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花鸟画是中国美术领域内最绮丽的瑰宝之一。它以简练、概括而又准确的笔墨勾勒出作者对事物深刻的感受与丰富的联想,借以抒发作者的情怀,它讲究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最终达到神与物和谐统一的效果,更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唤醒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拓宽高中美术写意花鸟画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创作准备工作
首先要上好随堂鉴赏课,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学生兴趣。结合课本的教学内容,教师可在每一堂课用较短的时间或集中一节课时间,选择一些中国古代、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写意花鸟画作品,按课本分类进行鉴赏,同时讲授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史。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精神境界,陶冶了情操,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写意花鸟画的历史和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
其次,介绍好工具和材料的性能,讲解写意花鸟画的技巧,打好技术基础。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材料,具有特殊性,与同学们平时用的笔纸有明显的不同,大部分的同学不熟悉它的性能,属初次接触,故而在上新课之前必一一介绍,比如毛笔的分类,纸的品种,墨和中国画颜料及哪一种笔适合于表现哪一种效果,熟宣和生宣的不同特点,为什么写意花鸟画要画在生宣上,并边讲边用笔墨宣纸示范,使学生有直观感受,更容易理解。
以上两个方面的创作准备,都是不可忽视的,如果认为“非核心”不予重视或删减内容,都会使学生的画技受到无形损失。鉴赏课可以让主题获得美的关照,初步唤醒把握“美”的能力,它很有可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是整体的,直观的,美在关系。开欣赏课就是为了建立起学生跟有生命力、有灵性的写意花鸟画之间的关系,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其结果是,学生获得了印象,印象可以作为学生作画时的一个对照系,还会在伴随学生画技提高的同时不断修正,向实践中学习,成为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鉴赏课不应过于随意,走马观花式地赶完,而是要向学生明确下达任务,让他们多记住一点东西,整理出一点系统,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难面前努力讲出中肯的观感。至于对工具材料的讲解,每一步都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让他们乐于尝试。
二、正确认识“源”与“流”
临摹别人的成功作品只是“流”,广阔的生活实践才是“源”。写意花鸟画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是需要从生活中感受过来的。有“物”有“我”,是主客观的统一。写意花鸟画简练、随意,容易引起学生的草率,误以为写意花鸟画就是任意涂抹,而不崇尚准确地描绘对象即造型,误以为没有细致、深刻地加以观察摹写所要描绘的对象,就能作写意花鸟画。这恰恰是把提炼、概括、随意与不必研究对象的生活习性和结构特点混为一谈。结果,只重“流”而不重“源”,人人只求临写,画得千篇一律,或者相去甚远,缪以千里,非驴非马,将不利学生的创作思维、创作行为的培养,将与教学目的相违背。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先用铅笔写生,认识对象,细致地刻画对象,也可用标本写生,白描、速写均可,或者对物直接作画。这样既可以提高临摹自然的能力,追本溯源,认识自然,体会生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又可以达到造型、结构的训练,使学生体会到写意花鸟画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流”。
“流”的作用是随着作画的成熟慢慢凸现出来的。描摹先贤们的成功作品,由形似到神似,这既是一个尊重中国写意花鸟画传统,继承发展的问题,又是一个接受中国哲学思想熏染的问题。写意花鸟画有着丰富的哲学指导思想,比如说和谐静穆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含蓄的思想,学生一旦领略到了这些,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写意花鸟画的特点,使自己的画除了自己作出来的之外,还获得了成就感。由此可见,只要能够摆正“流”的作用,对于学生不是束缚,而是解放和提高。
