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法艺术回归我们的生活

2014-07-09 07:33林子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书法家书法

林子

中国书法的发展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是:岩石刻画符,陶器刻画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美术字。最早的书法家应该是最草根的大众,他们由于日常需求而有了这一伟大的创造。

汉字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摘自《简论中国书法》

甲骨文之后,出现了金文,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 《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帖。这种文字的书体有很多,包括象形文字、大篆、六国异文等。金文相当于书法的童年,之后出现的还有石鼓文。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文字是刻在10个鼓形的石头上而得名。它是大篆向小篆的过渡性文字,对后世的书法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为小篆,又称秦篆。这一举措对于书法、文化及思想均有重要意义。秦代的李斯、赵高等算是最早的书法家了。在这个时期,隶书也出现了,它方正的外形是后来多种字体的基础。

汉朝时,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伴随人们书写方便的需要,烦琐的篆书渐渐式微。四百多年后,汉末,已经有了楷、行、草三大书体。汉朝有著名的《马王堆帛书》,章法独具特色,很好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审美特征。

终于,书法走入了魏晋时期。大量书法的理论开始发展,极大地推动着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这一时期的书法家大多产生于四庾、六谢、八王等家族性的政治性集团。最耀眼的明星莫过于王羲之、王献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被后人称为“行书天下第一”。二王风格归纳起来可以用“中和之美”形容,将阳刚、清秀、古朴、自然融为一体。很多人成为了王羲之的粉丝,其中就包括清朝的几位皇帝。康熙带动儿子们学二王之法,并花了很大力气临摹《兰亭序》,直至神形毕肖。

书法到了唐代,与辉煌灿烂的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如鱼得水。所以,“书至初唐而极盛”。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将书法纳入了教育取仕的官制。书法也是在这一时期随着使节传入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并在这些地方发扬光大,流传至今。

唐朝崇尚楷书。楷体在这一时代发展到完美的境界。正统的四大楷书体例“欧、颜、柳、赵”中的前三种皆出于此时。许多耳熟能详的书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等都有其独具特色的代表作,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此外,诗人李白的书法也是令人称道的。

辉煌过后往往是低迷。受战乱的影响,唐之后的书法明显地呈现出衰败之势。直至两宋时期,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位,才使书法继续得到发展,形成宋书“尚意”的风格。当然,四大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也广为人知。

南宋后期又进入了多年的战乱,书法艺术始终衰微。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的赵孟頫,即楷书四体中的“赵体”。他主张严守古法,一丝不苟,重现出书法的魅力。及至明清,书法开始了多元化发展。不少书法家都学习古人的笔法,其中也有创新之人,如王铎。王铎以行草见长,作品自由灵动,耐人品味,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了解书法

书法的艺术性表现在笔墨、结构、神韵、意趣等方面。墨法的主要形式有浓、淡、干、湿、燥、润、沉、浮、虚、实,另外还有湮墨、枯墨、飞白等。用墨有不少说法,应做到“浓欲其活,淡欲其华”。

书法的基本使用工具叫作文房四宝,包括笔、墨、纸、砚。200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史所、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将文房四宝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书法艺术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文人对这四样工具进行了不厌其烦的筛选、打磨,以至于精品文房四宝的价值已经无法估量。

文房四宝在南唐时指诸葛笔、徽州李廷珪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

——摘自《中国书画艺术》

不同派别书法的字体,是指书写风格的分类。初学者往往从正规的楷体开始,按照楷、草、篆、隶、行的顺序练习。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因字型方正,适合学书法的人前期练习。

书法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远超现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资源,古时儿童的启蒙教育便是从书法开始的。在科举考试中,书法也理所当然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之一。字写得好不好,往往就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水平了。所以,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也多半是书法家。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以“狂草”而闻名于世。怀素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小时父母无力养活他,把他送到庙里当和尚。怀素自幼喜爱书法。他白天念完经,干完活,不管多忙多累,总要抽时间练习写字。写字需要纸张,可他没有钱买纸。一天,他看见院里芭蕉的宽大叶子,立即从窗户跳出去,采来芭蕉叶用墨笔写上字。可是,叶子上的字立即变成小墨珠,不成字形了。怀素经过多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去掉芭蕉叶面上蜡质的方法。从此,他有空就在寺院里和寺院外的空地上栽上芭蕉,先后种了上万棵,几年后,他写过的芭蕉叶已能堆成一座小丘。

