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法直图》蓝本《切字捷要》与《洪武正韵》的关系

2014-07-10 08:37
语言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平声洪武经纬

李 军

(南昌大学 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 中文系,南昌 330031)

一 引言

《韵法直图》(下文简称《直图》)是明代韵图编撰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韵图,最早附于梅膺祚《字汇》后刊行,其成书年代与作者均不详,据梅膺祚序云,乃“壬子春(1602年)得之新安”。《直图》最大的贡献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宋元时代等韵的观念和制作体例”(李新魁2004/1983:249),韵图以韵母为单位,以“呼”作为分韵标准,竖列三十二声母位,横列平上去入四声,突破了传统韵图两呼四等分韵列字的模式。四十四韵图实质上就是四十四张清晰明了的音节结构表,每一韵图后多注呼名。这种具有开创性的编撰方式对明清韵图的编撰影响深远,据李新魁先生研究,明清两代模仿《直图》编撰体例的韵图达16部之多。

不过,《直图》本身缺陷较多,最主要的方面表现在音系特征杂糅矛盾,这与其编撰体例的创新性极不协调。《直图》音系杂糅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是原本就具有的,还是另有其因?这一问题不能解决,《直图》研究也就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近年来,我们发现了一部成书于1577年至1580年之间的韵书,题名《切字捷要》,其编撰者为安徽休宁人孙贞。该书下卷“切韵经纬图”(下文简称《经纬图》,倣《直图》,外加书名号)的编撰体例、四十四韵图内容与《直图》如出一辙。通过对比研究,我们指出《切字捷要》韵图《经纬图》就是《直图》蓝本(李军2010),《直图》音系杂糅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依据《横图》改动了《经纬图》列字,并依据《横图》给各韵图加注了“呼”名,掩盖了《经纬图》反映实际“汉音”的语音价值。《直图》也因之成为了一部编撰体例极具创新性而音系特征杂糅矛盾的韵图(李军2009、2011a)。

《切字捷要》的发现,使《直图》研究的种种困惑迎刃而解,使我们对明代等韵学、明清韵图编撰史有了新的认识。《切字捷要》反映的“汉音”更为我们研究明代官话语音提供了新的材料。《切字捷要》上卷“读韵诀法”第一条说:“读韵必须汉音方能翻切,合中州之韵,调平仄亦然,若以各处方音则皆不能合乎中正。”说明其语音基础就是明代“汉音”。我们通过对其音系进行研究,发现除采纳了中州音声母系统,具有“全浊声母清化,平仄皆送气”的特征之外(另有27处仄声全浊声母字列不送气清声母位,反映浊音清化,仄声不送气的特点),其它语音特征与同时期明代官话韵书基本一致(李军2011b)。

“韵图与韵书相配合是明清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编撰方式”(耿振生 1998:14),那么,《经纬图》的编撰是否参照了某部韵书?《切字捷要》共分上下两卷,但上卷只是对下卷韵图编撰体例、语音特征的说明,相当于传统韵图的“检例”部分。书中也没有透露孙贞曾编撰过与《经纬图》相辅而行的韵书。

不过,《切字捷要》上卷以及《经纬图》部分韵图附注,孙贞多次提到了明代权威韵书《洪武正韵》①根据《切字捷要》相关说明,《洪武正韵》指的是常见的七十六卷本,我们以杨时伟《洪武正韵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07册,齐鲁书社,1997年),以及申叔舟等《洪武正韵译训》(高丽大学校,影印丛书第二辑,高丽大学校出版部,1973年)为主要研究资料。,包括:(1)对《洪武正韵》语音特征的不认同。如上卷“辨讹”第三条指出:“赀韵图乃咬齿之韵,故前十二位无声无字。而《洪武广韵》将鸡韵内悲、纰、皮、麋等字为本韵字,平上去入皆同。然诵之前后,自然不合,不当混入,惟中州音韵不混。”(2)对《经纬图》韵图部分切字读音与“汉音”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洪武正韵》的关系的说明。如“辨讹”第五条对“弓、艰、交、监”四韵图读音的说明:“按弓、艰、交、监四图内,平上去入四声俱有与汉音不合者。如弓音似扃,艰音似干,交音似高,监音似甘,教音似告之类。今仍依《洪武广韵》,若依汉音,则不似本韵之字,时或修韵者泥于乡音失校正耳。且多为切脚,不敢轻改,聊表于此,以俟高明。”这四韵图附注也分别对本图列字与“汉音”的差异及与《洪武正韵》的关系进行了说明,如“艰”韵图附注说:“本图首句四声及闲限苋瞎等字,若照汉音当属坚韵。今《洪武等韵》收在本韵,则读艰字似干字之类方合。注见辨讹。”(《直图》除保留“弓”韵图附注外,其他三韵图附注都没有保留)(3)上卷“切字韵图调平仄小叙”中,孙贞还进一步明确指出:“於稽《总龟对类》中沈约及唐人所撰平上去入《四声字谱》,虽有‘天子圣哲阳先脂元’八图,然未能遍及诸字,调未精熟,难免差讹。今以汉音稽考《洪武等韵》,一切编入反切韵图。”

