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
摘要: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据之一,当代中学学生存在着的一个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那就是缺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教学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要成为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语文,更应率先对学生进行自信的教育与建立,并且拥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自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渗透优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39-02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有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许多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已成为一项常规、常抓、常管的工作,但遗憾的是,漫步在我们的校园中你依然会见到不少满脸愁容、垂头丧气的孩子。细问之,你会听到这样的回答:“学习真难,我学不会”“我不是学习的料” 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课堂上我们依然会看到一些同学常常游离于课堂之外,老师说什么,同学说什么,他一概不管;还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总是默不作声,不愿发言……。
这些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即自信心的缺失。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社会压力的加大,社会竞争的加强,中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抬头,使得现在的孩子常常生活在比较之中,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之下,难免产生自卑心理。二是由于有些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了学生多方面追求,常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又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当学生没考好时,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此外,一些教师行为的失当也会让学生失去自信,比如:无休止地指责;不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有过多的约束和限制,这些都容易使学生的依赖性增强,失去自主性,也失去自信心,对什么事都不敢尝试、害怕竞争、害怕失败,抗挫能力差……。
因此,缺乏自信心已成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而正如美国作家爱默生所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动的心理动力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是成功的关键。
如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日常教学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要成为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语文,更应率先对学生进行自信的教育与建立。
一、我们有着非常好的心理渗透的土壤-------语文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教材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或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或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或抒发对美好事物的热烈向往,或揭露腐朽丑恶的社会现象,都倾注了作者浓烈的情感。”打开语文书,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古今中外的诗,几乎每个地方------语言、结构、哲理、构思等,无不凝结着人类的聪明才智与发明创造。阅读它们,人类壮观而漫长的奋斗历史,犹如一幅幅画卷,生动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领悟人生的真谛,张扬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阅读它们,那记录着人类成长足迹的语言文字,它本身变化万千的演绎,犹如朱熹所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它让学生认识美,理解美,展示美;同时它也如杜甫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春雨,浇灌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灿烂的阳光下,自信健康的成长。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不乏能够教给学生如何找到自信、建立自信的好教材。如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陶醉在诗人笔下所描绘的壮阔秋景中,更可以引导他们看到一代伟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的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以及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自信豪情。再如读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我们在帮助学生解读到这位天才诗人不为世所用的激愤的同时,也同样可以让他们感知到诗人“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入世的愿望和毅力、决心以及旁人所不及的巨大自信。所以教材上的知识往往看似是硬梆梆的“死知识”,但只要教师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生活体验与人生感悟去活化知识,就能使得教材中看似“死”的知识变为课堂上生动、活泼、形象、充满生命力的“活”知识,这种饱含教师情感和生命力的知识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更强的刺激,激发广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进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我们有着非常好的渗透阵地———语文课堂
《语文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课堂学习方式,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要求一线语文教师能够:
1、努力营造学生自我展示舞台的课堂氛围。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是“战略伙伴”关系,而不是对峙、紧张的关系。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忠实的听众,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反应,多用“你真棒”“不着急,再想想”“不要慌,慢慢说”“努力点,你能行”之类的话。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创造和谐、有感情的教学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大胆的发言、自由的讨论,想己之所想,说己之想说,从而充分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而这无形当中就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的。
2、教学中要注意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不仅是师生双向的活动,而且存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是学生生命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活动过程是学生的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弥补,共同完成学习过程,迸发出创新的智慧火花。因为人有联合他人的倾向,在和他人的交往状态中,有一种比个人更丰富的感觉,更能发展自己的自然禀赋。因此,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教师完全可以大胆灵活的运用合作、交流这种方式,如在课堂中有争论,就让学生动笔、动脑、动手自已做一做、想一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个人的智慧有限,需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能感受到互动分享的快乐,从而又增强了学生集体自信心与责任感。
3、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这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当前的知识水平,然后分层次地设置问题,有步骤地开展课堂教学。尽最大力气调动每一位学生,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给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引导和帮助,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与进步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对他有一份独特的希望与关爱。“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设法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才能,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
endprint
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巨大动力。比如:让写字好的的学生上黑板范写生字;每一次习作后,挑选优秀的学生习作推荐到学校文学社发表;有进步的作品在班上范读,甚至贴进“学习园地”;让朗读得好的同学起来做“小老师”,给大家范读、领读等。让学生用行动把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展现在别人面前,无疑就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可以唤起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在朗读课文中,我们可以开展朗读比赛,如个人赛、小组赛、师生赛等,要求学生都来做“评委”,为别人的朗读情况打分、评议,除了指出他朗读中的错误外,更要找找他朗读中值得别人借鉴的优点。课堂上同学们的肯定态度,就能很好地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语文课堂应该是也必须是每位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信心培养的主要阵地之一。
三、我们有着非常好的评价方式--------语文学习评价
语文学习评价的特殊性在于,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各类评价中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搞一次评价就把学生的水平武断地下结论的做法,允许学生有再检测的机会和权利,直至学生自己认为满意为止。在新课标语文学习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评价的内容、形式等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往往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语文学习中充满自信。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参与学习、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勇气和态度,即便学生存在着某些问题,也在指出问题,帮助其纠正的同时,大张旗鼓地肯定其获得成功的那一部分,哪怕是很小很小的成功,也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那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自信和勇敢必将得到很好的激发。学生是否能够充满自信地投入学习,就要看教师是否给他们以激励和指导;学生是否乐于参加学习,要看教师是否树立起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激励,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兴趣,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学习的效度。
每学期期末的总结评价一般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的方式,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作哪一种评价结论,其最终目的都能落脚到通过评价及其研究促进师生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认识自我”更是建立自信的前提条件,自我评价不仅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更能让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前提。
另外,语文学习的评价结果少不了定量的评价,而有时的弹性评分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定量评价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平常学习实际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将分数评得偏高一点,也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虽然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讲,“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小的成功就很有可能会树立学生自信心,可能会激励学生努力去取得更大的成功。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头痛的作文教学,在给学生的作文评分时,如果每一次都从严要求,从严评分,学生的作文成绩总是不及格、总是不能得优,就很容易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下“作文难写”、“我是怎么也写不好作文”等消极的烙印,产生负面效应,彻底摧毁学生学习的自信,对写好作文失去信心。相反,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当尽量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对于那些写作比较困难的学生,哪怕是一个词用得好、一个句子写得好,都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在分数的评价上,适当地给高分,这样学生就会在自信中作文,从而,写出比前一次更好的文章,树立“我能写好”“我能学好”的自信心,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向学习的高峰勇敢攀登,从而也达到自信生活的目的。
美国学者杜伯伦曾经说过:“作为心理保健也许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但是如果教师忽略了心理的工作,他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在关键时期和最困难的问题上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他也就忽视了某些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育的目的使然。本着“让每个人充满自信”的教学理念,有效的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大胆的在语文课堂上落实“自信教育”,这种自信教育不仅能与新课改的追求不谋而合,更为我们语文老师创新并丰富自己的教艺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