怀素还曾从家乡挑着担子,千里迢迢,步行到京城长安(今西安)向大书法家颜真卿求教。

——摘自《李吉林情境教育网》

当代书法已经成为艺术,处于一种自由发展状态。陈振濂是书法教育的国家级专家,曾任《西泠印社》《中国篆刻》的主编,创有“陈振濂书法教育法”。他提倡的“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被誉为最理想的书法发展模式。

书法需要的是走向专业化,走向艺术独立,而要做到这一点,学院派所先天拥有的建立规范、强调基础的性格,正是个重要的法宝。在检验标准上,陈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基点:技术本位、形式至上、主题先行。

——摘自《大学书法创作教程》

陈振濂提出这一主张是在书法界出现轰动一时的“广西现象”之后,可以说是其创作观念的进一步深化。

如今,书法类专业高考也越来越多地被学生及家长所关注。目前,全国有一百多所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书法专业,包括艺术类院校、综合院校、师范类院校、独立学院等。考生通过报名先参加专业类考试,再参加高考进行文化课考试。

书法教育的现状及前景

毫无疑问,20世纪以来,书法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一种小众化的艺术追求。像京剧一样,如今的书法作品只在一些比赛、展览、宴会等场合可以见到。它高高地被悬挂在墙上,很少有人再去细品其中的意味。

近几年,书法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响应教育部的要求,不少中小学校已经开设书法教育课,将其纳入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全国的中小学校都开设书法课固然是美好的,但持有合格文凭的专业书法老师却是供不应求的。另外,书法作为一门常规课,平时该如何考核,在学校的招生考试又该怎么体现,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很多师范院校没有书法系,有的院校招生情况也不容乐观,原因当然是就业压力。我们总说“高手在民间”,可能把字写好的人却往往没有高学历,上台讲课不够合适。书法理论的发展方面,集中于有限的几个高校之中,如中央美术学院的书法学院的教授,基本代表着中国书法理论和实践的专业水平。但象牙塔中的精华往往难以惠及大众。生活中,不是没有人想学习书法,多数是没有找到“靠谱”的地方,仅靠自学,难以坚持。

那么业余性的书法学习呢?社会上有不少艺术类培训班均设有书法辅导,面对学生和成人。不过这些培训机构参差不齐,也缺乏标准的授课教材,单凭有经验的“师父”手把手地教徒弟,需要练习的时间很长。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赵宏博士表示:“国内的竞争十分激烈,社会的主流工作群体压力很大,给人的感觉是书法学习的人数在下降,对书法教育重视不够。如何能在现代浮躁社会里培养出在创作实践上能和古人比肩的真正书法家,还需要一个持续推动的过程。”

——摘自2011年4月18日《北京青年报》《改变书法教育现状 须从转变观念入手》

可以看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书法与我们渐行渐远的两大重要因素。在这个讲究效益的社会,有效时间内能创造多少价值才是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但我们要认识到,一件书法作品或者一件绘画作品并不能完全用能卖多少钱来衡量,而是更多地要看其文化价值。我们说繁荣中国文化,这需要多种手段和路径。书法当中的审美意识就可以很好地唤起和引领全民文化意识的觉醒。

当年的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有一个讲话,认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在经济好转的时候首先要抓的就是中国画和中国书法,以后等经济条件好转了,再把雕塑、油画、版画等其他专业搞齐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中国书法的热衷、学习、实践会逐渐推向世界。我对中国书法充满信心,就像我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对中国人充满信心一样。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艺术离我们其实不远

