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能力结构分析

2014-07-09 01:53魏晓通
关键词:科研活动研究型创造力

魏晓通,宋 丹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已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它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并成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重要发源地。教师作为研究型大学科研工作的主体力量,其科研能力状况将直接影响研究型大学发展以及国家科技创新工作,只有明确教师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一、教师科研能力内涵

能力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即人在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过程中经常、稳定、熟练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1]。能力总是和实践活动相互联系,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体现和发展人的能力,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并不都是能力,只有那些直接影响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实践活动顺利完成并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

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能力不同,那么他的成就也就不同。学术界考察能力的视角有很多,可以从能力发挥的基础、能力发挥的内容、能力发挥的水平、能力发挥的合理性、能力发挥的效果、能力发挥的载体、能力发挥的价值、能力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对能力进行解析。

科研能力是大家经常使用的、比较熟悉的一个词,它是与大学科学研究相联系的一种特殊能力。依据学者对能力内涵的分析,教师科研能力可定义为:人的综合素质在探知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等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够正确驾驭科研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和熟练水平,是实现人自身科研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左右科研成效的一种积极力量。当今世界各地教育家一致认为,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评价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指标,也是一所大学能否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否推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首要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一书中讲到“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创造力的潜力。”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是研究型大学加快内涵式发展、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

二、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过程及特点

(一)教师科研过程分析

教师科研活动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专业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其一般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如图2.1所示)

图2.1 教师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1.选题阶段。选题阶段是教师科学研究的起点,能否发现问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2.实验探索阶段。选定科研课题之后,需要根据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即获取科学事实。

3.思维加工阶段。在得出实验结论后,要对其进行思维分析,提出可预见的假说。这一阶段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阶段,科学研究成果的创造性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这个阶段。

4.实践检验阶段。该阶段要将科学假说进行实践检验,因为假说是对客观事物的假定性说明和猜测,不一定都是科学合理的,是需要实践来检验的。只有顺利完成了这一步,才能建立第五步的理论体系。

5.理论体系。科学研究要探寻未知世界、寻求真理,最终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具有解释功能、预见功能、逻辑合理的理论体系,这也标志着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的结束。

概括来讲,教师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科学研究之初,人们对矛盾的认识是混沌的、模糊的,而当建构了一个可以解释该矛盾的内在完备的理论体系之后,人们对矛盾的认识就变得深刻、清醒。

(二)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特点

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汇集了一流的学者和一流的教学科研队伍,通过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活动,创造了世界顶尖的研究成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科学研究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努力找准高水平科研的着力点,彰显出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特色。

1.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工作应该注重基础研究,推动原始创新。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基础研究的突破,将带动国家新兴产业的崛起,引起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原始创新不仅在世界科技竞争中具有制高点的作用,同时也是研究型大学科研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无一例外都有很高的基础研究水平。能不能通过高水平科研推动原始创新和知识创新,是检验一所高校能不能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2]。没有原始的知识创新就不会有技术创新,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完成知识的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泉,其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应该是激励和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而不是取代企业从事技术创新。

2.研究型大学教师应该把科研作为探究真理、发现未知的方式,而不是追求短期利益的手段。大学是一个探究高深学问的地方,科学研究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的,而无须考虑它未来的应用价值如何,要远离社会实际政治和经济利益。教师科研的性质应该在于求得理论的认识、事实的认识,价值在于使人“豁然开朗”,不再“在黑暗中摸索”。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在价值取向上应该去除功利性,一些低层次的“服务性”工作与研究型大学探索高深学问和培养高素质的科学人才的基本职能是不相符合的。冯友兰老先生针对此问题曾说:“为致用而学术,容易犯一种短视急躁病。结果学术研究不好,因而也无以致用。‘为学术而学术’,不以致用为意,反而可以得到学术之大用。”[3]因此,教师应该抛开短期利益的枷锁,为真理而科研,为事实而科研。

3.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过程中应该把科研创新落实到实处,而不是仅仅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水平代表着国际发展前沿,是最高级别成果的体现。据统计,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Science》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的2/3来源于大学,而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大学所发表的论文占所发表论文总数的3/4左右;诺贝尔奖获得者总数的3/4来源于大学,其中大学获奖总人数的94%又来源于一流研究型大学,这充分体现出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强大的科研创新实力[4]。因此,作为一名研究型大学教师,在科研选题方面,要敢于直面科学前沿问题,敢于面对一些难题,甚至是世界级的难题,而不是仅仅对已有理论或者实验进行修修补补。既然是科学研究,就必然具有不确定性,可能会成功也可能失败,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成功,即使失败也要坦然面对。

三、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能力结构

(一)能力结构

对人的能力结构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内容。

1.二因素结构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用自己创立的“四元组方程”对智力结构进行研究,于1904年发表论文《客观地确定和测量的“一般智力”》,提出了科学史上第一个关于智力结构的理论,即“二因素结构论”。“二因素结构论”是说:个人的每一项心智能力都可以划分成两个因素,即“一般因素”g(general factor)和“特殊因素”s(special factor);那么两项智力测验就会有3个因素,即2个不同的s和1个g;推及到一般来说,k项智力测验就会有k+1个因素,即1个g和k个s。因此,g是一切心智能力所共享的因素,即“一般”的意思;s是各项心智能力独有的因素,即“特殊”的意思;g与任何一个s不相关,各个s之间同样不相关[5]。对于每一项智力活动,都需要g因素和s因素的相互结合,智力结构如图3.1所示。

