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也能穿越

2014-07-10 09:41樊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6期
关键词:庄子文言文内容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一块很难啃的骨头:学生由于年代的相隔,理解文本往往陷入困境;教师教学常常就是老三套,从字词句的翻译到内容理解到课文背诵。所以文言文教学课堂常常沉闷不已,教师往往就是一人讲到底。到底怎样打破这个僵局呢?

一.设想来源

如今的电视上,穿越剧备受青年人的热捧,究其原因,最本质的是穿越剧古今对接成功,让现代的观众带着现代的思想去融入历史,去评判历史。而文言文教学之所以出现之前所讲的困境,我认为就是古今的分离。古人的思想,古人的行为,对现代的学生而言一切都是陌生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例如他们很难理解王维既然作为使者为什么出使边塞怀着幽微难言之感,他们很难想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他们很难体会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张岱独往湖心亭赏雪的雅趣……年代的久远,经历的单薄都让学生在理解上浅尝辄止。看了一系列的穿越剧,我突发异想:文言文阅读能否也来点穿越,让古今对接,更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二.穿越举措

有了这一设想,我就积极着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改革,让文言文教学也来点穿越。

(一)对接古今,增添内容。

文言文篇目往往是从古书中挑选的片段,这样的学习容易东鳞西爪,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的了解只是过眼云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我认为文言文教学,不能先入为主,而应该让学生对文言文先产生兴趣,由兴趣做导师,再顺之加以引导。明代王阳明就曾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可见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如何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呢?我认为古今对接,内容增添很重要。我所说的古今对接、是让学生要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去学习古文,即先去了解历史,再去了解人物,最后再去学习课文。而不是按照课文现在的编排孤立学习一篇课文。这样学生的思想和古人的思想就有了对接。增添内容是为营造学习的氛围、了解人物历史背景做铺垫。只有了解背景,学生才知道当时的人们为什么那么去做,那么去说。学习古文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学习只言片语,只相当于断代史,而更需要通史般的学习。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往往只是名人先哲的片段。我认为语文老师更应该着眼于整个历史朝代,整个人物,搜寻人物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中选择性地撷取精华,再将精华进行整合,让学生立体的去了解这个人物。

比如九年级下册课文大多是先秦散文,这些人物虽然千古流芳,但是学生如果只是读课文,就对人物理解不透彻。我就开了一个庄子故事会,事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询庄子的故事,然后在全班交流,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对庄子的兴趣。顺势我让学生去读他的散文名篇《逍遥游》《庖丁解牛》等等,这样就让庄子活在学生心中。这样《庄子故事两则》学生学习起来就很自如了。

再比如,九上课文很多与诸葛亮有关,教师就可以先搞一个“诸葛热”,让学生先走近诸葛亮,了解东汉末年背景情况,了解诸葛亮的思想和行为,再用名篇去熏陶,顺理成章。

(二)革新形式,注入活水。

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往往老师占主角,学生主要任务就是提问,朗读,记笔记,这样的模式一旦固定,学生就会厌倦。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可以用万变应付不变的内容。

一方面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篇课文,学生先预习,从朗读课文到字词句的翻译,先行一步。当然,这第一环节学生肯定有不懂之处。这就为新课做好了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分成小组交流互答疑惑,最后的疑难再由老师精讲。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再是木桩,而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了。这样课堂就活起来了。

另一方面,教学的形式也可进行革新。新的教学形式很多,例如故事会、讨论会、辩论赛、课本剧编演等等。比如教学蒲松龄的《山市》,我们可以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激发兴趣。《山市》是老篇目,但是“答记者问”却是新的花样,用现在的方式学习文言文,会事半功倍。不仅是答记者问,还有很多,比如把《唐雎不辱使命》编成课本剧,学完《论语》班内组织“我说《论语》”大讨论等等,形式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来定。这就为文言文学习注入了一股活水。

总之,文言文学习不管是内容的增添,还是形式的革新,都需要新的东西,用新的东西去开辟一条古今对接的渠道,这种文言文学习上的穿越之道,定会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樊玲,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保康。责任编校:杨 扬

endprint

猜你喜欢
庄子文言文内容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