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特别提到“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在其后3月22日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以“专升本”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两石激起千重浪,“本科转型”一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媒体对此也作出了不同的解读。实际上,“本科转型”早在今年1月就写入了教育部的年度工作要点。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定调,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
为什么要转型?从外部讲,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的重心正在回归实体经济,而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的增加使得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只有加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才能够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真正转化。从内部看,很多新建院校沿袭传统的老牌本科高校办学思路,定位模糊,攀高求大,人才培养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造成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造成教育投入效果严重不良。
因此,转型是对这类学校的迫切要求,也是这类学校的自觉诉求。转型的目标是打造“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后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实,此前教育部的职能部门一直把“应用型”作为在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中对学校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上海电机学院等学校也响亮地提出“升本不忘本”,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或高举技术教育大旗为己任。
那么,本科转型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是什么关系呢?
应该说,这种转型兼顾了体系建构的需要。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相衔接的。而且,这类学校多数都有十年以上的本科教育资历,在设立专业硕士乃至专业博士学位点上具有一定积淀。这样,就水到渠成地打通了学生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学习生涯通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说,这些学校转型后就变成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一方面,举办应用型教育不是非得要贴上职业教育的标签。即使研究型大学也要具备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产业的意识和能力。本科转型,可能是学校整体转,也可能是部分专业转,这和职业院校的定位显然是不完全接轨的。另一方面,我们不要过于纠缠于概念和管理的权属。既然转型是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那就是只要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事,我们就应该不遗余力地去促成,用应用的方式去“应用”。
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中,现有高职院校何为?
一些优秀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未必就不能升格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这在我国是有先例的。现有的很多省部属重点大学,就是在民国或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等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的。谁有资格升格?用严格的评估标准来衡量,而不是一刀切,或者全盘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