书法艺术一直给人以深奥、抽象的印象。老学究式的老师、动辄十几年的练习,还要看学习者自身的资质。所以,很多人字写不好也不去学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觉得学不出来,或者学出来用处也不大。其实,书法真有这么难吗?不见得,只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传统的书法学习方式不适合于现代人。如果能找到一种简单、快捷的学习方法,那么书法的普及也不是不可能的。

大书法是什么?它是中国人人文素质全面提高的一个必经通道,因为学习书法而写汉字,因为写汉字而识汉字,因为识汉字而识古汉字,因为懂古汉字而懂古文化。学习书法而创造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套餐,所有的中国人都要吃这个套餐。作为书法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固有的象牙塔里,我们要关注整个世界,思考它在更大的范围内如何交流和传播。今天大家都在写书法,书法的标准是什么?多元化开阔了眼界,同时也扰乱了书法审美。我觉得我们书法家要有定力,要用书法的审美来看书法,但是我们也要把书法放在更广阔的人文背景下来理解和对待。凡是对书法有认识、能够接受、有所思考、有所开拓和创造的,无论他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只要用书法的意义和概念来诠释、创造、思考书法,我觉得都是大书法的范畴。

——曾来德(世界华商书画院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

看来,书法走到今天,必须要经历一个大的转型才能重获新生。现代书法的含义是什么?还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定义。但硬笔书法的确是现在人们日常所能用到的。所以,很多人对于书法的研究就投向了硬笔书法。被人们所熟知的硬笔字帖如《庞中华字帖》和司马彦、司马东的字帖,都受到不少人的认可。

陈翔四力法、汉翔“24小时”快速书法等都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书法教育方式。这些方法不同于以往单纯依靠字帖的硬笔书法教程,而是通过大量的汉字书写发现规律,总结出几类易于上手、快捷的速成手法,如该向哪个方向用力、规定撇和捺的角度等。这种方式迎合了现代人急于求成的心理,以实用为目的,力求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由此看来,市场化的书法教育仍处于丛林阶段,如果民间真的能发展起来正规化的书法教育机构,那么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还是有很大好处的。何况,需要学习书法的成年人亦不算少,这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无论如何,书法中蕴涵着民族文化和精神,连同国画、篆刻等构成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闲暇之余适当进行学习,无论是对于修身养性,还是对于提升文化素养,都有莫大的好处。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常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在此分享一个毛泽东与书法的小故事:

1959年,毛泽东得知黄炎培有一本王羲之的真迹,便与黄炎培商定借用一个月。真迹借来之后,毛泽东爱不释手,工作一停下来便拿起真迹翻看研究,反复揣摩,时而拿起笔来对照练习,练到兴头上,连吃饭也忘了。但毛泽东没有忘记一个月的借期。

然而,黄炎培更珍惜他的这本书法名帖。借出一个星期之后,他便不断打电话询问主席看完没有,什么时候归还。卫士婉转地报告主席说:“黄炎培那边又来电话了。”毛泽东说:“怎么他也学会逼债了,不是讲好一个月吗?我给他数着呢。”卫士解释说:“他不是催要,是问问主席还看不看。”“我看,”毛泽东喝了口茶,拿起烟嘴继续说道,“到一个月不还,我失信;不到一个月催讨,他失信。谁失信都不好。”

可是,黄炎培还惦记着他的艺术珍品,又来电话了,这次电话一直打到毛泽东那里,先是谈了些别的事情,最后又问起那本真迹。毛泽东说:“任之先生,一个月的气你也沉不住吗?”事后,毛泽东风趣地说:“黄炎培不够朋友够英雄。”

一个月到了,毛泽东将王羲之的真迹用木板小心翼翼地夹好,交给卫士,并郑重嘱咐:“送还吧,零点前必须送到。”卫士说:“黄老说过,主席只要还在看,尽管多看几天没关系。”毛泽东严肃地说:“送去吧,讲好一个月就是一个月,朋友交往要重信义。”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 编 莫 荻)

猜你喜欢
书法家书法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