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阳经循经透刺法治疗脑梗死后偏瘫30 例

2014-07-11 02:59魏文广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中风病头部偏瘫

魏文广,陆 忠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213000)

中风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低治愈率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约有3/4 中风存活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遗留偏瘫、失语、痴呆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者约占40%,偏瘫的治疗是患者康复的主要内容,亦是中风后遗症的核心问题[1,2]。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以体针最具代表性,其存在如下规律[3]:配穴方法主要为阳明本经配穴、阳明同名经配穴、阳明少阳配穴;多数后遗症的发病病位在四肢,腧穴选择以四肢为主,头面为辅;阳经腧穴与阴经腧穴的使用比例为3∶1,大肠、胆、胃、膀胱、督依次为使用频率最高的五条经络,但头面部腧穴使用不多。笔者认为这些规律表明:阳经在针灸治疗中风病中的绝对主导地位,理论完备,疗效明确;传统针刺“重四肢”而“轻头面”的处方规律反映了其注重调节脏腑功能却忽略了奇恒之腑“脑”的意义。综上本研究提出“重脑重阳经”的观点,设计头部阳经循经透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60 例患者为2011 年9 月至2013 年9月间治疗病人,均来自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部。60 例患者按会诊顺序随机分入治疗组(头部阳经循经透刺组)和对照组(常规体针组),每组30 例。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见表1,各项对照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5]中脑梗死部分制定。①多为静态急性起病,病前可有TIA 发作;②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③临床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④影像学检查发现梗死灶即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及西医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3 天≤病程≤30 天,35 岁≤年龄≤80 岁;③经简化FugI-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85 分(严重或明显运动障碍);④意识清醒,无认知功能障碍;⑤无严重心、肝、肾疾患及肿瘤疾患,能配合检查及治疗;⑥患者知晓并同意配合治疗,本人签署或由其直系亲属代签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病情严重需要手术治疗;②继往有颅内损伤病史;③继往已存在运动功能障碍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④有严重并发症,如呼衰、心衰、急性心梗、肾衰、肝衰、肺感染等患者。

2 治疗方法[6-8]

患者均予西医常规护理、按需对症予降颅压、溶栓、降纤、抗凝、降脂、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等治疗。两组均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

2.1 治疗组

患者仰卧位,按顺序循经透刺以下经线(双侧)。督脉:神庭透上星、囟会透前顶、百会透后顶(6 穴、3针);膀胱经:曲差透五处、承光透通天、通天透络却(6穴、3 针);胆经:头临泣透目窗、正营透承灵、含厌透(悬颅)悬里、曲鬓透(率谷)天冲(10 穴、4 针);刺激手法参照新世纪(第2 版)《刺法灸法学》透穴刺法及头皮针法:避开发囊和瘢痕,直刺进针,沿皮将针体3/4快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轻轻抽提有吸针感后行小幅度捻转,频率约200 次/min,每针得气后持续捻转1 min。再取肢体患侧内关、极泉、尺泽、三阴交、足三里、委中,各穴均以得气为度。上肢内关、尺泽接电针,下肢足三里、三阴交接电针,连续波型,频率30 Hz。留针30 min,共治疗10 次。

2.2 对照组

患者仰卧位,颅内发病对侧取穴,选百会、水沟、内关、极泉、尺泽、三阴交、足三里、委中。百会、水沟用雀啄手法,百会、内关捻转泻法,三阴交、足三里提插补法,极泉、委中、尺泽提插泻法,均以得气为度。上肢内关、尺泽接电针,下肢足三里、三阴交接电针,连续波型,频率30 Hz。留针30 min,共治疗10 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化FugI-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定,观察分值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

3.2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时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否则采用秩和检验,组内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设定P <0.05 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3.3.1 两组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 <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1),表明针刺对脑梗塞后运动功能改善明显,头部阳经循经透刺法效果显著优于传统体针。见表2。

表2 简化FugI-Meyer 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较

3.3.2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 <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表明针刺对脑梗塞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明显,头部阳经循经透刺法效果优于传统体针。见表3。

表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比较

4 讨论

中风始载《内经·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又《素问·调经论》:“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而生,不返则死。”都明确指出了此病的病位主要在头部;“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则进一步阐明通调阳气在本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9-10]

“头为诸阳之会”是以经络循行为基础,直接循行到头部的经脉有八条,即督脉、三焦经、膀胱经、胆经,肝经、胃经、阳维脉,阳跷脉,循行复杂,路线几乎覆盖整个头面。但由于奇恒之腑“脑”并不属于五脏六腑的范畴,亦无自身所属的经络,因而其功能往往被划归到心、心包两脏的范畴内,传统体针往往借由这两经穴位起醒脑调神的作用。那除这种方式是否有其他方法能达成对脑调节治疗效果呢?应当说,与“阳气”、与奇恒之腑“脑”联系最为密切的当是围绕头部循行的诸条阳经,亦当是“治脑”之所在。

结合传统经络主治理论、循经路线及大脑功能投射范围,笔者设计了以头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为主的循经透刺法治疗中风后偏瘫。该法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重头部、重阳经,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临床上其疗效亦是明确的。

综上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结合头皮针及循经透刺的优势,设计了“头部阳经循经透刺法”治疗脑梗塞后运动障碍。“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头部阳经循经透刺法在局部涉及22 个穴位且均接近病所,相较传统体针理应对脑部具有更大的有效刺激量。循经透刺是经典的一种刺法,具有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的作用,更易诱发循经感传的出现,具有较强的疏经通络的力量。针对中风病早期的“风、火、痰、瘀、阻滞脑络“这一病机,循经透刺理论上是更具优势的针法。

[1] HuiK K,Napadow V,Liu J,et al. Monitoring acupuncture effects on human brain by fMRI[J].JVisExp,2010(38):311-317

[2] 王春杨,邵国兴,杨力军,等. 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康复治疗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509-3510

[3] 吴粮葶,李瑛,任玉兰.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穴特点[J].中国针灸,2013,33(2):125-130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5] 饶明俐.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6] 饶明俐,王文志,黄如训,等.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1-52

[7]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5-116

[8]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 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19

[9]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30-231

[10] 石学敏.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3-117

猜你喜欢
中风病头部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自动驾驶走向L4 企业头部效应显现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火箭的头部为什么是圆钝形?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