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中的证明题

2014-07-09 19:05王澜涛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4年3期
关键词:证明题论据论点

王澜涛

在古诗词鉴赏中,有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围绕着某一观点、结论,通过分析诗句来证明。仿佛一则简短的议论文,有观点,有材料,又有论证的过程;又像几何学上的一道证明题,有求证结论,亦有已知的条件和求证的过程。我们姑且把这一类题目叫做“古诗词鉴赏中的证明题”。

一、题干既提供观点,又提供论据的证明题

此类题,命题者往往在题目中,既亮出自己的观点,又提供相应的诗句,然后让考生结合诗句分析阐述这一观点,如2013年湖北卷中的古诗词鉴赏题的第(2)小题:

【原题回放】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该题题干既标明要论证的观点即“飘逸”的词风,又列出了论据——“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考生只要在分析论据的基础上来论证“飘逸”这一观点即可;从命题者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来看,也证实了这一解题思路。

[参考答案]

(2)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答案分为二小点,实质是从表现手法、内容境界、语言特点三个方面通过对题干中“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的分析来证明这首词“飘逸”的词风。

二、题干提供观点,未提供论据的证明题

同样的试题还有2013年天津卷的古诗词鉴赏题的第(2)、(3)小题。

【原题回放】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第(2)小题和湖北卷的第(1)小题一样,既有观点——“豪放”的特点,又有论据——“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考生只要分析论据证明论点即可。而第(3)小题却只有论点“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未在题干中提供明确的论据,论据要考生在原词中去找。

[参考答案]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示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了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从答案上看,考生首先要指出词中哪些地方是实写,哪些地方是虚写,然后指出虚实结合的好处。其实质亦是在阅读的诗词材料中选取实写、虚写的词句来佐证命题者“虚实结合”的观点,只不过论据要考生找,而不是命题者提供让考生直接分析的。这类题解答的难度相对大些,因为论据要考生在诗词中筛选。

三、提干既没提供论点,又没提供论据的证明题

有的古诗词鉴赏题既没提供观点,也没有提供论据,论点要考生在阅读诗词后自己概括,论据要考生在诗词中找,这样的题目证明起来难度最大。如2013年四川高考语文卷的古诗词鉴赏题的第(1)小题。

【原题回放】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曰: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第(1)小题有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考生在诗中概括出论点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第二个问题就是要在诗中寻找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句,并加以分析来证明,这些诗句确实表达了这种情感。

[参考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诗中的“晚岁”、“萧萧华发”、“闲伴诸儒”、“壮心偶傍醉中来”、“佳节久从愁里过”均是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的有力论据。答案是将诗中的这些能证明“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的观点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来分析佐证观点的。

从以上对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列举和诠释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古诗词鉴赏中,确实有大量的“证明题”。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考点复习时不应该只是就题讲题,或照着某些复习资料,罗列出一些方法,直接介绍给学生,而应在学生训练了一定量的题目后,指导学生总结出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解题思路,再用简明实用的解题方法来指导学生答题,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证明,有许多学生面对试题,不是不具备答题的水平,而是不知道怎么答,以致答不出或随意乱答,答题不规范,或答题层次不清。因而,教师的总结指导尤为重要。对于这类题的解答,笔者认为应把握住四点:

一、准确理解“论点”的内涵,是证明论点的前提

这里所说的论点,就是题干中让考生分析的观点,或题干中没有,考生在诗词中概括出的观点。如2013年天津卷的古诗词鉴赏第(3)小题。“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一题中的“虚实相生”即为“论点”,是考生要举例论证的观点。考生首先要准确理解什么是“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实”是指眼前实有景象,“虚”为想象、回忆之景。然后考生才能根据这一定义在诗词中找出哪些诗句为“实”,哪些诗句为“虚”,虚实是如何结合的。

二、紧紧围绕“论点”来筛选词句,是论证的基础

明确了“论点”后,考生应在诗词中筛选出能证明这一观点的词语或诗句。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词语和诗句都能证明这一观点。还以2013年天津卷的古诗词鉴赏题的第(3)小题为例,考生要在原词中筛选出哪些词句是实写,哪些词句是虚写。这就好像写议论文要搜集典型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才能有力地证明“虚实相生”这一论点。

三、深入分析诗句,是论证的关键

光有词句这些论证材料还不够,还要深入细致地分析这些论证材料,在论点和论据之间架起一座桥。如2013年湖北卷,古诗词鉴赏的第(2)题,有论点,有论据,关键是考生能否深入细致地分析“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这一论据,是如何表现出“飘逸”的词风的。解答本题,一要注意围绕前人对此词的评论“飘逸”进行论证,二要对“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进行具体分析,在这两句中,“阆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而“阆苑”则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词人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可谓想象奇特,使得词作虚实结合,富有浪漫色彩。在这两句中“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使得其境界分外开阔,展示了词作的飘逸之姿。另外,词人以“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以“楼高”句设想将来,也使得本词的语言灵动飘逸,别致脱俗。可见,只有深入细致地分析诗句,才能够答好题。

四、善于多角度地分析诗句,是全面论证的保证

论证的理由往往是多方面的,一道“证明题”的赋分点也往往有多个,这就要求考生善于从多角度来论证,这样才能使论证全面而透彻,这样答题的得分率才高。如天津卷的第二小题,论据虽只有“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二句。但参考答案却从意象、境界和主人公形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意象上说,大鹏和丹凤表现出豪放的风格;从境界上说,选择北海、朝阳、长路茫茫等景象,意境开阔;从主人公形象上说,携书佩剑,充满阳刚之气。湖北卷的古诗词鉴赏题的第(2)小题则分别从表现手法、内容境界、语言特点三方面来分析。可见要想既准确又全面地解答这类古诗词鉴赏题,考生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证明。

猜你喜欢
证明题论据论点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对一道解析几何证明题的多角度剖析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学生在解决几何证明题中的深度体验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