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国
考点回顾
2013年河南省中招语文试卷共四大块,即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作文。满分120分。每块的考试要点及变化简述如下:
一、积累与运用
这一块分值仍是28分,题目则由7题变为6题。主要变化是第6题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即把过去常有的第7题读图、片段作文等,与第6题的新闻概括、修改病句等进行整合、提炼,这样更加合乎课程标准的要求。本题给出两则材料,一则是有关谷雨的图文,一则是关于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要求学生看图文写出介绍谷雨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吃饺子习俗的材料内容,联系两则材料内容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该题综合了以往非连续性文本试题的要素,集搜索提炼信息、内容概括、语言运用、材料分析等于一体,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表达诸方面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
这一块仍延续以往中考题量:一篇记叙文,5道题16分;一篇说明文,4道题12分。
记叙文《放学》说的是安安和几个孩子放学后在路上玩耍,未能按母亲计算好的时间准时到家的故事。本文第一考查的是整体感知,即整篇阅读,把握内容,了解人物特点。第二考查的是故事的“铺垫”,这是阅读记叙类文章常接触的问题。铺垫可造成悬念,可推动情节发展,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对理解文本很重要。第三考查的是“赏析”,可集中仔细品读某段文字,通过词语、修辞、细节等方面的运用,分析其对表现人物起到的作用。第四考查的是本文表示时间的词句的作用,说的是文章特色。特色就是突出的亮点,常常作为考查的一个点。第五考查的是对本文主旨的探究,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谈,看考生的认识和分析水平。后三个问题都是阅读的重要方面,所以分值也比较高,均为4分。
说明文《“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介绍了肌肉记忆的原理、特点等。第一个题是针对文眼、题目发问,使读者明确肌肉记忆的特征和原理,考查的是感知理解和概括能力。第二个题考查的点是说明文要素之一——说明顺序,考查的是对行文之间逻辑顺序的分析能力。第三个题考查的是文章首尾处的写作技巧,如何使文章“锦上添花”。第四个题考查的是对本文所介绍的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是否知道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及如何说合适的话。
三、古诗文阅读
这一块包括:古文4个题10分,古诗2个题4分。
古文仍是一篇课内(《桃花源记》选段)和一篇课外(《雪窦游志》选段)做比较阅读,侧重课内。课外文段有注释,可借助其理解文本。第一道题是考查词语意思,都是实词。与2012年不同的是考了“一词多义”,并涉及该文以外的篇目(《小石潭记》《出师表》《马说》),信息量明显增加。第二道题考查课内文段重要句子的翻译,要求更明确,译出大意和重要的词。第三道题是对课内文段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前一年相同。第四道题是通过对课内外文段的比较、对照,分条概括课外文段某一方面内容(如内容理解、事理分析),分值较大,为4分。对诗(杜甫《春望》)的阅读,先是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然后考查对用词的赏析。
四、作文
从形式看仍是一个全命题作文,一个给材料作文,两者任选一题。有一点变化是给材料作文要求由“选准角度”改为“选好角度”,表述更合理。
趋势走向
语文考试的核心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看的是考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考试命题要相对稳定的原则,2014年中招语文试卷结构和分值不会有明显变化,即仍为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共120分(作文50分暂不会变化,其他三大块分值分布如有变化也是微调)。题型也不会有大的变化。
根据2011版课程标准精神,“积累与运用”部分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将会加强。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是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该试题会联系生活实际(如科技、文化等),考查筛选信息、概括信息、比较探究、解读图表和运用语言等能力。
名著阅读考查,仍会围绕名著的主要情节、人物性格、思想内容等方面命题,但会更加注重对原著的细致阅读和认真思考的考查。这就要求学生既熟悉原著的人物、情节、思想意义及作者、背景等,又有自己对名著较深刻的理解、感悟,并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关于现代文阅读的文体,说明文已连续考了两年,今年有可能会出现议论文阅读,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对议论文的知识、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要清楚明白,加强训练。如议论文三要素及之间的关系,对全文论证思路的把握,辨析、提取、归纳论点的方法,对论证方法的辨识与理解等。