临摹可以用较短的时间,把古人或名人长期积累的笔墨技法很快继承下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国画在初学时以临摹作为入门的手段,逐渐地对物写生,再转而对物象写意。不仅粗笔的写意画是如此,就是细致的工笔画也有其写意的成份。生活实践是“源”,临摹作品是“流”,临摹是向前人学习,写生则是向自然学习,两者不可偏废。当然,在写意花鸟画的临摹过程中,用笔要求生动、灵活、落笔行迹肯定、大胆、不作修改,久而久之,自会有成。
三、引导学生立意溶情
何谓“立意”?元代汤垕说:“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以意写之,不求形式耳。”文中反复用了三个“写”字,用心良苦。这段话就是为了强调写意画与真实事物形象之间的差距,关键在于“以意为之”。写意花鸟画讲究的是“意”,崇尚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一种潜在精神,或托物言志,或托物喻情。这虽有难度,但不妨引导一下,让学生试试在作画之前要先酝酿情感,有了情感,对生活形象产生用绘画来表达的欲望,即有感而发,才会有“写意”。正如古人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临春风思浩荡,望秋云神飞扬”。否则,就会导致粗制滥造,或机械地去复制作品,造成呆板、单调,缺乏生气的局面。
教材中,画家潘天寿先生的《荷》,作者的立意不仅仅是“映日荷花别样红”,而是极力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用于向上的强悍气势和精神,给作者以一种潜在的滋养,精神为之振奋,力量为之倍增。再如,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只是泉流湍急,几只蝌蚪,天真活泼的顺流而下。没有青蛙,没有声音,欣赏者却耳边似有咯咯的青蛙声从远处传来,构图上引读者到十里之外,这充分展示了写意花鸟画“以少胜多”,高度简练概括,“意到笔不到”,含蓄蕴藉,寓意深邃的至高境界。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举例说明,如写竹以喻高节,写梅以喻高格,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浩然正气等等,这样,就可以融美术教育、道德教育于一体,美化心灵,美化生活。
立意有高低,作画的境界有上下,对写意花鸟画的把握可以从情趣和理趣两个方面下手。诗画同源,作画犹如写诗,唐诗最大的成就就是肯定了“情”,宋诗最大的成就在于发现了“理趣”,而不是枯燥的说理。情趣和理趣都具有多样性,不可以一体化、简单化。但总体来说,作画主题抒写心中的感情、性灵、理念以真、善、美为旨归是不会错的。写意花鸟强调感情的移入,挥洒自如,其实梅兰竹菊、鸟兽鱼虫都是作者感情和理想的载体,因此,树立真、善、美的意识非常重要。
高中生处在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他们的美好理想,善良愿望非常强烈,都是成年人不能代替的,只要加以适时地点拨,定能结出硕果。在教授时,首先要让学生放开胆略,要有绝对的自信,大胆落墨,放笔直挥,才能更好地突出心中的“真”,将之化为一种“至善”。总之,一个热爱生活、理想执着的人面对宣纸和毛笔会经常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变化和创新,“真、善、美”是促使写意花鸟画前进的最终动力。
四、示范运用绘画技法
这里所说的技法,主要是指毛笔的问题,对各种用笔和用墨的问题兼容并蓄。用笔和用墨的专业技法对高中学生的要求不应甚高,需要了解一点,慢慢提高。用笔的方法,有“中锋”“侧锋”“偏锋”“逆锋”“散锋”五种,而以中锋为主。运笔有“落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在笔的“提”“按”行动上,有顺逆、快慢、轻重顿挫、转折等各种变化。中国画不仅讲究用笔而且还讲究用墨。前人有“墨分五彩”之说,意思是墨有浓淡变化,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感、韵律、节奏感等。有人将墨色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浓淡色阶,即所谓“五彩”或“无色”。这里,教师不妨进行示范,让学生目睹墨的浓淡变化及丰富的效果。注重墨的浓淡,取决于水分的多少,水多墨淡,水少墨浓,必须通过笔来控制,所以,用墨的关键还在于用笔。古人说:“墨法之妙,全从笔来”。笔不离墨、墨不离笔。用墨技法很多,教材中举了常用的“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等,教师先让学生了解一下,可进行示范,告知学生笔墨要在实践中去体会、去锤炼。
(徐劲松,江苏省滨海中学,224500)
责任编辑:赵赟
江苏教育研究2014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