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让我快乐成长吧

2014-07-09 05:39刘改红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纸条学案笔者

刘改红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笔者刚参加工作时怀着满腔热情,结果事情完全和笔者的初衷不一样。也许这是许多老师都有过的经历。刚刚上历史课的时候,笔者就担心,学生学不会,理解不了,不会学,不知道学什么,结果就喋喋不休地讲了一节又一节课。想着这下讲得很清楚了,学生肯定掌握了。结果事与愿违,交上来的导学案(作业)令笔者大吃一惊,好几个课本上的名词学生也不会写……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笔者很生气,也不理解。

过了两周,笔者听取其他老师的建议,让学生用纸条给笔者提建议。这个方法果然有效,有学生写道:“老师,我的基础太差了,许多字不会写,阅读速度也慢,刚看了一小段课文,还没有反应过来写的是什么,你就讲到后面去了。我没有时间看书预习,也没有时间看书上写了什么,更没有时间练习历史课上那些专业名词怎么写。我已经掉队了,我以前没有正式学过历史,我知道你重视我们,可是我实在学不下去了,学习知识对我来说很痛苦,你就让我快乐成长吧。”看到这纸条,笔者有很大的触动,也很为难,一时,教学步入了尴尬境地。这个纸条反映的不是一个学生的困难,而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后来和几位资历较深的老师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还多次旁听了其他老师的课,笔者收获不少,在认真备课,研读新课程标准后,对自己的教学做了改进。

首先,在预习方面作了调整。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统计得出,学生如果只听教师讲解,事先不预习教材,只能记得所听内容的25%,如果先预习,再听讲,就可记得所学内容的65%!由此可见预习的重要性。于是,笔者在第一节课后尝试着让学生预习第二节课的内容,结果大多数学生没有预习。笔者认识到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学生。

笔者又想出了办法,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进行预习,结果大多数学生预习了。但预习了的学生,到第二次上课时,能记起知识点的只剩很少的几个人。笔者感到很迷惑,但又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于是又继续学习了一些教学模式,经别人指点,发现当堂预习对历史学科教学有不小的作用。

笔者尝试在课堂上让学生预习,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弄清所讲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要学这些概念,并把不懂、难懂的地方勾出来,留待听课时解决。起初的做法是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进行快速阅读或浏览全课,有些学生在那磨磨蹭蹭,一下子时间就过去了;有些学生呆呆坐那一直看着第一页,最后还是神情茫然。这个问题出现后,笔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给的预习时间有点少。

于是,笔者在导学案上做了调整,将学生要掌握的预习内容,以填空题的形式,放在导学案的开头部分,让学生边看书边将找到的知识点迅速填在空白处,时间为十五分钟,最后让做得又快又准的学生给大家展示自己的导学案。这个方法实施后,学生的积极性大增,课堂上出现热闹的景象。在“学后反思”(导学案上的一个部分)中,之前给笔者写纸条的那位学生写到:“老师,本来我对这门课不感兴趣,更不想学。写那个纸条是想让你对我彻底失望,不再管我,但是你没有那样做,而是想尽办法让我跟上大家的脚步,不掉队。我们写错别字,书写凌乱,你没有责备我们,而是在班里责怪你自己没有教好,我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很惭愧,望老师能谅解。我一定会加倍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读了这段文字,笔者很感动。

原来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善于寻找自己的不足,敢于批评自己,竟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笔者从实践中认识到,“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锻炼”是多么的重要。以往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看学生对教材所给的练习题、思考题是否都能解决。由于学生的阅历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范围很窄,对此教师完全可以设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以往教学中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多,指导学生学习过程少,考查学生显性知识掌握多,而促进学生体验与感悟少,最终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积极督促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培养了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自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归纳而获得新知,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创造的欲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袁 妮)endprint

猜你喜欢
纸条学案笔者
两张纸条儿(上)
纸条大侦探
老师,别走……
五张纸条
乡愁导学案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比例尺(一)”导学案
神秘的纸条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