此外,《切字捷要》语音特征虽然与同时期明代官话韵书基本一致,但在“保留古m尾韵,古p、t、k尾入声韵对立,浊上不归去”等三方面显得尤为保守(见李军 2011b)。而这三方面的语音特征与《洪武正韵》完全一致。

以上线索表明,《经纬图》的编撰过程中,孙贞很可能参照的是《洪武正韵》,并在很大程度上将“汉音”与《洪武正韵》进行了一番比较工作。那么《经纬图》是否乃孙贞用“汉音”校正《洪武正韵》的结果?或者说,《经纬图》是否就是一部以“汉音”拼切《洪武正韵》音系的韵图?这一问题的解答,对我们判断《切字捷要》与《经纬图》的性质,判断《经纬图》所反映的“汉音”音系性质,分析其音系中的复合成分,从而准确了解韵图所反映的实际语音及其在明代语音史上的研究价值,并以此探讨《洪武正韵》所反映的明代中原雅音成份,以及《洪武正韵》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原雅音,无疑将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做为一部国家韵书,《洪武正韵》曾多次刊刻,流布广泛,在韵书、韵图编撰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出现了一系列在《洪武正韵》基础上、或受其影响而编撰的韵书、韵图,如《韵学集成》、《字学集要》、《字学元元》、《韵表》、《交泰韵》、《音韵日月灯》、《西儒耳目资》等。《切字捷要》上卷末“切字韵图调平仄小序”明确指出“以汉音稽考《洪武等韵》,一切编入反切韵图”,则《经纬图》很可能是孙贞以“汉音”为标准,用来拼切《洪武正韵》的韵图。我们对《经纬图》四十四韵图与《洪武正韵》韵类的对应关系,《经纬图》编撰体例、切字选用与《洪武正韵》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发现《直图》蓝本《经纬图》实质上就是一部以“汉音”来展现《洪武正韵》音系结构的韵图。因为《经纬图》是立足于现实语音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洪武正韵》的语音特征;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完整展现《洪武正韵》的音系结构,《经纬图》又保留了《洪武正韵》某些保守的语音特征。《经纬图》与《洪武正韵》的关系论述如下。

二 《经纬图》四十四韵图与《洪武正韵》韵类的对应关系

《经纬图》以韵母为单位编制韵图,入声韵多与阳声韵相承,韵图共列四十四舒声韵母,二十四入声韵母。《洪武正韵》以韵为单位,平、上、去声各二十二韵,即二十二韵系(我们将具有相承关系的平、上、去声韵称之为一个韵系),入声十韵。根据每一韵内部小韵的对立关系,《洪武正韵》二十二韵系共分四十四组韵类,即四十四舒声韵母;十入声韵分二十四韵类,即二十四入声韵母。无论舒声韵还是入声韵,均与《经纬图》具有非常一致的对应关系。我们将《经纬图》四十四韵图与《洪武正韵》二十二韵系(十入声韵)四十四舒声韵类(二十四入声韵类)的对应关系比较如下。为便于比较,《洪武正韵》各韵系所含韵类同样以见母小韵首字为代表列在下表中(没有见母小韵的,则选用其它见系或其它声母小韵首字,这些小韵如存在重出现象,只取其一)。如“东”韵系(平声“东”韵、上声“董”韵、去声“送”韵)共含洪细两组韵类,我们分别用见母字“公、孔、贡”与“弓、拱、供”表示。《洪武正韵》“东”韵系与《经纬图》“公”、“弓”两韵图所列字中古来源相同,因此,我们将《洪武正韵》“东”韵系“公、孔、贡”与“弓、拱、供”两组韵类分别与《经纬图》“公”韵图与“弓”韵图对应。《经纬图》“公”、“弓”韵图有古通摄入声韵相承,与《洪武正韵》入声“屋”韵来源相同。《洪武正韵》“屋”韵也包含两个韵类,我们分别用“穀”与“匊”表示,分别与《经纬图》“公”韵图入声“穀”韵,“弓”韵图入声“匊”韵对应。《经纬图》四十四韵图与《洪武正韵》四十四韵类(含入声二十四韵类,下同)对应关系如下:

《经纬图》四十四韵图与《洪武正韵》四十四韵类对应关系表① 说明:根据中古来源,《洪武正韵》入声韵母“吉”与“栉”本应该分别与“巾”韵母与“根”韵母相配,这里为便于比较,参照《经纬图》,将他们与“鸡”、“赀”韵母相配。 表1

《经纬图》四十四韵图与《洪武正韵》四十四韵类的对应关系反映:

1 从中古韵的来源看,《经纬图》四十四韵图的排列顺序与《洪武正韵》二十二韵系基本上一致(只有“鸡”韵图与“赀”韵图的顺序与《洪武正韵》不同)。《洪武正韵》是对《增韵》的校正(参见宁忌浮2009:20),因此各韵系的顺序与传统韵书基本一致。《经纬图》四十四韵图的排列顺序与《洪武正韵》一致,显然是受其影响。《直图》四十四韵图的排列顺序根据《横图》进行了改动(见李军2009:65),因此与《洪武正韵》差别较大。

