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凤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省中考研讨会,能有这样的机会外出学习、取经,很不容易,我特别珍惜这难得的机会,认真聆听,深刻反思。与会的两天中听了省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的《2013年初中语文中考科目说明解读及中考改革方向》报告,徐艳老师、刘芳老师等的复习建议及经验介绍,还有说课和精品示范课。他们钻研业务知识的那种敬业精神、丰富的知识内涵,还有幽默的教学语言都值得我认真学习。但我感悟最深的还是教研员提到的寻找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考改促课改,努力命制一套具有改革风向标意义的全新试题。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终级意义上讲,学校教育质量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质量,所以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志是学生的课业学习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既有鉴定的意义,即学生学业是否达到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有促进作用,即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努力改进学习。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考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指引课程改革的方向。
2013年语文中考科目说明解读及中考改革方向的指导思想是:渗透新课标精神,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的现有成果,努力恢复开卷的本来面目,以考改带动课改,真正使语文学科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正如某教研员所说的:改革不是为难大家,确实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中国花这么大的力气和资源,培养出多数不能适应时代的学生,确实是性价比最低的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真正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更好教,更好学,应试教育是静态的,素质教育是动态的——理解、思考、应用、会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所以,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立足于课堂,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语文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发挥其德育功能。
首先要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新课程强调把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怎样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呢?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坚持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是自觉求知、主动思维的过程,是形成自学习惯的必要途径。第二,先议后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点拨,学生多动,教师少讲,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达到了教学目标。第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语文课要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教师通过组织材料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这既是体现教师价值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从而使师生的价值在问题情境中得以统一。
再次要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新课程教学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小组辩论以及师生之间讨论、合作等形式。但是仅有形式而无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这就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要结合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可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明理,在训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体验语文课的丰富多彩,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语文教学的导行目的。活动就是总结,活动就是验证。
总之,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深深感受到中学语文课堂的变化,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更新,教学组织形式丰富多彩,教学手段新颖,课堂生动活泼。上述变化都体现了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在转换师生的角色、变革教学方法,还是在转变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当然,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方法探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这一改革的行列。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