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秀梅
摘 要: 愤怒情绪,严重危害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时引起人际冲突,造成严重后果。为了帮助中职学生有效制怒,解决冲突,可设置如下四个课程:课程一:愤怒危害身心健康;课程二:愤怒情绪可能导致害人害己的严重后果;课程三:有效制怒的方法;课程四:团体拓展体验。团体活动《天堂与地狱》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制怒方法 有效制怒
中职生正处于情绪跌宕起伏的高潮期,年少气盛,遇事时情绪易走极端。现实生活中,失败的学习经历、学校及社会的评价尺度、家长的指责等给他们带来难以抹去的心灵阴影,他们对自己未来的社会定位近乎于灰色,虽然不甘心被淘汰,但与普高学生相比,又总是灰溜溜的。因此,中职生比同龄的普高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常表现为负性情绪,指向内,如焦虑、抑郁等,严重者造成对自己的折磨乃至伤害,极个别的甚至采取自残、自虐、自杀的方式应付他们自认为无法摆脱的困境;指向外,如愤怒、冲动,往往造成对他人及社会的伤害。而负性情绪(如怨恨)积压过度,会演变成一种很大的愤怒,往往带有攻击性,导致恶性循环。所以,中职学生的负性情绪,特别是愤怒情绪的疏导,已成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非常重要且迫切的工作任务。笔者因为承担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中职学生如何有效制怒、解决冲突进行了探索,和盘托出,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索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
帮助学生有效制怒、解决冲突的方法主要有如下方面:(1)让学生明白愤怒情绪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愤怒产生的攻击行为还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让学生由衷地愿意有效制怒。(2)教给学生有效制怒的方法。(3)强化学生有效制怒的情感与意志。
在心理社团的团理辅导过程中,笔者尝试编制如下几个课程:(1)愤怒的危害;(2)有效制怒的方法;(3)团体活动:《地狱与天堂》。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课程一:愤怒危害身心健康。
愤怒俗称生气,指人一旦发怒,则会在体内产生“气”,“生气”是一个中医名词,动物生气了之后,接下去是打斗,故生气是动物打斗之前身体的准备工作,身体通过生气调整其内分泌,使之达到打斗时的最佳状态,动物之生气有点像国家备战一样,当一个国家进入备战状态时,会投入大量资源,一旦战争威胁解除,这些投入的资源大多成为废物,就像前苏联解体后,必须花费很大力气销毁各种洲际飞弹和坦克。动物的生气和国家备战相似,身体将利用和调整许多资源以备即将到来的战斗,一旦状况消失,这些调整的资源就将变成废物,必须排出体外。所以,生气像国家备战一样,消耗大量资源,浪费身体的血气能量。
《黄帝内经·灵枢篇》对疾病的原因有一段说明:“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起居。”可见,老祖宗很早就知道生气是疾病根源之一,是人体各种疾病产生的非常重要的原因,略述如下:易秃顶;怒伤肝;女性生气易引发小叶增生或乳癌,因生闷气会使气在腹腔中形成中医所谓的“横逆”气滞,气滞血淤,久之,易引发小叶增生,恶变则成血癌;易引发肝热,脾热,阴虚火旺,失眠烦躁,痰多气喘,甚至引发白血病,身体一直处于恶性循环之中(这段讲解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中医学有关知识,并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加以讲解)。
课程二:愤怒情绪可能导致害人害己的严重后果。
这个课程讲解可以用一些案例,如焦点访谈中的《夺命三秒钟》,一些校园暴力事件致人死伤而自身难逃法网等,让学生由衷地明白控制不了自己的愤怒情绪,采取伤害别人的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自己和别人的父母亲承受巨大的损失和伤痛,警钟长鸣,避免伤害,源自有效制怒。该课程的讲解要求教师结合相关法律知识,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民法》等。
前面的课程讲完了,笔者一般会问学生:“是什么东西给这些当事人带来了这么多身心伤害呢?”学生一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生气。”笔者一般会问学生:“我们要不要学习如何控制和转化自己愤怒的情绪,让它对我们有所帮助呢?”学生一般都会说:“老师,我们总是忍不住要生气,怎么办?”也有学生问:“老师,愤怒怎么还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呢?”对于这些问题,笔者一般会说:“欲详情,请听下回分解。”把课程引向下一部分。