2 《经纬图》各韵图韵目与《洪武正韵》见母小韵首字基本一致。

3 《经纬图》四十四韵图与《洪武正韵》二十二韵系(四十四韵类)之间对应关系非常严整,主要差异表现在两方面:(1)《经纬图》“赀”、“鸡”韵图与《洪武正韵》“支”、“齐”韵系不完全对应。孙贞在《切字捷要》上卷“辨讹”第三条,指出了《洪武正韵》“支”韵系分韵的不合理(见上文)。《洪武正韵》“支”韵系除列了古止摄开口三等精庄章组日母小韵,还列了唇牙喉音、来母小韵以及蟹摄开口三等小韵。这些小韵与止摄开口三等精庄章组日母小韵韵母主元音差别很大,不应当列在同一韵中,孙贞认为这些小韵当属“鸡”韵。因此《经纬图》“赀”韵图只对应于《洪武正韵》“支”韵系所列止摄开口三等精庄章组日母小韵;“鸡”韵图对应于《洪武正韵》“齐”韵系,以及除止摄开口三等精庄章组日母小韵以外的“支”韵系。我们将《经纬图》“鸡”韵图切字与《洪武正韵》“支”韵系(不包括古止摄开口三等精庄章组日母小韵)、“齐”韵系小韵(以小韵首字代表,下同)比较如下(《洪武正韵》上一栏为“支”韵系小韵,下一栏为“齐”韵系小韵):

(2)《洪武正韵》“麻”韵系只包括两组韵类,即开口“嘉”韵类与合口“瓜”韵类,分别来自古麻韵(举平以赅上去,下同)开、合口二等。《洪武正韵》“麻”韵系见系声母小韵与其它声母小韵反切下字相同,没有分化的趋势,说明古麻韵开口二等见系字并没有颚化。事实上,《洪武正韵》除江摄外,其它韵摄开口二等见系字都没有颚化的表现。“汉音”中,古开口二等见系字多已颚化(除蟹摄与梗摄开口二等外)。《切字捷要》上卷“辨讹”以及“艰”、“兼”、“交”韵图附注,都对古开口二等见系字已经颚化,并与同摄开口三四等见系字同音的特征进行了说明。孙贞认为,《洪武正韵》之所以将古开口二等见系小韵与其它开口一、二等小韵同列一韵,是“修韵者泥于乡音失校正耳”。

与其它开口二等见系字不同,“汉音”古麻韵开口二等见系字虽然已经颚化,但并没有与同摄开口三等见系字读音相同,孙贞将这些字单列开口细音“嘉”韵图,与开口洪音“拏”韵图对立。因此《经纬图》“嘉”“拏”两韵图对应于《洪武正韵》“麻”韵系开口韵“嘉”韵类。《洪武正韵》“麻”韵系开口“嘉”韵类小韵与《经纬图》开口细音“嘉”韵图、开口洪音“拏”韵图切字比较如下(《经纬图》上为“嘉”韵图切字,下为“拏”韵图切字):

《经纬图》四十四韵图与《洪武正韵》四十四韵类严整的对应关系表明,《经纬图》的编撰与《洪武正韵》关系非常密切。

三 《经纬图》纵列三十二声母位的编撰方式与《洪武正韵》三十一声母的内在联系

《洪武正韵》共有三十一声母,最大的特点是保留全浊声母,古知、照组声母合流。《经纬图》同样反映了知、照组声母合流的特点,但全浊声母已经清化;韵图虽然保留疑母位,“汉音”中已经与影喻母合流,《经纬图》实际语音中只有二十声母。《经纬图》韵图三十二声母位与实际语音二十声母差别较大。《经纬图》之所以采取纵列三十二声母的列图方式,正是受《洪武正韵》声母系统的影响。

《经纬图》纵列三十二声母位,平声三十二音俱全,仄声浊声母位与上位清声母位同音,多列同音符号“匕”。《经纬图》之所以列三十二声母位,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现平声阴阳分调的特点。孙贞之所以将传统三十六字母并为三十二声母位,是因为他“考其知字与照字同位,徹字与穿同位,澄与床同位,娘与泥同位”(上卷“辨讹”第七条)。孙贞依据什么来判断古知组声母与照组声母合流?很可能就是《洪武正韵》以及实际语音。

不过,《经纬图》除将古知组声母分别与照、穿、床母以及泥母合并之外,还有一些调整。即将古非、敷母合并,同列第27位,将古微母列29、30位(其中第29位为虚列的微母位,我们以□微表示,平声均未列字,仄声列与30位相同的微母字)。因此,《经纬图》事实上只有31声母位,《经纬图》三十一声母位与《洪武正韵》三十一声母如出一辙。这当然不是偶合,而是《经纬图》在编撰过程中参照《洪武正韵》的结果。换句话说,早在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孙贞就考察出了《洪武正韵》三十一声母的特点。