图3.1 心智能力结构

“二因素论”至今仍为一个比较科学完善的智力理论范例,“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在英美国家往往被说成是“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对于此种说法,斯皮尔曼虽然在理论上是反对的,但是在实用上却是默许的[6]。随着心理学家逐渐接受、吸收“二因素论”之后,人们越来越公开地使用“一般能力”(general ability)和“特殊能力”(special ability)这样的术语,这两个术语就是起源于g因素和s因素之说的。坦诚地采纳“二因素”说,为科学地统一人的所有能力奠定了基础,深化了人们对能力结构的认识。

2.多层次结构论

1950年吉尔福特(J·P·Guilford)发表著名的“创造力”(Creativity)演说,标志着创造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从心理学界派生出来。创造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在创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一门以文化学、社会学、创造学、教育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为研究基础的综合性学科。随着创造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对斯皮尔曼所提出的“二因素结构”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提出了人的能力结构多层次性的观点,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淤一般能力。人在从事不同种类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需要的能力,如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能力、操作能力等。于特殊能力。人在从事某种特殊的专业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可称之为专业能力。盂创造能力。人在发现、分析、解决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能力[7]。多层次结构论观点下的能力结构如图3.2所示。

图3.2 能力结构

(二)教师科研能力结构

科研活动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前面对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将科研活动概括为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科研能力即为一种特殊能力。但是,作为智力的最高级表现形式,科研活动不能没有一般能力的基础支撑;研究型大学教师应该注重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应将科研创新落到实处。因此,作为一项独创性的活动,研究型大学教师的科研活动对于创造力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没有创造力,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工作将无法顺利开展。结合教师科研活动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质过程以及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的特点,依据能力的结构理论,本文将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能力划分为认知能力(一般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特殊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创造力)三个构成要素。

图3.3 教师科研能力层次结构[8]

认知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师科研能力的三个重要构成要素,总体上可以将三者之间看作层次关系。认知能力为科研能力的低层能力,也是基础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是科研能力的最高层次能力,也是核心能力。三者相互配合,有机联动,以其“合力”运动体现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科研能力的结构关系如图3.3所示。

1.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和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在完成某种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在各种活动中都不能缺少它,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其结构如图3.4所示。一个人若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那么他也就等于没有学习能力,更别谈自学能力,任何活动都将无法正常进行;只有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才能够不断地学习知识,增加自己的智慧,逐步培养自学能力,进而更好地完成科研活动。只有智慧不能做好科学研究活动,但是若没有智慧,则肯定做不好科学研究活动。认知能力属于一般能力,是能力的表层,或者说是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

图3.4 认知能力结构

2.科研实践能力

科研实践能力是教师科研能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研活动得以完成所需的具体能力,包括组织、设计、实验、操作、计算等多种能力,是一种开展科研活动的专业能力,总体可划分为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实践是教师科研活动的主体,选定科研课题之后,接下来就需要搜集材料、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目的是为了理顺材料,提出科学假说。如果假说通过了第四阶段的“实践检验”阶段,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建构理论体系,否则需要继续回到第二阶段,设计新的实验,继续搜集材料。在这几个实践环节中,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科研活动的中断或者重来,因此,缺乏科研实践能力是无法得出最终科研成果的[9]。同时,科研能力的高低也将影响科研活动的效率。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开展科研活动,不同的国家、团体可能同时独立地研究着同一个课题,那么科研能力高低将决定着科研的速度,也将决定最终科研成果的所有权。

3.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型大学教师应该注重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因此,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核心能力,将决定科研质量和科研活动成就的水平。这种能力是创造力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处于科研能力层次结构中的最高层。所谓创造力就是在某一领域内,个体运用已知的信息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产品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或者新方法,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形式的物质产品等。直觉、灵感和想象属于创造力的范畴,他们在创造活动的关键阶段上起着主要作用。

图3.5 创造力要素结构

一般认为智力由许多能力组成,是各种认知能力的总和。苏联学者爱克的研究表明,同创造力相对应,智力有一个阈值为120,智商低于这个值的人,不可能具备创造力;同时,在这个值以上,智商的增加却无补于创造力[10]。只有具备一定的智力,才能掌握丰富的知识,没有哪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人不需要以往的经验或者事实就能够有所作为,他绝不可能在真空里创造或者用真空创造。吉尔福特通过因素分析法对创造力进行研究得出:创造力主要取决于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最相关的能力包括“发散性加工”能力和“转化”能力。发散性加工是指为了满足某一特定需要而产生许多可供选择的信息项目,只关注观念的数量而不关注观念的质量;转化是指在信息项目方面我们能够认识和产生的种种变化,其中包括产生种种替代物,思维的转化能够保证所需观念的质量。当发散性加工与转化结合在一起时,这些转化能力有助于产生创造性思维[11]。吉尔福特同时指出,具备某种才能是一回事,启用这种才能是另一回事,而在需要时或在可以有效使用这种才能时利用这种才能,则又是一回事。他认为这一切都与个人的人格特性有关,例如动机、态度以及气质品质等。结合吉尔福特的研究成果,如图3.5所示,我们可以将创造力构成要素划分为知识、核心能力、人格三部分。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 郭广银.以高水平科研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1(8).

[3] 宋洁绚.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4] 华琳,李栩辉.提高科研创新水平建设研究型大学[J].中国科技论坛,2005(4).

[5][6]C·E·斯皮尔曼.人的能力[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7] 安鸿章.浅析企业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模型[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8] 王文信.研究生能力建设的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

[9] 黄凤英.科研能力结构浅谈[J].科技管理研究,1989(4).

[10] (前苏联)A·H·鲁克著.创造心理学[M].周昌忠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

[11] (美)J·P·吉尔福特著.创造性才能[M].施良方,沈剑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研究型创造力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