纯真无邪,因此得以从人吃人的社会中获得救赎”⑧。《国文百八课》正是二位教育先进对语文教育促进公民社会发育的一种期盼。
语文教育何以促进公民社会发育?公民社会通常包含如下要素: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共同目的、非强制性、自治性、自由、社会多样性、集体行为。⑨显而易见,具备这些要素需要用普世价值作为先导,引进冷静平和的科学理性方法,以温和、坚定、渐进、层累的步伐,形成理性表达方式,促进国民心智发育,型塑国民人格模式,并进而诉诸公民社会惯常的集体行为。当年孙中山把结会、动议、议事、讨论等事项,纳入《建国方略》的第三部分《民权初步(社会建设)》今天,罗伯特议事规则成为现代社会的话语规则和理性表达的共同基础。本来,文学艺术不仅不是形成公民社会的障碍,而且是健全人格模式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同时也是科学的先头部队;但一个民族如果总是停留在文学艺术层次上,不循着感性—知性—理性—德性—灵性—神性的方向发展,那么就会像韩少功所写的小说《爸爸爸》那样,注定将会被感性的认知模式和表达模式推到凝滞封闭的泥淖之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看到太多的山呼万岁、热情崇拜、如痴如醉、感性过度的民族,不遗余力地用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文学艺术语言,表达对僭主和暴君的崇拜。乔治·奥威尔的《1984》以其深刻洞见对这些灾难性的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描述,而莱尼·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则以电影艺术的高超手段,展示了希特勒的人性黑暗魅力。文学艺术就像一个定力不够、涉世未深的美貌女子,总是容易被暴力、黑暗、恐怖、杀戮这些恶棍拐骗和裹挟。暴力美学这种奇特的组合,也许来源于人性深处魔性和神性这一对对手的永远的战争和暂时的媾和。
一直以来,语文总是与零星感悟、涵泳体悟、吟咏玩味、灵感迸发、情真意切联系在一起,似乎语文就应该与文学画等号。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编辑的语文课本,几乎不再有语法、修辞、文法、逻辑、篇章等方面的知识讲解,以致出现这样令语文老师啼笑皆非的现象:学生做修改病句题目,居然是根据英语的词性搭配、句子结构等语法知识来进行判断。值得一提的是,中学英语课本都有系统条贯的语法知识讲解,每个单词都注明词性,反复讲解单词、短语的用法,而中小学语文课本则尽量削减语法、文法、逻辑等方面的知识介绍,减少语文科学性的分量,竭力把语文向文学的方向牵引,使得“抒情中国”的传统踵事增华:“无论如何,抒情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一种审美视角,一种生活方式,甚至一个争辩平台,在中国文人和知识分子形成一种变化的现代视野之时,都被认为是一种重要资源。”⑩这一论述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比如违反交通法规的大妈不愿多走两百米,而去翻越栏杆,之后文艺范儿十足地对交警抒情道:人生能有几个两百米?当交通法规碰上抒情主义,喜感十足的场面成为抒情中国、感动中国的写照。
当此之时,我们重温夏丏尊、叶绍钧二位教育先进的《国文百八课》,不啻是对当下“过于文艺腔”(温儒敏语)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考查的一种温情的针砭,一种善意的提醒。
西谚有云: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这一谚语意在表明,信仰和世俗各有所辖,相互之间不要越界。用这种观点来看数学,边界至为明晰:讨论一个问题,是在实数范围内,还是在虚数范围内,首先必须界定明确。用这种方法来看语言和文学,就可以明确划定科学和文学的界限。请看《国文百八课》的“编辑大意”之四:“从来教学国文,往往只把选文讲读,不问每小时、每周的教学目标何在。本书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以一般文章理法为题材,按程配置;次选列古今文章两篇为范例,再次列文法或修辞,就文选中取例,一方面仍求保持其固有的系统;最后附列习问,根据着文选,对于本课的文话、文法或修辞提举复习考验的事项。”⑪
语文学科的科学属性,在《国文百八课》里,体现为用语言学、写作学、文章学、修辞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方法来观照语言和文学。每课必有的文话,系统条贯地介绍文章学、写作学、逻辑学的知识体系,力避传统文论的零星感悟、一知半解、恍惚难懂、含义飘忽。全书四册课文,一共介绍七十二种文话(本来,《国文百八课》的设想是包含六册,一共一百零八篇课文,惜乎抗战爆发,夏、叶二公无法克竟全功)。这些文话犹如理科解题的定律、公式、公理,可以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利器。相比之下,今天的学生在做语文阅读、诗歌鉴赏题目的时候,基本上是隔靴搔痒、盲人瞎马,不晓得自己掌握了什么写作学、文章学方法,不知道题目的答题范围,于是太极拳一样的云山雾罩、腾挪躲闪的答题模式大行其道。