那么《经纬图》为什么不直接列三十一声母位呢?这可能是因为《洪武正韵》古知组声母是整体与其它声母合流,而非组声母是内部合流。《经纬图》一方面受传统韵图三十六字母的影响,一方面要根据《洪武正韵》声母系统编制韵图。因此,《经纬图》据《洪武正韵》声母特点,将知组声母整体略去,而在形式上将非组声母完整保留。但无论现实语音还是《洪武正韵》,古非、敷母已经不分,现实语音中,古非、敷母与奉母也只是平声有阴阳的区分。再将古非组声母字分列非、敷、奉、微母位就不符合《洪武正韵》的特点,也不符合“汉音”的特点,因此孙贞虚立了第29位阴声□微母位。这样处理的原因,是因为非敷合流以后,平声非组四个声母位留下了一个空位。孙贞把非组声母位与平声阴阳分调的特点结合起来,平声非(敷)母为阴,奉母为阳,分列第27、28位。平声微母有阳无阴,孙贞将29位处理为虚构的□微母阴声位,与30位阳声微母对立,故平声29位有音无字,古微母字列第30位;仄声微母无阴阳之别,故29、30位列相同的微母字。其实平声有阳无阴的并不止古微母,泥、来、日母平声均有阳无阴。孙贞唯独为微母虚立阴声位,正是受《洪武正韵》非、敷母合流的影响而采取的变通方式。

我们试将《洪武正韵》五“模”韵系各小韵,按《经纬图》三十二声母位的顺序排列如下图,可以发现,《经纬图》的编撰方式可以将《洪武正韵》各小韵完整地展现出来:

《洪武正韵》五“模”韵系除上声重出小韵“数”(音“所五切”,与“所,疏五切”重出)外,其它小韵都完整地列在《经纬图》韵图中。也就是说《经纬图》三十二声母位可以完整地展现出《洪武正韵》的音系结构。因此,我们认为,《经纬图》纵列三十二声母位就是根据《洪武正韵》三十一声母的特征制定的。只有这样,《经纬图》才能够既最大程度地将《洪武正韵》各声母小韵展现在韵图中,又能够在此基础上,更真实地反映“汉音”声母系统特点。

四 《经纬图》韵图切字与《洪武正韵》小韵代表字的关系

根据《经纬图》四十四韵图与《洪武正韵》四十四韵类严整的对应关系、《经纬图》纵列三十二声母的编撰方式与《洪武正韵》三十一声母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对《经纬图》的性质进行推论:《经纬图》就是一部根据实际语音来拼切《洪武正韵》的韵图。这一推论是否正确?我们还必须从《经纬图》切字与《洪武正韵》小韵代表字的关系来印证。《经纬图》列字与《洪武正韵》小韵代表字有无联系,是我们判断《经纬图》与《洪武正韵》关系的有力依据。

根据《经纬图》四十四韵图与《洪武正韵》四十四韵类的对应关系,我们将《经纬图》切字与《洪武正韵》小韵进行了全面比较。《洪武正韵》重出小韵较多,我们尽可能取与《经纬图》切字一致的小韵。《经纬图》仄声全浊声母位一般列同音符号“匕”,故不与《洪武正韵》全浊声母小韵比较。《经纬图》仄声二十九位所列微母字不纳入比较范围。比较结果分四种:同(表示《洪武正韵》小韵代表字与《经纬图》切字一致,异体字不加区别)、异(表示《洪武正韵》小韵代表字与《经纬图》切字不同)、增(表示某声母位,《经纬图》列了切字,《洪武正韵》没有相应声母小韵)、减(表示《洪武正韵》有某声母小韵,《经纬图》相应声母位没有列切字)。比较结果如下:

