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香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歌曲《感恩的心》唱出了:人生路上会接触到许多人,遭遇到许多事,倡导人们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应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笔者在教育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个培养中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
初中生正处在性格形成期、行为叛逆期,这个阶段非常关键,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可以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让他们的言行走上正轨,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例如,组织学生收看《变形计》。《变形计》里的主人公大多是他们的同龄人,节目中城市少年生活优越,却对人冷漠,不知感恩,任性且放荡不羁;而山村少年生活虽然清贫,小小年纪却已经学会了体谅父母,分担家务,勤奋好学,帮助同学,早早地担当起家庭中自己的责任。通过这个节目,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对比着自己的言行有何不妥之处;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不易、父母的艰辛,激发他们强烈的报恩之心;回想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这种感恩教育的有效教学形式很多,如:举办感恩方面的演讲比赛,出情感黑板报,听专家专题讲座,节假日互致问候……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拥有感恩之心,增强责任意识。
二、开展言传身教的感恩教育活动
初中生有超强的模仿力,也是最容易被感染的群体,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无意间会影响孩子的思想品质。感恩教育活动中,家长、老师有必要以身作则,发挥好表率作用,让学生在师长的言传身教中学样,增强感恩意识。例如,学校可以联系家长来校开个座谈会,主题是“为了孩子就是为了自己”,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感恩教育,让大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知道今天自己用不当的言行对待别人,也会影响孩子导致孩子明天用不当的言行对待自己。许多家长通过座谈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及问题的严重性,回家立马改正:孝敬公婆,夫妻恩爱,关心小辈。在尊老爱幼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们受到感染,积极参与父母的活动,一起关心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望生病的亲戚朋友。学校里,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文明施教,不讲脏话粗话,有的老师生病了或家中有事了,其他老师积极代班,不影响学生功课。老师的奉献精神、人格魅力,学生看在眼里,体会在心里,也影响着学生的一行一言。这种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式,最能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乐于奉献,知恩图报。
三、开展付之行动的感恩教育活动
学生们有了感恩意识,就要趁热打铁,让他们付之行动,用行动表现对父母养育的感恩,对老师栽培的感激,对同学帮助的谢意。让他们在感恩行动中体会快乐,学会奉献,学会回报,学会生活,学会担当,增强责任意识。如,学了《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后,我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从不做家务的学生做起了力所能及的家务,洗衣,做饭,笨手笨脚地炒菜,看着父母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做的饭菜,心里也分外高兴;有些常嫌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家父母的学生,也一改以往的态度,不再看不起父母的工作,节假日抢着帮父母扫大街,体会着父母的不易,从行人欣赏的目光中,感受着劳动的快乐。学完《换个眼光看老师》后,学生们不再跟老师对着干,懂得了老师有时的严厉是为自己好,尊敬之情溢于言表,主动擦黑板、搬实验器材……同学之间更是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学生们通过感恩行动,懂得了人不能一味索取,一味被爱,要知回报,要知施恩,这样活着,人生才有乐趣,生活才会幸福。
四、开展走上社会的感恩教育活动
开展走上社会、参加公益的感恩活动,有助于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了解今天自己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前辈的努力、国家的政策,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他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感恩意识。例如,学校组织学生清明扫墓活动,让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听导游介绍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让学生深知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感恩先烈们的牺牲,促使学生立志完成先辈未完成的事业;还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擦玻璃、打扫卫生,陪他们说说话,到福利院看望小朋友,送上他们喜爱的小礼物,和他们一起玩游戏。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产生学好知识报效社会、分担国家负担的美好心愿。还可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让学生感受科学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便捷,感恩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体会知识的力量,增强学生学好知识、造福人类、回报社会的历史使命感。
总而言之,一个人只有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担负起对国家、社会、家庭、朋友以及自己的责任,才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老师、家长承担着教育的责任,要从身边小事抓起,注意自己的言行,言传身教,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常怀感恩之心,加强责任意识,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感恩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感恩、报恩、施恩活动中,感受做人的快乐,感觉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
(责任编辑 周侯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