课程三:有效制怒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一般是教师先提问学生,当他们忍不住生气时,是如何处理的,后由老师分析、归纳和总结,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理智调控:包括冷静克制,理性思考,遇事三思而后行,换位思考等,对这几个方法宜做讲解,最好创设情境进行讲解。如插入佛陀与恶人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几天,那个人一路上跟着佛陀,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谩骂他,最后,佛陀转身和蔼地对那个人说:“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归谁呢?”那个人回答:“属于送礼的那个人。”佛陀笑着说:“没错,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不就是在骂自己吗?”那个人无可奈何,摸摸鼻子走了。
(二)转移调控:包括转移环境、转移注意力、转移事件等。如当自己愤怒时,先行离开让自己生气的场所,或出去郊游,亲近大自然等。
(三)适度宣泄并适当放松:包括倾诉法、运动法、哭泣法、冲热水澡、深呼吸等,如击打沙包或枕头,到无人的地方大喊等。
(四)沟通协调,解决冲突,实现双赢。有的冲突是由误会引起的,宜以沟通,最终谅解,而不是把问题憋在心里,最后达到双赢的目的。可插入故事:鱼与渔竿:在沙漠里,有两个饥饿难当的人得到一个老者的赠予,甲得到一根渔竿,乙得到一篓鲜活的肥鱼,于是,他们分道扬镳。甲得到鱼后赶快生气煮鱼,狼吞虎咽,不久鱼吃光了,他也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乙提着鱼竿艰难地向海边行进,但饥饿难当,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撒手人间。后来,又有两个饥饿的人同样得到老者赠予的一根渔竿和一篓肥鱼,但他们没有分道扬镳,而是商定一起去找大海。他们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终于来到蔚蓝的海边,开始以捕鱼为生的生活,后来他们分别有了自己的家和妻儿,有了自己的渔船,生活幸福安康。
(五)改变思维。这种调节方法的核心观点是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的情绪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我们对这个事件的解释引起的。因此,改变我们对这件事的态度和看法,就会改变自己的心情状态。
(六)主动寻求心理援助:每个人都可能有心理问题,当我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惑时,请走进心理咨询室。
课程四:团体拓展体验。
活动《天堂与地狱》: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助人即自助的道理,形成关注别人、为别人着想的心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倾向。
活动准备:(1)学生每四个人为一组,每组中间一张桌子,桌上一盘小石子;(2)每个学生一双筷子,每人面前一个纸盒。
活动要求:每个人用筷子夹石子时,手臂手腕不能弯曲,在规定时间内看谁纸盒中的小石子多。
活动做完了,请学生讨论如何让自己盒子里的小石子最多,学生讨论后一致回答,只有自己夹给别人,别人夹给自己,才能使盒子里的小石子最多。
教师总结时,先对学生的答案表示赞许,为学生讲一个故事《天堂与地狱》:一个人问上帝:“为什么人死后总想上天堂,不想下地狱,到底天堂跟地狱有什么区别?”上帝领着这个人到地狱,他看到地狱的人都瘦骨嶙峋,他们都用一个特别的勺子喝粥,勺子的把很长,勺子的头很小,盛出的粥都撒在地上,一点也喝不上,最后桶里没粥了,大家互相抱怨,互相憎恨,上帝告诉这个人,这就是地狱。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天堂,他发现天堂的人一个个都长得胖乎乎的,笑逐颜开。他们用的是同样的勺子,吃的是同样的粥,但是他们把粥盛出来喂别人,你喂我,我喂你,结果大家都吃到粥。上帝告诉这个人,这就是天堂。
结论:天堂地狱是人自己造成的,上帝给人的条件都是一样的,人要合作,实现双赢,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主编.心理健康.高等教育出版社.
[2]俞国良,李媛主编.心理健康教学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