对古文阅读中实词的考查,尤其是一词多义不可忽视。按照考试的连续性,今年还有可能再次出现此类试题。所以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要归类整理古文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多义词,列出例句和出处。
目前一个命题作文、一个供料作文两者任选一题的命题形式,既有明确的写作范围,又能发挥考生水平,符合作文考试要求,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应该是会继续下去的。命题不会简单地去追求所谓焦点和热点,所给材料短小但可写的角度不少,考生还是要留心关注自己熟悉的生活。
概括地说,“积累与运用”方面的试题不会再增加,但会更精要,多在知识的记忆和字词句的基本运用上。对常见易读错、写错的三字、四字词语也要重视。对古诗要全篇背诵默写。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将更侧重综合能力的考查。名著阅读篇目仍会是原课程标准中的(因本届毕业生用的是原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考查会更细致,如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等。现代文阅读材料仍会是选课外的,感知、赏析、探究这类题会加强,赋分也较多。古诗、古文(课内的)阅读材料仍会来自原课程标准规定篇目(50篇)。作为比较阅读的课外材料,一般是从某个角度,补充考查对课内外文段的思想感情、人物特点、表达方法等的理解。考查的主要内容是课内文段。对重要实词的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和重要句子的翻译应是重点,特殊句式和常见虚词的作用也不可忽略。作文考试题会形式多样,但不会生僻、深奥,目的是让考生有话可说,看重的是表达的基本功和写作亮点。
方法策略
科学的计划、恰当的方法、有效的落实,这在复习和冲刺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的统一复习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有个具体的复习方案,做到指导思想明确,时间分配合理,内容确定准确,方法选择恰当。要统筹兼顾,扎实有序。
一般来说复习应有三轮:整册复习(明确教材意图,系统梳理要点,阅读作文结合等),专项复习(积累与运用等四大块及再细化),综合训练(以模拟考试和仿真试卷为主,查漏补缺)。
下面着重说说学生个人复习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夯实基础,训练基本功。中招要考的多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所以要加强基本功训练,从而体现出较高的素质。如对汉字书写的考查,要求是正确、规范、整洁,因此在平时答题和写作文时,就要认真书写,养成习惯,这样才不会考试时在此类试题和要求上丢分。
二是用好课本,延伸课外。课本是学习的材料,是知识的总结,是练习的基础,也是考试的依据之一。学好用好课本,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实践运用,语文素养就能日益提高。对正确识记汉字的读音和写法的考试,就来自于课本和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及形近字、多音字的知识与练习等,例如“迁徙” “创伤” “渡难关” “变本加厉”等词语。
三是每天识记,丰富积累。这一方法对古诗文的记诵以及作文语句和素材的储备尤为重要。对此可专设一个笔记本,根据个人习惯,计划好每天背诵、默写和抄录若干篇、段、句子,家长和老师监督、帮助学生完成,坚持不懈,就会大有裨益。
四是自己动手,梳理归纳。自己动脑动手,去梳理知识、归纳方法、总结经验,是很有效的学习,事半功倍。知识梳理包括三大文体知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作家作品等,方法归纳包括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句子的衔接与排序、信息的提炼与概括、图表的理解与表述等。
五是提升方略,有效阅读。阅读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攻坚克难。一方面要在阅读能力上下工夫:把握文意(理思路、辨结构、说主旨、知细节等),概括提炼(对事件、事物、道理、情怀的理解和整合),品味语言(语句的含义、作用、特色等),手法欣赏(表现手法、写作技法等),及感受评价和联想迁移。另一方面要在答题方法上多练习,如理解标题、通读全文、认真审题、再读原文、解答试题等。对古诗文的阅读,先要把课程标准中指定的篇目学透彻,然后古文方面在词语积累、句子翻译、内容理解、课外迁移等方面多加练习,古诗方面在形象、情感、语言和艺术手法上勤于练习。
六是读写结合,熟练表达。作文几乎占试卷的半壁江山,不可掉以轻心。作文首先要有材料,即有东西可写,所以平时就要留心生活,关注报刊新闻,多读优秀时文并记下来。其次是能写出来,第一步是达到基本要求(如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文通字顺、结构完整、层次清楚等),第二步是有自己的特色(如感情真挚、意义深刻、构思不俗、语言有特点等)。因此,建议每周能写一个片段,读并抄写一篇文章,写、思、记、练相结合,努力达到熟能生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平时答题就要讲究方法,如注意题干要求,运用术语(如论证、烘托、借物寓意),考虑分值等,一旦形成良好习惯,自然会取得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