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敬佩的一位兰台前辈

2014-07-07 12:43菅荣军
档案天地 2014年7期
关键词:国家档案局保定市档案局

菅荣军

初春的一天,一位70多岁的老者,手里拎着一个布兜,来到了保定市档案馆,我一看,是局里退休的老馆长--杜永康。只见他从兜里掏出几本书,说这是自己的拙作,送给馆里收藏的。我说这是好事,馆里还从没收藏过兰台人自己写的回忆录呢。厚厚的一本书(全书40余万字),书名是《岁月记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出版发行。杜老走后,我拿了一本,翻看起来,深深地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合上书本,在我的脑海中,不禁浮想起与杜老相识的经过。

我与杜老认识,还是在十几年前,我刚从部队转业分配到档案局的一天,杜老来到局办公室,办公室李主任给我介绍说:这是咱们局退休的老领导。杜老见我很是热情,说局里又补充了新鲜血液了。言语中,杜老听说我是从部队回来的,说他也在部队呆过,彼此多了一种亲切感。初次相识,客套了几句,就忙别的事了。在我心里,杜老中等身材,带着一副眼镜,四川口音,说起话来,稳稳当当,富有条理,是个文人。再后来相见,聊起家常,得知我们还都从事过部队机要工作,所以又有了更多的话语。在我眼里,从年龄上说,杜老是长辈,从事机要和档案工作方面讲,则是我的前辈。我在保定市档案局曾经负责机关党务工作八年,每年局里都要组织慰问离退休的老党员,在杜老家中也见过多次。2009年,我调到杜老曾经任馆长的档案馆工作。这些年,虽与杜老从相识到相熟,但还谈不上深入了解,读了他写的《岁月记忆》之后,在我的脑海里,杜老才有了清晰且丰满的形象,愈加敬佩这位勤勤恳恳、爱岗敬业的兰台前辈。

杜老是个信仰坚定的人。他信仰马克思主义。还在解放前他在四川乐山上中学的时候,一位美术老师教他们制作石膏像。这位老师是一位地下共产党员,在他家乡解放前夕,形势极其险恶的情况下,被迫转移。后来他得知这石膏像就是马克思,美术老师不顾个人安危,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利用这种隐蔽的方式,传播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青少年中进行革命思想的启蒙教育,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杜老走上革命道路后,马克思主义成了他毕生的信仰。

杜老是个对中国共产党有着深厚感情并矢志追求的人。杜老称1982年12月29日是他终生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保定市委办公室秘书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讨论通过了他的入党问题,实现他多年的入党追求。杜老从18岁开始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前后十一次、跨度30年。由于脱产学习、工作调动、机构改革等“阴差阳错”的各种原因,又受文革迫害,直到杜老47岁时,才加入党组织。经过如此漫长曲折,都没有丝毫动摇他加入党组织的决心和信心。由此,更显杜老是多么的热爱党、相信党,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

杜老是个辛勤耕耘的兰台人。1987年2月,杜老从市委机关调到市档案处,任副处长、档案馆馆长。走上领导岗位,直到97年退休,从此与兰台结下了十年情缘。这年他50岁,杜老戏称这次调动,是去了一个一无权、二无钱,唯有故纸相伴的清水衙门,一个留住历史、保存记忆的新天地。他以这样的年纪“入行”,算是“高龄”了,然而,他没有丝毫的赋闲或养老观念,而是埋头故纸堆里辛勤耕耘,“入行”虽晚,却成就斐然。

档案培训拔头筹。杜老“入行”次年,参加了国家档案局在江西省九江县举办的一期全国档案局馆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训人员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90余人参加。虽说他做过机要、文秘工作30余年,对档案工作也略知一二,但隔行如隔山,毕竟还是个外行。所以,对他这个兰台新兵来说,这次学习无疑是“及时雨”、“雪中炭”,显得格外重要。杜老视此次培训为“充电”。五十天的培训,要完成《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及《领导科学概论》共六门课程。他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把它视为获取进入档案部门的“入场券”、“上岗证”,以极大的热情和刻苦求知的欲望投入到学习中。每到上课的时候,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像孩子般地涌入教室,抢占离讲台最近的前一、二排座位,恨不能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入笔记本,存入脑海里,课后认真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他以平均97.2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班第二名(第一名比他多0.6分),受到培训班领导的表扬。河北省和华北地区的学员们向他表示祝贺,称赞他为河北争了光、为华北争了光。