《经纬图》切字与《洪武正韵》小韵代表字比较结果① 比较说明:(1)《洪武正韵》古通摄知照组声母小韵,据反切下字当属“弓”韵类,《经纬图》大部分列“公”韵图,我们将这些小韵与“公”韵图照组位列字比较。(2)《经纬图》“鸡”韵图对应《洪武正韵》“支”韵系部分字及“齐”韵系,我们把这两个韵系相关小韵一起与《经纬图》“鸡”韵图列字比较。(3)古臻摄、流摄庄组小韵,《洪武正韵》虽然都与同韵的知三章组小韵对立,但从反切下字来看,与知三章组小韵均可系联。这是《洪武正韵》非常普遍的做法,即根据实际语音分立小韵,又承袭《增韵》反切。宁忌浮先生将这些庄组小韵均列同韵的洪音韵类(参见宁忌浮“《洪武正韵》七十六韵小韵表”,2009:27-42,下同),我们同意这种看法。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将古臻、流摄庄组三等小韵分别与《经纬图》“根”、“钩”韵图照组声母位列字进行比较。(4)同来源的古非组声母小韵,《洪武正韵》反切下字所反映的韵类与《经纬图》所列韵图不对应的,以《经纬图》为准。如古山摄合口三等元韵非组小韵,根据反切下字,当属“删”韵系“艰”韵类,《经纬图》列“关”韵图。因此,我们将《洪武正韵》“删”韵系非组小韵分别与《经纬图》“关”韵图非组声母位字比较。(5)《经纬图》古效、咸摄二等知庄字分别排列在“高”韵图与“甘”韵图。因此我们将《洪武正韵》“爻”韵系与“甘”韵系古效、咸摄二等知庄小韵分别与《经纬图》“高”韵图与“甘”韵图照组声母位列字进行比较。(6)宁忌浮先生根据小韵对立的原则将《洪武正韵》十七“阳”韵系古阳、江韵知庄组小韵(其中去声江韵知庄组小韵、阳韵庄组小韵、阳韵章组小韵均对立,宁先生处理为重出小韵)列开口洪音韵类,即我们所归纳的“冈”韵类。我们认为,古阳、江韵知庄组小韵当属合口洪音“光”韵类。故我们将这些小韵代表字(古江韵知庄组去声小韵据宁忌浮先生处理为重出小韵)与《经纬图》“光”韵图照组声母位切字进行比较。 表2

(1)《洪武正韵》平声韵共有651个小韵(不含重出小韵),《经纬图》平声有541个切字与《洪武正韵》小韵代表字相同,占83%;有102个切字与《洪武正韵》小韵代表字不同,但这102个切字属于《洪武正韵》同一小韵字,也就是说,《经纬图》这102处切字属于改用《洪武正韵》小韵代表字的现象。

《洪武正韵》上、去、入声分别列有484、533、314个小韵(不含全浊声母小韵及重出小韵),《经纬图》上、去、入声各有 384、406、254个切字与《洪武正韵》小韵代表字相同,另各有 89、111、55个切字与《洪武正韵》小韵代表字不同。与平声一样,绝大部分属于《经纬图》改用《洪武正韵》小韵代表字的现象;少部分属于《经纬图》编撰体例、实际语音差异等原因,而与《洪武正韵》小韵代表字不同的现象。如《洪武正韵》保留全浊声母,《经纬图》全浊声母清化。少数情况下《经纬图》根据实际语音,将《洪武正韵》仄声清声母小韵列浊声母位,或将全浊声母小韵列清声母位,因此出现了《经纬图》切字与《洪武正韵》小韵代表字不同的情况。其中《经纬图》将《洪武正韵》清声母小韵列全浊声母位3处;将全浊声母小韵列不送气全清声母位18处,列送气全清声母位1处。

(2)《洪武正韵》小韵没有在《经纬图》中列出的,平、上、去、入声分别有8处、11处、16处、5处。主要原因是,部分中古韵在《洪武正韵》与《经纬图》中的分化合流特征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古果摄一等歌、戈韵的开合对立与咸摄一等重韵的对立,二者存在差异。

古果摄一等韵字《洪武正韵》列“歌”韵系,分为两个韵类:“歌”韵类与“戈”韵类;《经纬图》分别列“歌”韵图与“戈”韵图。《洪武正韵》平声“歌”韵,古歌、戈韵舌齿音合流,归“歌”韵类;上、去声韵,古歌、戈韵舌齿音对立。《经纬图》古歌、戈韵只有唇牙喉音保留开合对立,舌齿音均已合流,列开口洪音“歌”韵图。因此《洪武正韵》“戈”韵类上、去声舌齿音小韵都没有出现在《经纬图》“戈”韵图中。见以下所引《经纬图》“戈”韵图与《洪武正韵》“戈”韵类小韵比较:

古咸摄一、二等韵《洪武正韵》列二十一“覃”韵系,其中一等重韵牙喉音与舌齿均保留对立,古覃韵为“甘”韵类,谈韵与二等韵为“监”韵类。这种对立关系,宁忌浮先生认为是吴音的影响(宁忌浮 2009:53)。不过《洪武正韵》部分“甘”韵类小韵列了古谈韵字;古覃韵小韵也有部分用“监”韵类字做反切下字的现象,如“三,苏滥切”。崔玲爱将这一现象看作是“旧韵系统的保留”( 崔玲爱1975:149)。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既有吴方言的影响,也有旧韵的影响。

《经纬图》实际语音中,古咸摄开口一等与二等非见系合流;二等见系与三四等韵合流。为保留与《洪武正韵》韵类的对应关系,《经纬图》单立了“监”韵图,但只有见系声母位、泥母位以及平声並母位有字,故《洪武正韵》古咸摄一等舌齿音小韵没有出现在《经纬图》“监”韵图中。见《经纬图》“监”韵图切字与《洪武正韵》“监”韵类小韵的比较(其中《洪武正韵》照组与非组小韵不在比较范围之内,见上页脚注“比较说明(5)”):

