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百川
学生作业是教学效果的主要反馈,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同时将知识转化成技巧技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当前,语文作业批改中暴露出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教师仅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出发,批改作业时只在作业本上划错与对,对学生书写的好差、思路的优劣等重视不够。语文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在语文作业批改中,教师要科学运用评语,在把握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凸显其人文精神。
一、建立人文批改,培养学生自信
学生良好的自信心是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教学相长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作业评价都是他们建立自信心的一个难得的机会。批改学生作业时,教师批改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首先,教师要学会用“□”或“?”等代替“×”。现实生活中,“×”大都代表着“此路不通”。作业发下来,学生看到“×”就眉头直皱,尤其是作业中满是“×”的话,到处都布满“禁止通行”的记号,给学生的印象就如走投无路。所以,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批改符号要运用恰当,用 “□”或“?”等代替“×”,而“□”或“?”就像教师一样循循善诱,当学生看见它,就不会因题目没做对而失去学习的信心。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特别是对于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是一个让他们充满希望的作业批改方法。
其次,用印章、等级、笑脸等代替分数。当这些印章、等级、笑脸出现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时,不管是学习差还是学习好的学生,看到满怀爱心的印章和激励,都觉得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要强的学生将会花更多的时间动脑筋,不仅提高作业的质量,还觉得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和他们一样有童心,这样很快就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记》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深深的期待,同教师产生心灵的共振,同教师产生情感的共鸣,无形中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实施多方评价,多措并举
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中,教师大都从固定的角度批改学生的作业,如字的笔画是否对,填空是否与书本上的原意相吻合,译句是否合情理,是否与教师的要求相吻合……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知识以外的东西却很少关注。新课程下的作业批改方式,既要关注知识,也要关注学生在作业中所呈现出来的思维方法与过程。
例如,一些基础差的学生的习作总是言之无物,更不用说言之有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太狠心地用标准答案来衡量他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如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独特的思维等)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优点、亮点,重结果,也重过程,让学生在作业中尽情地彰显自己的创造能力。教师应该坚持多方评价来批改作业,既可以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挣脱所谓标准答案的束缚,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自己用心做了,教师对他们做作业的态度就会认可。因此,实施多方评价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批改方式,体现学生所处环境的时代特征,也使作业批改与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步推进。
三、注重情感交流,激励人心
一般来说,性格再偏激的人也不会拒绝好友的问候,心情再坏的学生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对笑脸相迎的教师发飙。如果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那么平时自卑的、怕教师的学生,也会因为经常得到教师的理解、肯定和关爱而慢慢地变得更加自信起来,并逐渐改变自己,越来越尊敬、爱戴教师,师生共同营造出一种充满真情的氛围。批语是教师批改作业时师生情感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不定期的交流会让教师收到意外的效果。比如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定期地在作业本上写上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鼓舞人心的话语或诗句;对于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要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如用夸张的语气说“多么好的书法啊!要是再细心点就更好了!”或者“好极了,虽然有些错误,但是比上次进步多了!”在一些节假日,教师还可以送给学生一句祝福的话语:愿你节日快乐 !祝你有个美好的节日!白居易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充满感情、充满激情的事业。在这样的对话交流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春风化雨细润物,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统一的,在语文教学中,将两者相并重的话,取得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创新,作业批改也呈现出人文教育的特点,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判断对错上,而更应该多维思考、融入情感,这样才能让作业批改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