这里不妨以第四册第一课的文话和文选为例,体会用文话来解读文选的作用。这一课的文话是“知的文和情的文”,“知的文章”的目的是“将一些知识传达给人家”,读者“可以扩大知识的范围,但情感方面不会有什么激动”;“情的文章”的目的是“将一些情感倾诉给人家”,读者“可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接受时候的心境是激动的而不是平静的”。“写知的文章要求观察和认识的精密与正确,对于消极修辞的功夫要充分注意”;“写情的文章不但要记录事物,表示意思,并且要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致力于描写的功夫”。⑫文选第一篇为李良骐的《霜之成因》,是一篇“知的文章”,亦即今之说明文。该文既介绍了霜的成因有六个方面,也介绍了中西科学家对霜的成因的不断探索——这也可以看作对“以实验求真理”的科学探究精神的一种阐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说明文,文章却对汉语典籍里涉及霜的句子信手拈来——有对“白露为霜”这一诗句的肯定,有对“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一诗句的指谬,有对朱熹“古人云,露是星月之气,不然,今高山顶上虽晴无露,露只是蒸上”这一说法的指正。第二篇为俄罗斯盲诗人爱罗先珂的散文《春天与其力量》,是一篇“情的文章”,仲密(周作人)翻译。该文饱含感情,在不遗余力地赞美春天这大自然的时令节候的同时,也写出其伟大力量所带来的“有害的狂风”“危险的暴风”“破坏的急流”,然而我们不会因此而“情愿春天永不会来”,也不会因此而情愿“冬天应当永久存留”;诗人叙写作为节令的春天的力量,是在为后文描述作为思想时代的春天的伟力张目——我们唯愿“那新思想新理想的春天的急流可以深广地流进到我们的社会的与个人的生活里去,增加一种新的气势和活力”。接下来,诗人不断发问,情真意切地热望我们能在自己心里和国民心里,播下真与美的爱、对知识的渴慕、诚实温和谦逊、同情与友情之爱、刚勇正义之爱、对自由的渴慕、国际的人道主义、平等与友爱、对艺术与科学的爱……这一系列种子,我们才能“得到一个丰满的收成,与幸福及好运的一年”⑬。
课后“习问”与“文话”及“文选”相与为一,相互勾连,成为一个有着密切联系的共同体。先来看习问1:“知的文章和用器画(用仪器所画的画)一样,所要求的是精密与正确。难道情的文章就不必精密与正确吗?试对这个问题加以思索,把想到的说出来。”这里试着回答这一问题:“情的文章首先要记录事物、进行描写,这是传达情感的基础。在记录事物的时候,需要做到精密与正确,否则文章所抒发的情感的真实性就无从谈起,就像真实而鲜艳的花朵无法在塑料树枝上长出来一样。只不过情的文章所要求的精密与正确,不同于知的文章所要求的精密与正确。情的文章记录事物要正确,意味着写景状物要形神兼备:‘他(春天)使我们忘却了长而冷的冬夜的一切的孤寂,冷而暗的冬天的心的背叛;到田野山林里去的每回的散步,对我们表示一个美之新的世界;每个夜间,在那时新月对了疲倦的大地送下他的温柔的银色的接吻,都是一个新的启示!’(《春天与其力量》)长而冷的冬夜,冷而暗的冬天,银色的新月,这些描摹客观事物的物理特征的词达到了正确、真实的要求,也就为情感的抒发提供了物质性的前提;而孤寂、背叛、美、新、疲倦、温柔这些词语所喻示的情感,精准而细密地描摹出人物敏锐易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再看习问2:“试就文选二的第一节,指出其中只宜于情的文章而不宜于知的文章的语句来。”在此试着回答这一问题:“宜于情的文章而不宜于知的文章的语句,是指那些充满感情的句子。用这个标准来看第一节,几乎每一句都是宜于情的文章而不宜于知的文章的语句。整个第一节运用拟人的积极修辞手法,把春天当作一个极具善心、极具伟力的人格化神祇来写:他有着强大的主宰力量,他还关心人的精神世界,他要唤醒在黑暗、冷淡里备感凄凉的灵魂,他用色彩、声音、香味、晚风改变冬天的世界,他把人们从孤寂、背叛、疲倦里带到温柔的、美而且新的世界。字字句句,蕴含深情,无不体现出诗人对造物主恩典的无上感恩,也为进一步深入挖掘作了铺垫,从而升华到时代思想的春天力量对人的精神的导引。”
《国文百八课》的科学性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对文法、修辞知识的讲解。通常人们会说,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作为初中生,在语言积累和言语运用方面,应该已经具备较好的素养,有较为丰富的素材积累。这个时候,正是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良机,正是学习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的黄金时期。好比一个建筑师,手上有砖瓦、水泥、黄沙、钢筋以及其他建材迫切需要对建材进行归类,迫切需要图纸和设计;如果长期玩泥巴、过家家,那就总是处于低幼化的幼稚园阶段。这就像一个初中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短语、俗语、谚语、成语、歇后语、句式、段落篇章结构迫切需要对词汇进行理论分析和归纳,迫切需要文章章法、文法的统筹规划和概括导引。据研究表明,人的理性发育实际上在七岁即已开始。对此,恩斯特·卡西尔有如下论述:“随着对言语的符号系统有了最初的理解,儿童生活中一个真正的革命就发生了。从这一刻起,他的全部人格的和理智的生活都采取了全新的姿态。