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云霞
要使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信息技术教师应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用“心”设计信息技术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总导演和总设计师,如果老师能在充分认识和处理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出发,运用一些谋略,拿出一些智慧,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但能使信息技术课堂张弛有度,还能让学生充满兴趣地投入学习并有所发展。信息技术课或许表面上比其他学科轻松,但其实信息技术老师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方面的技能和知识,还要掌握教学方面的理论和技能,掌握课堂设计的智慧。本文针对信息技术课的现状,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情境,在兴趣中学习;设计悬念,在游戏中导入;设计障碍,在错误中成长;设计语言,在温馨中学习;设计提问,在需求中求知五方面对信息技术课堂的设计进行阐述。
一、创设情境,在兴趣中学习
教师经常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大部分教师没有将激发出的兴趣应用于教学过程,从而导致后面的教学过程与前面创设的情境相分离。
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应将创设的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例如,讲《制作基本动画》一课时,通过“我送大家礼物”这一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对礼物充满好奇时,我趁机对学生说:“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就请你打开桌面上的‘神秘的礼物文件。”当学生满心期待地根据提示一步一步地操作时,最后出现提示文字“要得到礼物,请你闯关获取密码哦”。此时学生未能成功获取礼物,可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关,开心地获取礼物。整个过程都在创设好的情境中展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动画制作的兴趣。
二、设计悬念,在游戏中学习
悬念可以让人产生迫切期待的心态,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诱惑力,能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老师可以用演示法进行设疑,如当着学生的面做一些游戏,游戏产生的出乎意料的结果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适当设置一些悬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二进制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但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兴趣比较浓厚,对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必须将理论学习内容安排得更丰富多彩。我将自己设计为算命先生,展示5张卡片(如图1),让我猜猜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字母。我先问学生想的那个字母究竟在哪几张卡片上,根据他们的提示快速猜出第一位同学心里的字母,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开始相互讨论,还有学生主动举手让我猜他心里想的那个字母。此时我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此游戏的热情,最后通过了解此游戏的原理,学习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
图1
三、设置障碍,在错误中成长
信息技术教师大多采用演示——学生练习这一模式,讲练结合、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常用到的。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完全是被动学习。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效果是非常差的。我们应对一些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用心设计,从解决问题的实际出发,设计一些不易为学生察觉的思维障碍,这样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学生曾经不小心跌倒过,才会更主动地反思,并尽力寻求对策,从而在逾越障碍的过程中积聚知识的力量。
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允许他们在犯错误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例如,在讲“查找与替换”这一知识点时,我选取老舍先生的相声《八九十之花》作为Word处理的素材,请学生表演其中的小片段,课堂因为学生的表演而有了些温度。但课堂真正的高潮不在这儿,我让学生将“舅舅”替换为“uncle”后,布置一个新任务让他们操作:把《八九十之花》相声中的“甲”与“乙”角色对换。布置任务时,我一直表现得此操作很简单。学生面对这个作业,并没有特别的反应。可过了一会儿,教师里出现了骚动,好多同学开始自言自语并发出求救信号:“啊,不好了,搞错了”,“咦,怎么会这样啊,怎么办呢”,“老师,救救我吧,我弄错了”……对于这儿看似没有什么技术难度的任务,绝大部分同学开始都做错了,经过我的提醒,同学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给了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畅快感和无穷的学习乐趣。课堂实践表明,如果没有教师的暗示,则大部分学生都会出错。这个错误正中教师的下怀,让学生在自己出错误时停下来反思一下,以积极的心态进一步发散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错误中积极成长。
四、设计提问,在需求中求知
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最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每次上信息技术课,学生都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机房,可当学生发现网络被老师断了后,就会发出许多牢骚,上课兴趣随之降低。在电脑普及的当今,我们发现被学生忽视,不被学生喜欢的是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知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渐渐失去上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所教的知识点不能使学生感觉到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些知识点不能引发强烈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机提问,花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自己需要学什么。而不能直接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学什么、怎么学。例如:讲《数据处理和运用》一节时,我抓住学生都想知道自己期中考试成绩的心理,提出四个问题:1.你需要全年级期中考试成绩表的哪些内容?2.如何才能从全年级期中考试成绩表中获得你要的数据?3.除了每门功课成绩,你还想得到哪些内容?4.总分、名次这些内容在原表中是没有的,我们应该怎么办?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需求。通过老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学生明白该怎样处理这些数据,并且从多个提问贯穿整个课堂,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五、设计任务,在观察中学习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功课,上完课后,学生几乎都能娴熟自如地完成练习。但让他们将操作过程讲解给同学们听时,他们往往不能胜任。平时上课时一般是教师先布置好任务,然后学生急于操作,对题目要求都没有认真观察,教师也很少引导学生看题。或者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当操作完成后,学生并没有观察的习惯。长期以来,学生只具备操作能力而丢失表达能力。需要学生以分析、思考、表达等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观察,学生会进行联想、比较,从而收获更多操作经验、思考能力和学习方法。
所以,教师应让信息技术课变成实践、观察和思考并存的学科。应精心设置任务,让学生用细致的眼光捕捉操作规律,用敏锐的眼光觉察操作的有效性。例如,在讲Excel图表创建时,让学生观察图2两张图表有什么不同,分别给了我们什么信息,通过观察、思考,学生了解到饼状图与柱形图的区别。后又让学生观察图3两张图表有什么不同,这两张图表都是柱形图,但它们反映的信息是否相同?通过观察、分析,他们了解创建图表时行、列选数据的选择不一样,反映出来的信息是不同。图表本是视觉化的产物,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提炼出图表背后隐含的信息,实现视觉向理性分析的转化,让信息技术学科的教与学都变得“入木三分”。
图2
图3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充满智慧和诚意地加工和设计,这样学生才会更有效地学习知识,老师才会不断充实自己,课堂才会散发更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