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嫦娥奔月》和《竹取物语》看东方文化、文学的流通和差异性

2014-07-12 12:29邓若文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510006
大众文艺 2014年21期
关键词:斑竹东方文化物语

邓若文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0006)

一、 东方文化的流通和差异性

在此提到《斑竹姑娘》是为了说明笔者承认这两个故事更具有共性,但是考虑到差异性和故事人物的物象化,以及月亮的象征意义,笔者在此选取《竹取物语》和《嫦娥奔月》来做探究,体会故事间的微妙联系,包括辉夜姬和嫦娥这两个人物形象,以此能看到更深层的文化渊源。

(一)《竹取物语》与《斑竹姑娘》

研究者早就发现《竹取物语》创作于平安时代,当时正值中国的晚唐,无论是经济贸易还是文化,中日之间的交流都十分频繁。在日本相关的学者中存在两种观点:一方认为《竹取物语》是中国的神话传说《斑竹姑娘》流传到日本后被日本人借鉴改编所产生的;另一种说法认为后者是中国留学生将它传入本国后的结果。哪种说法正确我们至今不能得知,但是这两个故事里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相似性让我们可以确定这个故事必然是经过传播的,这可以证明东方文化在古时候就有所流通。两个故事也不是没有差别,地域文化差异让故事本身具有了各自的特色:《竹取物语》中的辉夜姬通过和歌与五个求婚的男子及皇子对答,这展现了日本特有的艺术形式;《斑竹姑娘》中,巴朗用马奶喂斑竹姑娘长大则体现了我国西藏地区的生活习惯。这体现了传播后的文化的差异性是可能依附着接收地的地域特色、人文观念、社会背景等产生的。

(二)《竹取物语》和《嫦娥奔月》比较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竹取物语》和《嫦娥奔月》所具有的异同点,首先来比较二者的差异:

1.神话的基本信息:嫦娥奔月的故事发生时间无从考究且各个版本记载各有不同,一说尧时期,一说夏朝;竹取物语则载明故事背景是平安时代。嫦娥奔月的故事有五个版本;而《竹取物语》仅是完备的一个版本。

2.出身:嫦娥本来是人,版本五记载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名叫姮娥,其他四个版本皆记载嫦娥本是凡人,因偷吃不死药而升天至月亮,成为月亮娘娘(即月亮神);辉夜姬出生于月宫,因受惩罚才来到人间,化生于竹子之中。

3.婚嫁:无论是哪个版本,嫦娥都是作为后羿的妻子出现的;而《竹取物语》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辉夜姬拒绝了六个男人而展开的,她最终没有成婚。

4.故事结局:嫦娥吃了不死药升天后日夜惦念着人间;辉夜姬披上羽衣后忘却了在人间的一切羁绊,随后升天。

5.衍生故事:中国神话中有很多是可以联系起来的,或者说由一个故事可以衍生出其他的故事与人物。从嫦娥奔月可以衍生的故事有:后羿射日,吴刚伐桂,玉兔捣药,逢蒙学射。

6.宗教信仰:嫦娥奔月的故事中有三个版本提到嫦娥和后羿“求道”“习仙术”“吃仙丹”,这是典型的道教影响神话的表现;《竹取物语》中没有明确的信仰追求。

然而这两个传说和主人公之间存在的共同点也值得研究:

1.她们都经历了来自上天的惩罚。

2.嫦娥和辉夜姬最终都去了月宫,结局皆是成为神。

3.她们都对人世间有所留恋。

4.两个故事都在现实生活中留下了可以令人联想的实物:嫦娥与人间的联系是月亮、中秋节、月饼;辉夜姬与人间的联系是月亮、富士山。

5.她们在有过人为的动作后,都具有了不死之身,具体表现为嫦娥吃了不死之药(也有说“灵药”“仙丹”),辉夜姬披上了羽衣。

(三)文化上的流通与差异性

平安时代是公元794——1185年,道教在公元7世纪传入日本,平安时代对应的唐朝是以道教为国教的朝代,所以笔者认为竹取物语的故事情节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可能性更大,故我们姑且在这里将《竹取物语》作为后于《嫦娥奔月》产生的故事来讨论。

