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臻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阅读材料的方式大大改变,本文通过回顾《西安晚报》“专栏”版在网络时代的编辑历程,探讨了报纸副刊编辑如何以网络作为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扬长避短,精选优质的作者、观点和文字,和网络上海量碎片信息拉开距离的编辑思路。
关键词:网络时代;副刊编辑;专栏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115-02
随着近十几年来电脑和网络的飞速普及,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俨然进入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大大改变而且仍在不断飞速改变。一个喜爱阅读的副刊读者除去副刊版面外,还有了个人博客、论坛文章、豆瓣等阅读网站推出的专栏连载、微信公众号、微博的长微博等等选择,网络媒体以平面媒体望尘莫及的反应速度、私人定制的订阅方式、读者与作者之间即时互动交流等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8年,《西安晚报》推出专栏版。
回望历史,专栏版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版面。在报纸的发展历程中,专栏版在不同的时代,承载着与时俱进的内容和思想,深受读者的欢迎。专栏这种既每篇独立成章又有连续性的形式,非常适合报纸这样的媒体。一个成功的专栏版,可以让读者形成稳定的阅读惯性。往往能够成为一张报纸新闻之外最能留住读者的组成部分之一。
就拿香港《明报》来说,从20世纪70年代起,它的专栏版就是许多读者常年订阅《明报》的最主要出发点。香港作家石贝在《金庸怎样办报纸副刊》一文中写道:“查老板虽然早已经将总编辑一职让出,一般的编务他也基本不过问,不过,专栏作者的聘请,却一定要通过他自己,别人无权决定,这是20世纪80年代《明报》人都知道的事。[1]”《明报》专栏成就了多位在两岸三地声名显赫的作家,文学和媒体在版面上完美地融合。
在21世纪这个电脑和互联网摧枯拉朽改变一切的“E时代”,作为专栏版的责任编辑,工作流程和对版面稿件的定位取舍,都和当年剪刀红笔的编辑时代有所不同。
一、充分利用网络工具的编辑流程
专栏不仅仅是一个版面形式,编辑专栏版的工作流程和普通副刊版也有相当大的区别。一般副刊版需要大量阅读作者投稿,从中选择优秀的、适合版面要求的稿件搭配成版。而专栏版上的稿件,绝大部分是需要策划和约稿的,每一组稿件,都需要编辑和作者大量的前期沟通、确定适合版面和作者的题材风格,才能最终成稿。因此,专栏版对编辑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在此一更高要求下,网络其实已经成为专栏编辑工作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工具。
想在较短时间内发掘聪明有趣,言之有物,对某些领域有自己独特深入了解的陌生作者并约到稿件,在传统编辑方式下,需要依靠之前编辑工作积累的人脉推荐、或到资料室遍阅报刊,发现了理想的作者,还至少需要和相关编辑联系取得联系方式,发约稿信,寄样稿样报让作者参考……就算一切顺利,亦至少须耗时数天乃至数周之久。
电脑和互联网的出现是划时代的技术革命,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法。SNS等社交性媒体的兴起加速了网络虚拟社会的构建,使得虚拟社会成为现实社会的延伸[2]。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的界限,真正做到了“天涯若比邻”,在网络的交流中,双方无论是在同一个城市还是分隔大洋彼岸,交流起来毫无区别。“作为传统媒体的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与时俱进地主动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及时了解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今天,电子邮件、QQ等网络工具纷纷成为副刊编辑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工作伙伴,甚至可以用博客留言、微博私信等方式,和完全陌生的作者立刻取得联系,一个电子版链接,就可以让作者即时看到样稿,领会版面的要求,这些网络工具,迅速体现出传统编辑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势与功能,提高了编辑工作的生产力。相应地,那些自新闻纸出现起沿用了许久的传统编辑方式,却渐渐边缘化甚至消失了。
2011年初,专栏版推出娱乐人物专栏《浮生星尘》,和写当红大腕明星的娱乐专栏不同,这个专栏致力于打捞曾经红极一时如今却鲜为人知的娱乐人物,或者是那种脸熟却不太叫得出名字的绿叶配角。这一定位立意,正是在编辑和作者通过网络交流反复商讨确立下来的共识。这组专栏在操作过程中,编辑和作者对于人物选择始终保持交流,看到合适的选题,编辑也向作者提出建议。
美国资深编辑保罗·麦卡锡把编辑工作的这一部分称为“策划编辑”:“事实上,早在编辑在手稿上画下第一个修改记号前,作者和编辑就已经展开了创造性的合作过程,也就是我们称之为‘策划编辑的共生关系。[3]”
2011年3月29日夜,香港明星邓光荣猝然离世,这个人恰好符合曾经红极一时如今却鲜为人知的标准,而且个性鲜明生平事迹丰富,第二天一早看到这个消息后,笔者立即给作者的微博发私信提出建议,由此第一时间推出《邓光荣:琴心剑胆义薄天》,及时为读者盘点梳理了这位20世纪70年代红极一时明星的演艺生涯,他仗义执言古道热肠的种种事迹,以及在演艺圈中的良好声望。