粗略地说来,这种变化可以说成是,儿童从一个较为主观的状态走向了一个客观的状态,从单纯的情感态度走向了理论的态度。”⑭反观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对词性、语法、短语用法、文章结构等方面的介绍,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初中阶段就已经开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国文百八课》既重视对陈述性知识的介绍,更重视对生成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介绍,真正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原则。“编辑大意里有这样的说明:“运用上注重于形式,对于文章体制文句格式、写作技术、鉴赏方法等,讨究不厌详细。”注重于形式,即重视方法的迁移、能力的形成;而不厌详细地讨究文章体制、文句格式、写作技术、鉴赏方法则是把文章学当作一门科学来看待,当作一种可以通过平时积累、知识讲解、加深体悟、自觉应用、修改提高不断升华等过程,来达到习得、学得的效果,从而行使自己的表达权、发言权的神圣权利。不要用文曲星下凡这些神秘的说法,把写文章、作演讲弄得云山雾罩;也不要用涵泳玩味、推敲斟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些说法,极力减少语文课程里的系统化知识介绍。语文要从直觉、感性里走出来,要从朦胧、暧昧、混沌里走出来从少、慢、差、费里走出来,除了走文章学导引、科学化训练这条路,别无他途。
下面罗列《国文百八课》的文话、文法、修辞法要点,以见出该书在文章学、语法、修辞学方面的循序渐进的特点:⑮
不难看出,“文话”“文法”“修辞法”依循一定原则进行编排的用心。具体说来,如下原则应该是其编排根据:
1.彻头彻尾采取文章学系统,意在养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跟写作又须切近现代青年的现实生活:“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⑯文话强调文章的实用性,注重实用文的应用功能,特别看重对具体章法的说明、举例、分析、训练,能使学生掌握某一章法的目标落到实处。
2.遵循“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心智发育的基本规律,“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扎扎实实积累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归纳,再来反观语言现象,于是螺旋式上升成为可能。
3.心智成长的序列性,体现为学生认识事物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文话”“文法”“修辞法”各个知识点的先后顺序,即是序列性的体现。
4.促进心智逐渐成熟的手段、方法、过程和教学材料,要依循有序性、系统性、渐进性等原则。古人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手段和方法的目标只是凌空蹈虚,没有过程和材料的设想只是玄幻空想。因此,把方法看得和目标同等重要,就成为夏、叶二公的共同追求。⑰
5.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夏、叶二公始终把教材所要达成的目标,定位在为培养合格公民而作努力、为解决现实生活的种种需求而量身定做这个关节点上;反之,苦吟诗人、抒情文人、神秘作家、玄幻文学家……不是《国文百八课》着意培养的对象。因此注重灵感、神秘体验、语言新奇、涵泳玩味不是这套教材的追求,而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情感正常、认清世界、清晰表达、言文合一、思维言语力求明晰成为其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也是一般教材偏重文学化倾向与《国文百八课》采用文章学体例的分野。
2003年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虽然也强调知识——方法——能力的迁移和形成,注意考查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开放、多元有序的课堂格局,但教科书却缺乏与此相呼应的编排体系、知识体系、能力训练体系,导致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成为两张皮。特别是现行教科书注重文学性的感悟涵泳,注重陈述性知识的介绍,缺乏生成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介绍,亦即只能“授人以鱼”而不能“授人以渔”,导致学生对文法、文体、修辞、写作语法、逻辑等方面的知识只有一鳞半爪、一星半点的了解,系统化、逻辑化、科学化的文章学体例无从谈起,不能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高度。于是,抒情味、文艺腔、穿靴戴帽、八股腔、心灵鸡汤之类的作文所在皆是。无论从知识体系的自洽和自足性来看,还是从教科书所造就出来的写作成效来看,现行教科书偏离夏、叶二公注重文章学体系的做法,不是在进步,而是在退步。