“成仙”“升天”“长生不老”都是道家的思想,在两个故事中都有体现,对月亮等自然客体的崇拜也是一个共同点。更为明显的佐证是在《竹取物语》中的“五件宝物”:天竺如来佛的石钵、蓬莱的玉枝、唐土的火鼠裘、龙首的五色玉、燕子的子安贝,这些物件的典故渊源都能追溯到中国。

我们无法得知《竹取物语》产生的确切时间,但是我们可以得知的是在平安时代阴阳道十分盛行,而阴阳道的产生基于中国的阴阳五行说,融合了神道和中国的道教思想,再者道教在传入日本时也不是完整传入,所以在此不能将《竹取物语》中体现的宗教直接看作道教,也不能否认其他宗教在故事中的体现。神道表现为人们对自然里植物、动物的崇拜,正如竹取公从竹子中得到辉夜姬,植物被视为是神出没的地方。再如辉夜姬因在月宫做错事受惩罚被下放人间,以竹子中的婴儿形态重新出世,这种因果报应、人生轮回的想法又属于佛家思想。

通过上述探究,笔者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是两个故事都体现了道家思想,第二是《竹取物语》中体现的宗教不是单纯的道教。前者体现了文化的传播流通,后者体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性。

二、 东方文学的流通和差异性

如果不考虑时间等因素,单从故事上来说,笔者认为《竹取物语》是《嫦娥奔月》和《斑竹姑娘》两个故事的结合后的再创造。正如之前所述,尽管《竹取物语》与中国文化有着不解的渊源,但是笔者认为它已经作为日本的神话独立出来。

从文字上讲,《竹取物语》属“物语文学”,而这一文学形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包括了假名和汉字,这说明日本人已经有意识地创造新的文学形式,突破了以往仅用汉字、音与字存在矛盾的旧形式,而这一发展必然是基于汉字的,日本创造的假名也属于汉字体系,这一点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流通与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性。

从人物形象上讲,辉夜姬纯洁、自尊自爱、不攀附权贵,嫦娥的性格不能轻易下结论,嫦娥故事版本衍生众多,所以我们尚不能定论。但是综合两个故事来看,辉夜姬还带有清高的性格特征,之前每次测试男子的忠诚,都由竹取公来央求她、传递物品跑腿这是不符合孝道的,同时这也显示了辉夜姬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嫦娥无论是因何而吃不死药,都显得更像一个“人”。她们的形象符合了故事的发展顺序,因为在《竹取物语》中辉夜姬本来就是神,而嫦娥本来就是人。

从故事的结构与流传形式上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比起《竹取物语》更为简单,它最早的完整记述出自《淮南子》,据统计一共有五个版本,在情节描述上大同小异,共同点是记叙十分粗略。由于对它的记载不够完善所引发的人们的无尽遐想,使得“嫦娥奔月”作为一个典故在文学作品中不断被提及,或用作本意,或化用为他意。所以,“嫦娥”与“月亮”这两个形象意义的发展形式更为多元化,而《竹取物语》本身已经十分完整,在日本家喻户晓,但是并不像《嫦娥奔月》这样被频繁地与其他内容进行拼贴再创造。

三、 结语

东方文化及东方文学的的传播流通和差异性并不能以两个神话故事来充分论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竹取物语》和《嫦娥奔月》这两者为例来比对两个近邻国家间文化及文学的异同,从而探究文化间的传播、接受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差异性,使得我们可以窥见两国的宗教、文化、历史的发展脉络的一部分,这无论对文学还是历史的研究都是十分有价值的。

[1]唐月梅译《竹取物语图典》.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2]赵蕤《浅析中国道教对日本神话传说的影响》.《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5期.

[3]赵虹《<竹取物语>与<斑竹姑娘>的比较研究》.《日本研究》,2003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斑竹东方文化物语
冬日物语
九嶷山新发现一片斑竹林
走过斑竹丛丛处
多样解构
十号物语
斑竹枝枝何处觅 养心殿佛堂内檐前期修复记
萌虫物语
东方文化符号在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中西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斑竹”,凭什么删我的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