《洪武正韵》其它小韵没有出现在《经纬图》的,多属于个别读音与《经纬图》“汉音”存在差异的现象。以平声韵为例,除以上情况外,《洪武正韵》有 4个小韵没有出现在《经纬图》中,分别为(1)“东”韵“虫,持中切”;(2)“麻”韵“伽,具牙切”;(3)“庚”韵“觪,思营切”;(4)“盐”韵“噞,牛廉切”。

其中,(1)“东”韵“虫”小韵,“汉音”与“崇”小韵同音,《经纬图》“公”韵图床母位所列“崇”字右上角就列了小号的“虫”字。(2)“麻”韵“伽”小韵,本果摄开口三等字,《广韵》求迦切,当与“茄”同音。“具牙切”可能是受吴音的影响,不是雅音的读音,故《经纬图》不列。(3)“庚”韵“觪”小韵,本合口三等字,“汉音”中可能已经读齐齿呼,故《经纬图》不列。(4)“盐”韵“噞”小韵声母为疑母,《经纬图》“兼”韵图平声疑母位有音无字,当属漏列。

除全浊声母小韵以及极少数与《经纬图》“汉音”读音有差别的小韵外,《洪武正韵》绝大多数小韵都列在了《经纬图》中。以平声为例,《洪武正韵》83%的小韵代表字出现在《经纬图》中,另有16%的小韵以改用代表字的形式出现在《经纬图》中。也就是说,《洪武正韵》99%的平声小韵都展现在《经纬图》韵图中。

(3)不过,《经纬图》不仅仅只列了《洪武正韵》小韵,还在《洪武正韵》的基础上增列了切字。其中平声92处,上声132处,去声96处,入声58处。以《经纬图》“艰”韵图与《洪武正韵》“删”韵系“姦”韵类(入声“戛”韵类)为例,比较如下(其中非组声母小韵不在比较范围之内,见上页脚注“比较说明(4)”):

《经纬图》之所以增加切字,当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洪武正韵》音系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韵书没有反映完整的音系,如《洪武正韵》“删”韵系平声“姦”韵类没有列古山摄开口二等知(庄)徹(初)母与晓母小韵,《经纬图》增列了切字;(2)《经纬图》仄声全浊声母位与上位清声母位读音相同,仄声晓、匣母位常列相同的切字,并将“其上字略小以别之”(上卷“切字韵例”第二条),共计16处。因此,少数情况下,《洪武正韵》没有晓母小韵,《经纬图》晓母位重列了《洪武正韵》匣母小韵代表字。如《经纬图》“艰”韵图上、去声晓、匣母位切字均为《洪武正韵》匣母小韵代表字“限”、“苋”。

与此类似,《洪武正韵》没有仄声不送气的全清声母小韵,《经纬图》受实际语音影响,在相应声母位增列了全浊声母字,或将《洪武正韵》全浊声母小韵列在全清声母位。如《经纬图》“艰”韵图去声帮母位“瓣”与知母位“栈”,分别为《洪武正韵》去声“谏”韵並母与床母小韵代表字。

此外,《洪武正韵》在编撰过程中,无形中受实际语音影响,没有贯彻一致的标准。如《洪武正韵》保留了疑母,但常据实际语音将疑母字归喻母小韵,或将喻母字列疑母小韵。以《洪武正韵》平声“真”韵为例,疑母“银”小韵,就列了喻母字“寅”(注曰“同上切”),《经纬图》在“巾”韵图平声喻母位增列了“寅”字。

《洪武正韵》小韵代表字与《经纬图》切字高度一致的关系说明,《经纬图》就是一部全面展现《洪武正韵》小韵的韵图,或者说是一部以“汉音”来拼切权威韵书《洪武正韵》的韵图。至于《经纬图》在《洪武正韵》基础上增列的切字,据我们初步比对,大部分依据的是传统韵图,如《四声等子》、《切韵指南》等。

五 《经纬图》以“汉音”展现《洪武正韵》音系结构的方式

《洪武正韵》最初目的是以“中原雅音”正旧韵,但实际过程中,并没有贯彻彻底。韵书虽然部分反映了实际语音,但最终成为了“《增韵》的改并重编”(宁忌浮 2009:20),雅音与旧韵书音并存,并且雅音成份多被承袭的旧韵书反切所掩盖。《经纬图》既要“以汉音稽考《洪武等韵》”,又要全面展现《洪武正韵》的音系结构,就不能不采取一系列的方式,处理二者在语音特征方面的差异。通过对《洪武正韵》与《切字捷要》“汉音”音系特征的比较,我们把《经纬图》以“汉音”展现《洪武正韵》音系结构的方式,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韵图说明与编撰体例处理“汉音”与《洪武正韵》声母系统的差异。《洪武正韵》在《增韵》的基础上合并了大量小韵,但在反切用字方面多遵循《增韵》。因此,尽管出现了部分仄声全浊声母字与清声母字列同一小韵,反映了明代雅音全浊声母清化的特点,但整体上看,全浊声母小韵与清声母小韵不混。尤其平声韵中,全浊声母小韵在声调层面保留与清声母小韵的对立,《洪武正韵》基本上沿袭了旧韵的反切系统,没有反映出全浊声母清化平声送气的特点(但部分以改用《增韵》反切上字的方式,间接反映了平声送气的规律,见宁忌浮 2003:50-51)。《洪武正韵》保留全浊声母的特点与明代雅音的实际语音是不相符合的。

