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探究

2014-07-09 05:49林秀丽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思想道德法治

林秀丽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蓝图,勾勒出了十年之后法治的新愿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1]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蓝图,需要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中职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主力军,其法律素质必然影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当前,中职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总体不高,法律观念淡薄、意识不强,这就需要加大中职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为法治建设助一臂之力。

一、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法律意识培养属于思想道德建设范畴,大多数中职生还处于未成年阶段,而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因此,培养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有利于贯彻中职教育方针,落实目标培养

中职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有技能的人才,更要培养有道德和法律意识的人才。1996年6月,李岚清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职业技术和技能。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和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而对中职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提升他们的法律素质,有利于他们全面素质的形成。

3.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倡导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中职生不同于高中生,他们一毕业就面临直接踏入社会,走上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如果中职生的法律意识不强,将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法治建设。因此,加强中职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维护国家的安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有利于维护中职生的合法权益

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直面社会就业的。大多数中职生在校学习的法律知识不多,也没有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更不可能内化成法律意识,娴熟地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培养中职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学法知法,并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显得十分必要。如在顶岗实习阶段和就业阶段前,中职生就应该懂得《劳动合同法》中对于实习和就业用工的相关规定,明确如何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避免误入就业陷阱,维护自己的权利,明确自己的义务。

二、中职生法律意识现状

1.法律知识水平总体不高

意识是大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它是人们对待社会法律现象的观念、看法和心理思想的总和,不仅包括对法的本质的理解,也包括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评价和解释,特别是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法律意识强弱的尺度。但是,目前大部分中职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却偏低。

中职生获得法律知识的渠道较窄,大部分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在小学、初中阶段,学校只开设一门基础法律课程;中职教育阶段也只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其课时只有三十几节,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领域宽阔的法律知识,而教材中的部分知识内容欠缺更新,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法律意识不强,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

中职生法律意识不强,还表现在法律观点有偏差、法律观念淡薄,不能很好地把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因此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且年龄趋低龄化。少女毁容案、14岁少年杀死亲人等案件,让人揪心。中职生处于未成熟与成熟的中间心理阶段,他们冲动,易怒,忍耐力差,情绪自我管理能力差,且价值观还未形成,受网络等负面影响大,在是非观念上容易存在偏差,加之法律知识匮乏,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

三、中职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针对中职生法律知识水平偏低、法律观念薄弱,可能走向违法犯罪歧途等现状,中职生的法律意识亟待提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

所谓“身正为高”,作为中职生法律知识的校园传播者,教师首先要提高自我的法律修为,充实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纪守法、公平公正,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只有感到教师的公正无私,才能激起对法律的敬仰、敬畏之心。

2.加强法律基础课教学创新

中职一年级下学期开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时少,内容不够丰富,无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完全掌握法律知识的全貌。而且教材内容抽象,所举例子很多不贴近生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学习,并不能真正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精神食粮,树立自身的法律意识。因此,在条件有限的教学情况下,应该加强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法律基础课教师应该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收集相关的现实生活法律案例,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播放录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案例教学中穿插法律知识的讲解;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如开设“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角色,在活动中体验法律诉讼程序的庄严性,培养自我的法律意识。例如,江苏省2012年举行了首届中职生模拟法庭大赛,共有200多所中职学校参赛,并决出了“优秀模拟公诉人”。[2]这是创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探索,值得借鉴。

3.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法制环境

事物的发展,内因是关键,但外因也起到推动或阻挠的作用。文明和谐的校园法制环境,也是培养中职生法律意识的沃土。一方面,学校在管理上应该推进法制治校,教育管理实现法制化,在校纪校规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法律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法律知识宣传,通过海报、校园网络、校刊等载体,让学生了解更多更新的法律资讯,从而让学生在校园内只要处处留心皆能学法。

4.全面落实养成教育

课堂法律知识的学习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想从内心自发地形成法律意识,关键得靠中职生自身的养成教育。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的百分之九十的行为出自习惯,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防微杜渐,树立正确的是非判断价值观是关键所在。以养成教育为基础,形成自觉的道德感、责任感,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结合起来,以自律为根本、他律为手段,让中职生自觉形成道德的自律和法律的他律意识,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徐显明.学习把握十八大报告关于法治建设的新思想新亮点[N].法制日报,2012-11-28.

[2]中国江苏网.省中职生模拟法庭赛落幕 宿城中专获苏北第一名[DB/OL].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2/11/02/015106438.shtml.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思想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