《国文百八课》的“编辑大意”,集中阐述了二位编者注重生成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旨趣:
1.一改传统“文选至上”的做法,主张文选为文话、文法、修辞服务,主张每节课、每小时、每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历来都说课文只是例子,但真正能落实这一点的,还是这种编排体例。这是编者对“语文是一门科学”的观点的落实,也是“诠释与文本同样重要”的原则的体现。
2.科学、严谨的编排体例,精确、得当的教学目标,按部就班的训练课程,教师照此教学,不会出什么大的偏差,就像菜谱齐备、烹饪方法完备、食材准备充分、外部条件具备一样,厨师照此操作,自会做出一桌好菜来。必须考虑到,各地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任其自由发挥,将会出现很大的偏差。教材这样编排,可以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编者的意图。
3.实用理性原则指导下的注重应用文体的编入普通文章与文学作品并重,体现这套教科书面向普罗大众、面向世俗生活、面向实际应用的原则。这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尊重,对平民教育的重视,也是教育面向的合理定位。
4.在文言文和语体文的选择上,选入的语体文篇数超过文言文篇数,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在今天也有指导意义。思维、言语、文字尽可能保持一致,不增加思维难度、口头表达难度、语言表达难度,才有可能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言。
5.例句、例词、语言材料的潜移默化,表现为取材尽可能出自课文,有的取自经典篇章。不另起炉灶,既是对文选的最好的复习,也是对经典文段的合理应用,又是去粗取精、消除意识形态干扰的负责任的态度。
6.在抒情和事理的文话、文选分布上,对抒情文章的选入极端节制,对事理文章的选入以及文话的编写倾尽全力。夏、叶二公想必对抒情传统、文胜于质、理不胜辞的传统文风保持着一如既往的警惕,这一点从夏丏尊以及白马湖派的追求、叶绍钧从属于文学研究会即可以想见。“由于抒情美典是内省,它的主要描写对象自是心境,它的主要描写方法自是象意。”因此,其“功能着重在所表的是心理的意,而表的方式是暗示、隐指”⑱。过度关注内心会弱化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事理的探究。特别是选入翼公《何谓自由》、任鸿隽《说“合理的”意思》,厘清了很重要的两个概念,对“语义的诠释”的文话来说是个很好的例证。第四册第十八课的文话十八是“推理方式三——辩证”,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编者的旨趣逐步向议论、逻辑、理性的方向发展,也让我们遗憾地痛惜《国文百八课》未获全编,夏丏尊先生赍志以殁。
①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②⑭〔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67页,第168页。
③郭初阳:《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5、132页。
④〔法〕胡若诗:《唐诗与病》,王晶译,见乐黛云、〔法〕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第十八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⑤《学习博览》编辑部:《当教材上出现了“低级错误”》,《学习博览》2014年第1期。
⑥⑪⑫⑬夏丏尊、叶绍钧合编:《国文百八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页,第1页,第533— 534页,第535—541页。
⑦⑧⑩〔美〕孙康宜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卷),刘倩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574页,第526页,第566页。
⑨参见维基百科“公民社会”词条:http://zh.wikipedia. org/wiki/%E5%85%AC%E6%B0%91%E7%A4%BE% E4%BC%9A.
⑮表格见胡小敏:《〈国文百八课〉研究》,见大学语文研究网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 NewsID=3692.
⑯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页。
⑰参见甘其勋主编:《文章教育学》,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⑱〔美〕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03页。
作 者:苏祖祥,湖北省仙桃中学教师,写作者。
编 辑:孙明亮 mzsul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