《经纬图》要以实际“汉音”来表现《洪武正韵》的语音结构系统,首先要处理的就是“汉音”全浊声母清化与《洪武正韵》保留全浊声母的矛盾。因此《经纬图》依据《洪武正韵》声母系统,采取了纵列三十二声母(实际上为三十一声母)的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清浊对立的方式反映平声阴、阳分调的特征;另一方面可以比较完整地展现《洪武正韵》小韵(或音节)。“汉音”平声阴、阳对立,与《洪武正韵》平声清、浊音声母小韵对立吻合,因此,《经纬图》平声全浊声母位据《洪武正韵》列了全浊声母字。《洪武正韵》仄声全浊声母小韵与清声母小韵“汉音”中已经没有对立,为了调和《洪武正韵》与“汉音”实际语音的差异,《切字捷要》上卷以“仄声同音图”的方式,说明了全浊声母清化与上位清声母合流的特点,并在韵图中以仄声全浊声母位列同音符号“匕”的方式,表现全浊声母清化与上位清声母合流的特点。

古影母与喻母《洪武正韵》中保留对立;但“汉音”中已合流为零声母,只在平声保留阴阳对立特征。《切字捷要》同样通过“仄声同音图”,以及在韵图仄声喻母位列同音符号“匕”的方式表现了这一特征。

疑母在“汉音”中已经演变为零声母,《经纬图》为了兼顾古经籍中的反切,既保留了疑母位,又据《洪武正韵》列了疑母字。不过“汉音”疑母与影、喻母合流的特征,《切字捷要》上卷已明确说明。“辨讹”第四条说:“居、姑、皆、规、巾、干、涓、高、歌、戈十图之第四声鱼、吾等字,并上去声语、御、五、误等字,今依《洪武广韵》,若依汉音当在第二十六声。”

这样,《经纬图》通过上卷说明与韵图编撰体例,既尽可能完整地展现了《洪武正韵》各声母小韵,又充分反映了“汉音”声母系统特点。

(二)以附注说明处理韵类对应性与实际语音差异性的矛盾。《洪武正韵》共有四十四组韵类,为了完整表现《洪武正韵》的音系结构,《经纬图》也列了四十四韵图。但“汉音”韵母系统以及韵母特征与《洪武正韵》并不一致。为解决这一矛盾,《经纬图》采取了以韵图附注对二者语音差异进行说明的方式。

(1)《洪武正韵》反切下字反映,古通摄三等小韵仍归细音“弓”韵类。“汉音”中,这些小韵大部分读洪音。《经纬图》一方面将大部分古通摄三等小韵直接列入了洪音“公”韵图,少部分仍列在细音“弓”韵图;另一方面,在“弓”韵图附注指出:“本图首句四声,惟“穷”字合韵,余及“纵、从”等字,若照汉音,当属“公”韵。今《洪武等韵》收在本韵,则读“弓”字似“扃”字之类方合,注见辨讹。”即“弓”韵图所列古通摄三等字只有少部分合韵,读合口细音,大部分当列“公”韵图,读合口洪音。

(2)《洪武正韵》古开口二等见系声母小韵与同韵的其他开口二等小韵反切下字可以系联,部分甚至可以与开口一等小韵系联,说明古开口二等见系声母没有颚化。“汉音”除古蟹摄与梗摄开口二等之外,其他古韵摄开口二等见系声母均已经颚化,且读音与同摄三、四等见系相同。《经纬图》虽然据《洪武正韵》将开口二等见系小韵与其他一、二等小韵同列一图,但在“交”、“艰”、“监”韵图附注,均指出这些小韵“汉音”当分别读“骄”、“坚”、“兼”韵。举“交”、“监”韵图附注为例(“艰”韵图附注见上文):

“交”韵图:本图首句四声及“孝效”等字,若照汉音当属“骄”韵,今《洪武等韵》收在本韵,则读“交”字似“高”字之类方合。注见辨讹。

“监”韵图:本图字照依汉音多属“兼”韵,今《洪武等韵》收入“覃”韵,则读“监”字似“甘”字之类方合。注见辨讹。

(3)《洪武正韵》将入声韵单列一卷,保留古韵尾的对立,与阳声韵的相承关系也与中古基本一致,这是《洪武正韵》对《增韵》入声韵的传承。《经纬图》要以“汉音”拼读《洪武正韵》,也必须完整保留这些入声韵的特点以及与阳声韵的相承关系(《经纬图》保留古m尾韵也是同样的原因)。