档案保护技术科研课题等获大奖。1991年6月,经国家档案局批准立项,由保定市档案馆、保定市城建档案馆承担了一项有关档案保护技术的科研项目。杜老领导主持了这一科研项目。科研小组经两年多对各项技术指标的研究、测试后,撰写出五万二千余字的《档案库房围护与温度定量关系研究》论文,并报送国家档案局。1993年7月,通过了国家档案局综合科教司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鉴定意见里写道:“该课题研究对北方地区中小型档案馆围护结构形式和选用材料以及设计中应遵守的原则的论述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在中小型档案馆建筑设计中可以借鉴和参考”。该课题荣获1994年国家档案局科技进步三等奖(部级)。获此殊荣,在河北省档案界前无仅有。另外,杜老写的《档案库房非设环廊不可吗?》(原载《档案工作》1993年第9期),荣获该刊1993年优秀文章二等奖、1994年河北省档案学会第三届优秀论著一等奖。

珍贵档案回归记。“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干什么就吆喝什么”,这两句话用在杜老的身上再贴切不过了。他是在档言档,三句话不离本行,无论走到哪,心里总是装着档案,只要有机会,就到当地的档案馆看看,与同行交流一番。杜老在九江参加全国档案局馆领导干部培训班时,在与苏州市档案馆林植霖馆长交谈中,偶然得知他们馆里藏有保定商会档案的信息(保定商会档案是保定市档案馆藏中的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范畴,参加了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申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待培训班一结束,杜老即跟随林馆长同船前往。经过两天一夜的车船奔波到达苏州,从该馆复制回来三件清末民初保定商会的档案,均为保定总商会始建之初有关人事任职的内容。这三件档案的回归,为保定市档案馆编纂《保定商会档案史料》,提供了商会组织沿革的依据。endprint

弥足珍贵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学录》,也是杜老利用回四川探亲时,到四川省档案馆参观,偶然发现的,并且复制了一套带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从1912年正式创办,到1923年停办,十余年里,培养了军事人才万余名,其中日后成为将军者即有1600余名。国共两党许多著名的高级军事将领及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些风云人物,多出自该校,故有“将军摇篮”之称。后来,一些长期从事保定军校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来保定市档案馆看到这本《同学录》后,如获至宝,全部复印,为他们研究军校历史、编纂《保定军事学堂》和《保定军校千名将领录》等书帮了大忙。这些珍贵档案的回归,发挥了重要作用。

兰台生涯烙印深。杜老文笔流畅,善于总结。他总能从事物的点滴之间、人们不经意之处,发现其中的奥妙,并记录总结保存下来。1990年,他组织档案馆工作人员对历年积存下来的零散文件进行清理。其中,有一麻袋未整理的档案。经馆里同志细心清理,修复托裱,共整理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珍贵田房买卖、典当和租佃契约档案计8卷151张。档案形成年代为1733年至1948年之间。其中,清代档案74张,最早的一张房契档案为雍正十一年二月(1733年)所立。在这部分田房契约档案中,不仅完整地保存了田房买卖过户的验契纳税字据,记载了不同时期田房产户买卖双方和牙纪人应予遵守的章程及税银与契价的比率等,对研究河北省清代和民国时期土地房产占有、典当、租佃、买卖关系和税率变化等都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使保定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年代的上限,向前提早了100年,极大地丰富了档案馆馆藏。真可谓从破烂中“拣回”的100年。20多年后,保定市档案局馆与河北大学联合开发编写出《保定房契档案汇编》,将这部分地契档案收录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杜老十年兰台生涯,研究总结记录下来的档案成果,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中,至今被人们所享用。

杜老退休以后,义务从事帮助农村民办教师解难的“烛光工程”,应邀到职业中专讲授文书和档案专业课(授课5年),笔耕不缀,在报刊上发表多篇回忆文章,自学并热心帮助他人学习吹奏乐器葫芦丝等等,无不体现着他老有所为、甘于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

读完《岁月记忆》,掩卷而思,回味无穷,该书不仅是杜老自己人生的真实记录,而且也是保定市档案工作的一段真实记录。想说杜老的事,还有许多……

杜老就是这样一个平易慈祥的老人,一个经历坎坷的老人,一个甘于奉献的老人,一个退休之后仍然忙碌并快乐着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兰台人。

注:杜永康,男,汉族,1936年9月出生,四川乐山市人。大专学历。副研究馆员,中国档案学会会员。历任中共热河省委、河北省承德地委、河北省委机要部门译电员、机务员;中共保定市委办公室科级秘书;保定市档案局副局长、档案馆馆长、党组成员。1997年退休。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家档案局保定市档案局
河北省保定市:太行深处秀美花田
If I were a mayor
Advantages of reading
Reading and Life
正定县档案局恢复挂牌
河北省档案局“健步走活动”走出新风采 展示新风貌
石家庄市档案局开展第二批次重要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工作
唐山市档案局荣获国家档案局“2014‘走进档案’征文活动组织奖”
党领导下的档案工作发展历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