这组专栏因为角度新颖,推出不久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写83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里梅超风扮演者黄文慧的《甘草黄文慧》被《读者》杂志选载。作者本人亦因为这一专栏被江西人民广播电台采访。
专栏文章见报后,寄样报是编辑一项现在常常被忽视的基本工作。在《西安晚报》专栏版的工作流程中,除坚持寄奉样报以外,还会第一时间电邮告知作者并提供电子版链接让作者先睹为快。一组专栏文章全部发表后,再发电子邮件向作者确认此组文章已刊发完毕,多谢支持,表达欢迎继续赐稿之意,做到善始善终。
综上所述,平面单一的纸上编辑方式早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的需要。为了充分整合资源并使之产生更大的价值,作为21世纪的副刊编辑,只有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作用,主动适应掌握网络工具,在立体的网络资源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二、“精品化、系列化”的定位和实践
在网络已经越来越多地占据人们注意力的今天,专栏版面应扬长避短,和网上每天潮水般涌来的海量的、零碎的信息拉开距离。近年网络信息的渐趋碎片化,其实给专栏版或曰平面媒体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充足空间。一个专栏版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和网络信息互补的。如此版面,才能在网络时代继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具体操作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栏稿要定位得当,内容有信息量、有趣
推出每个新的专栏时,编辑需要对这个专栏做出明确的定位:这个专栏是面向哪一部分读者的。而整个版面专栏之间的搭配,应是作者有老有少,风格上有的稿子平和中正,有的稿子则可以剑走偏锋。内容上有人談论《诗经》里的草木名考,隔壁一篇谈的却是娱乐八卦,白领记录自己的职场心得,还有人从故纸堆中钩沉出堙没多年的民国女子传奇……总之,就是要在信息和文章的汪洋大海中,沙里淘金地打捞出优秀的、自成系列的、值得推荐的精品文章,组成版面呈现给读者。
(二)专栏稿要有时效性
副刊的所谓时效性,不单指新闻性,还包括季节性。2010年专栏版的重头戏是“节气传说”这个栏目。这个横跨整年的专栏,配合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刊出,作者遍阅古籍,从尚书、诗经等等古籍中整理出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典故、传说、濒临失传的习俗,以优美典雅的文字组织成文,既有文学性又有知识性。这个专栏在刊登期间,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和喜爱。为配合2010年的世界杯足球赛,专栏版在世界杯期间刊发了《绿茵光影》专栏,以足球题材的电影为内容,既较好地配合了报纸的新闻性,又因为题材是足球题材的电影,不是球迷的读者也有兴趣阅读,和同时期体育版的大量足球评论拉开距离,彰显了副刊稿件的文艺特性。
(三)贴近读者生活
2010年,一组名为《考研日记》的稿子出现在投稿邮箱里上,作者是刚刚经过考研的莘莘学子,这组稿件虽然长短不齐,有些零散,然而文字灵动活泼,有非常鲜活有趣的细节,而且考研是一件家有学子的读者就会关心,关系千家万户的事情,虽然编辑这组稿子的工作量相当大,还是把这组稿子经过精心修改后推出,赢得了读者的好评。
这样的专栏和版面,兼顾了各个层面读者的要求,同时又有一定的提升。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位读到这个版的各个年龄层读者,都至少有一篇文章是他非常喜欢,以至于会期待下一个专栏版这个作者的新作,开始形成阅读惯性和阅读期待,达到成为报纸“留客”的目的。其他几篇文章,也都还觉得“不错”。同时,能饶有兴致地发现一些自己以前未曾发现的有趣事物。正如邹韬奋先生所言:“我们心里念念不忘的,是要替社会造成一个人人的好朋友。你每逢星期日收到这一份短小精悍的刊物,展阅一遍,好像听一位好朋友谈谈天,不但有趣味,而且有价值的谈天[4]”这个境界,一直是我在编辑工作中追求的目标。
三、结 语
对读者而言,网络阅读和纸媒阅读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势。对于编辑而言,网络是更加高效率地完成编辑工作的工具而绝不是敌人。虽然在网络无远弗届的今天,不仅仅是青年读者,越来越多的中老年读者也被吸引到了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前面,然而网络阅读虽然时效性强,内容却随着参与者众多渐趋泥沙俱下海量涌入的碎片信息,需要鉴别,欠缺深度和系统性,大部分时间局限于快速播报,读者对深度阅读的需要恰恰是纸媒的优势所在。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为报纸副刊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非但不能排斥网络,而要为我所用,在网页和版面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更重要的是,寻找优质的作者,关注时代的动向,提供精选的文字和观点,无须在网络的汪洋大海中寻找,打开报纸就能读到的好文章。无论媒介如何随科技改变,自文字诞生以来,读者寻找的,永远是优质的内容。
参考文献:
石贝.金庸怎样办报纸副刊[N].羊城晚报,2009-02-28.
陈力丹.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Paul Mccarthy .编辑人的世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
邹韬奋.韬奋全集(第5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