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国锋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杜威在《我们如何思考》一书中就写道:“良好的教学艺术莫过于娴熟地使用问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立足“提问”,不断反思,不断改变提问形式,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成长。
一、提问是否有效——在实践中反思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否有效对整个课堂教学是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1.问题过于细碎,不能引起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防止学生走“弯路”,我经常把一个知识点以若干个问题的形式出现,学生跟随着教师的问题来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比例》一课,为了引出比例的意义,我把问题分为:(1)下面每组比的比值相等吗?(2)相等能用等号连起来吗?(3)现在组成的等式有什么特点?(4)这样的式子叫:比例,你能再说说什么叫比例吗?问题一个接一个,短而快,学生只要回答:对,是的,可以的等等,看似很热闹,但现在想想,在课堂上学生真的发现了什么吗?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了吗?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看似学生发现的结果,其实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而是被老师“牵”入早已设计好的结果之中。
2.问题过于随便,不知从何而答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也想追寻一些动态生成的东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调整课堂的走向,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对教学的把握或对重点的理解不够深入时,就会想到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既没有对语言进行很好的组织,问题也没有很好的指向,使学生感到困惑,甚至使原本明白的却变得不确定了。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在认识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比例尺的方法后,为了强调比例尺表示的是距离之比,所以提了一个问题,把一个图形缩小1000倍,指什么缩小1000倍?(提问的本身语言上就有问题)学生被问得有点模糊,此时老师又开始调整问题:能不能指把面积缩小1000倍呢?(错误的引导,由于强调而使学生记住了错误的答案)最后看没人回答,教师又问:“比例尺指的是什么和什么的比?”(绕了一个圈,又回到了起点,此时的学生已被老师问懵了)
3.问题过于功利,只在追求结果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应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缩短了这一过程,直接把结果“引导”给学生,使问题有明显的功利性,即为了快速地得出结果,而使学生放弃思考,或产生歧义。例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时,为了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直接地让学生去求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问:求出来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全班异口同声:乘积相等。看似问题解决了,答案得到了,但在具体的应用中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不能自觉地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
二、提问的形式——着力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探索欲望,促进学生学习,所以在课堂的提问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设置不是越多越好
以前有“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教学气氛沉闷、压抑,现在有了“满堂问”,比如,《转化的策略》一课,教学时经常有:可以转化成女生占男生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转化成男生占全班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转化成女生占全班的几分之几?这几个转化哪个最有用?为什么有用?怎么用?……学生一直不停地举手,课堂气氛很热闹,但学生的思维很混乱而浅显,几乎每个问题都不用动脑筋就答出来了,答出的结果有没有用也来不及思考,最终的思维过程也是零乱的。“满堂灌”与“满堂问”的教学实质上是相同的,都压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完整的、独立的思考空间与思考过程。所以问题的设置要简练、精准,要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动力。
2.少一些引导式提问,多一些探索式提问
为了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常不放心学生的思维,常想把思维的难度放低,于是就有了牵着学生走的引导式提问,这样学生的思想上多了些依赖,少了独立与自主,比如,《转化的策略》一
课,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能打开思维,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开始环节在出示例题后,只要提:“四个同学合作,看看谁的解题方法更多?”学生会围绕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所学,应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上“百花齐放”。这样的问题设置,促进学生产生探究的需求和应用已有知识的需求,学生都能进行独立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成长。
3.提问应走向学生自主
课堂上的提问不应是老师一人包揽,学生在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实质上也是在不停地提出问题并不断地解决的过程,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些学生针对复杂的问题,不会提出有效的问题来帮助自己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如,从问题出发来思考,比如,在《转化的策略》教学中,求的是女生有多少人,就可以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应知道怎样的条件,如果学生想到了这一步,就能理解在转化的过程中为什么要转化成“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了。
三、提问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1.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索
学生要进行探索活动,就得有一个探索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就是问题,正所谓一切活动从问题开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接下来的活动顺利进行,学生都能专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那么每一个环节开始的第一个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好的问题将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本节课在教学的初始,教师用一个简洁的问题开场,用学过的面积填空,去估一估身边常见物品表面的大小。开始很简单,学生做得很轻松,但当到估计学校占地面积有多大时遇到了困难,产生了矛盾,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出于他们好学、好研究的本能,对问题的研究已产生浓浓的兴趣,好的开头也就成功了一半。在接下来的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学都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以一个小问题来激发学生为获得真相而不停地去探索。所以问题的设置是根据接下来活动的安排和学生的探索需求进行的,教学的设计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从学生方面思考,了解他们的想法、需求,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出发点来设计问题。
2.以问题开拓学生思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多时候,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学生本身的认识特点不足,使他们不能很好地探索到事物的本质特点时,就会寻求帮助,他们的第一求助人就是老师,但为了促使学生继续去探索和研究,教师不会将最后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这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小的问题来协助学生研究。
3.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教学中师的教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学。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会学、会思考,就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探索研究、自主地获取知识。例如,在《认识公顷》这节课中,针对“什么是公顷”这一概念,教师留出大量的空白,让学生自主研究,发现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少学生提出了如“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为什么它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公顷单位用字母表示是hm2,它有什么具体的意义?”等问题,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公顷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学生不是一个容器,他们是有生命的个体,相信学生,学生会有一切的可能。
综上所述,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课堂的提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要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用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究、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编辑 郭晓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