“汉音”中,入声韵尾的对立已经消失,合流为喉塞尾,或者已经丢失韵尾,仅保留入声调。《经纬图》一方面根据《洪武正韵》将入声韵与阳声韵相承;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汉音”特点,将部分入声韵直接与阴声韵相承,更多的则在阴声韵图,以附注的形式指出相承的入声韵。因此,《经纬图》入声韵与阳声韵相承,韵尾不混,并不是“汉音”的语音特征,而是对《洪武正韵》入声韵特征的保留。“汉音”入声韵的特点,我们还要依据与阴声韵的相承关系来归纳。

(三)根据“汉音”特点重新归纳韵母,处理《洪武正韵》与“汉音”语音特征不一致性的矛盾。部分情况下,《经纬图》根据实际语音,直接将《洪武正韵》部分韵类中的小韵列在对应关系并不一致的韵图,或根据实际语音,对《洪武正韵》部分韵类重新分化合流。

(1)根据“汉音”特点,《经纬图》将《洪武正韵》“支”韵系古止摄开口三等精庄章组日母小韵单列“赀”韵图,将“支”韵系其它声母小韵与“齐”韵系小韵同列“鸡”韵图。

(2)将《洪武正韵》“麻”韵系所列古麻韵开口二等小韵,即“嘉”韵类小韵,根据实际语音分列两图:开口见系小韵单列“嘉”韵图,韵母为细音;其它声母小韵列“拏”韵图,韵母为洪音。

(3)据反切下字,古效摄、咸摄二等知庄组小韵,分别属于《洪武正韵》“爻”韵系“交”韵类与“甘”韵系“监”韵类,按对应关系,当列《经纬图》“交”韵图与“监”韵图(这两图韵母在《经纬图》实际语音中是虚列的)。《经纬图》根据“汉音”,将以上古效、咸摄二等知庄组声母小韵分别列在“高”韵图与“甘”韵图。

(4)《洪武正韵》十七“阳”韵系,平声古阳韵庄组字与江韵知庄组字列同一小韵,与阳韵章组小韵对立;去声古阳韵庄组小韵、江韵知庄组小韵与阳韵章组小韵均对立。《经纬图》将古阳、江韵庄组声母小韵以及江韵知组小韵列合口洪音“光”韵图,将阳韵章组声母小韵列开口细音“江”韵图。这与《中原音韵》以及明代官话韵书所反映的语音特征是一致的,是《经纬图》以“汉音”为基础对《洪武正韵》小韵的合理安排。

(5)《洪武正韵》中,只有古遇摄三等庄组声母小韵读洪音,列五“模”韵系。其它古庄组三等小韵,如古臻摄、流摄庄组小韵,虽然都与同韵的知三章组小韵对立,但反切下字均可系联,属细音韵类。《经纬图》将古臻摄、流摄庄组声母小韵,分别列洪音“根”、“钩”韵图,说明“汉音”中,庄组声母字读洪音是普遍规律,没有例外。

因此,尽管《切字捷要》兼顾了《洪武正韵》的音系特征,在韵图编撰方式、韵图数量的安排,甚至切字的安排方面尽量与《洪武正韵》一致,但因为采取了对韵图实际语音特征说明(如“辨讹”、“读韵诀法”等)、特殊的编撰体例、韵图附注、根据实际语音将《洪武正韵》部分小韵列入相应的韵图,以及根据汉音重新归并或分立韵图的方式,使《经纬图》既尽可能完整地展现了《洪武正韵》小韵,又真实反映了“汉音”,从而使《经纬图》真正达到了“以汉音稽考《洪武等韵》”的目的。

揭示《韵法直图》蓝本《切字捷要》(《经纬图》)与《洪武正韵》的关系,对我们研究明代官话、明代等韵学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切字捷要》“汉音”音系与《洪武正韵》语音特征的比较,我们能更深入地挖掘《洪武正韵》所反映的“中原雅音”成分,也能更准确地分析《切字捷要》音系所反映的实际语音成分以及承袭的保守性语音成分,从而达到更准确地研究明代实际语音的目的。了解《洪武正韵》与《经纬图》以及《直图》之间的关系,也对我们了解明代韵图编撰史,尤其是《直图》系韵图的传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离析《直图》系韵图陈陈相因的杂糅性语音成分极具参考价值。根据上文《洪武正韵》与《切字捷要》韵图《经纬图》关系的论述,我们将《直图》系韵图的传承关系列表如下:

崔玲爱 1975 《〈洪武正韵〉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

耿振生 1998 《明清等韵学通论》,语文出版社。

李军 2009 论《韵法直图》的语音性质,《中国语文》第1期。

李军 2010 《切字捷要》的编撰及其与《韵法直图》的关系,《古汉语研究》第2期。

李军 2011a 从音系杂糅性的表现论《韵法直图》并非原本,《南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李军 2011b 《切字捷要》所反映的明代“汉音”,《古汉语研究》第2期。

李新魁 2004/1983 《汉语等韵学》,中华书局。

宁忌浮 2003 《〈洪武正韵〉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

宁忌浮 2009 《汉语韵书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平声洪武经纬
经纬股份
书法
书法作品
工会经纬
书法作品
春满人间
市场经纬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市场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