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艺术

2014-07-10 09:11徐乃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6期
关键词:司马迁叶子语言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是诗,那么教学语言无疑是流动着的韵律。美,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充满情趣的课堂让人如沐春风。因此,我们语文教师用真情激起心灵的震颤,用启迪拨开重重的迷雾,用诱导引发深远的思考,用智慧靓起课堂教学语言来!

一.亲和温馨的语言——未成曲调先有情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语言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几乎成为所有学生的通爱。好的教学情境,亲和的教学语言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同样必须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韵致。

请看孙双金老师的独家创意——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生:喜欢!师:那好,现在我想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画一片美的叶子!可以上黑板来画,也可以在下面画。师:(极富诗意地为学生作画配上独白)一只只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自由“舞蹈”,一个个“舞蹈造型”——一片片叶子布满黑板,这仅仅是一片片叶子在展现?不,这是一扇扇心门在打开,这是一颗颗心灵在舒展,这是一朵朵心花在怒放!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课前导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总原则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情感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课堂学习。

二.幽默风趣的语言——忽如一夜春风来

充满幽默感的老师永远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幽默感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就是语言,老师应当是语言大师,寓知识于快乐,让人一笑之余,继以深长思索。

特级教师于永正常常以恰到好处的教学幽默润色课堂,为教学增添亮色。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了硕果累累的果园。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都会心地笑起来。

在这节课中,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教给了学生,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着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

三.激疑促思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导向性话语来衔接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

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位老师是这样过渡的:“面临绝境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颓废,从此消沉下去;要么发愤,努力振作起来!而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从起初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下定决心发愤写《史记》,司马迁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同学们,让我们联系上文设身处地想一想,除此之外,司马迁还会想些什么?”孩子们带着疑问,积极投入到课文的研习中,想到《史记》还没写完,想到父亲的嘱托、想到自己出生在黄河边听英雄们的故事,想到自己努力读书积累的资料等。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加深了对司马迁这个人物的了解。

恰当的衔接过渡将教学内容步步引向深入,触动了学生心弦,激发了学习欲望,沟通了师生间的信息,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产生“跃而获之” 的念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画龙点睛的语言——繁华落尽见真淳

结束语作为一堂完整的语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所用的时间不长,却对这堂课的成功和完美与否至关重要。如果结束语设计得好,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正如袁微子先生所说:“成功的结尾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技巧,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意味犹存,情趣还生。”

如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的结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敬爱的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光辉形象也永远不可磨灭。邓小平,一个铭刻在亿万人民心中的名字,他,在大海中永生!”

好的结束语,用点睛式的语言收场,如深山古刹的钟声,余音绕梁,留给学生悠悠的情思。这个结束语,不仅概括了全文的中心,赞美了小平伟大的一生,而且激起了学生对小平的无限思念和爱戴。

课堂教学语言没有固定的形式,笔者在此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和完善。总的来说,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力求把最美的语言带入课堂,让它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里,让学生徜徉在诗意的语文中!

徐乃华,教师,现居江苏扬州。

猜你喜欢
司马迁叶子语言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节选)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一见倾心的优雅——叶子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