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经济学

2014-07-07 03:35陈璇
党员文摘 2014年7期
关键词:写字楼临安罐头

陈璇

防雾霾口罩的风光

2014年3月底,雾霾压城的一天。傍晚7时许,北京东三环外一家便利店的便当还没卖光,防雾霾口罩就已所剩无几。有顾客在货架前挑拣一个包装破损的口罩,售货员在一旁提醒:“这个不买,一会儿就真没了。像这种口罩,店里一天就要卖50个。”

防雾霾口罩的热销让一些商家赚足了钱。国内一家生产防雾霾口罩的公司宣称,雾霾最严重的时候,他们公司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全公司50多个员工临时充当仓库分拣员,给商品贴条形码,连着好几天忙到后半夜。这家公司凭借小小的口罩,在短短两个月里掘金数千万元,成为商业圈里一个广为流传的雾霾时代创富样本。

市场吞咽防霾产品的胃口似乎越来越大。2014年3月中旬,在上海举行的家电博览会上,空气净化器“登堂入室”——单独组成一个展馆,而不再是过去被扔在角落里少人问津的配角。数据显示,2013年空气净化器的市场规模为120亿元左右,预计2014年将会超过200亿元。

防雾霾的新发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防雾霾产品的范围究竟会延伸至哪些领域,更多取决于人们的创造和发现。在花卉市场里,绿萝、富贵竹、吊兰等并不名贵的绿色植物,因为被赋予防雾霾的新功能,身价随之上涨。萝卜牛骨汤、野生黑木耳汤等家常菜,在餐馆的包装下,也有了诸如“润肺抗雾霾菜”等新名字。

2013年年底,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雾霾相关疾病门诊”,称专治空气污染导致的各种疾病。一家媒体的记者曾去探访这家“雾霾门诊”,医生给她开出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处方”是:“把家搬到三亚。”

尽管这个“处方”难免被人当笑话一听了之,但去三亚躲避雾霾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不少旅行社瞄准商机,顺势推出各种路线的“清肺游”,有的还将线路拉到国外。

而在北京,地产界名人潘石屹试图给首都增添几座可以抗霾的建筑——他在自己开发的两处写字楼里安装了空气过滤系统。写字楼里的销售人员,会向买家不厌其烦地介绍写字楼的最大卖点——好空气。

“空气罐头”风靡一时

在从雾霾里掘金的队伍中,不仅有大小商家的身影,还有一些特殊的参与者——地方政府。

两年前,富商陈光标在北京卖起了“空气罐头”,当时被不少人评价为“行为艺术”。如今,明码标价的“好空气”高调出现在政府组织的推介活动上。前不久,浙江省临安市旅游局推出一款“空气罐头”——一个200毫升的玻璃瓶里装着采自临安山区的空气,售价10元。2014年3月16日,20多个临安旅游吉祥物——一群手里拿着空气玻璃瓶的“氧气宝宝”降临杭州西湖风景区。这群“氧气宝宝”一会儿玩“快闪”,一会儿又在广场上跳“氧气操”,立刻引来游客的围观。

“临安好空气”的热闹劲儿还没散去,河南省栾川县的“好空气”就被运到郑州。“栾川好空气”的亮相方式也很别致,组织者让男女老少排排坐,他们头顶上方的横杆挂着几十个蓝色袋子,袋子上标着“清新空气”,现场看上去有点儿像输液大厅。男女老少将一次性面罩扣在脸上,通过一根长长的管子来吸袋子里的空气。免费呼吸的空气很快就被郑州市民抢光。

未来,还会有多少商家搭上“雾霾经济”这趟班车,我们拭目以待。

(摘自《37°女人》2014年第6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写字楼临安罐头
新天萌馆:写字楼里的“建筑梦工厂”
中高档写字楼租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为战争而生的罐头
一线城市写字楼空置率分化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台商萧俊丞在都市写字楼里开菜地
吃剩的罐头怎样保存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50年前的罐头
临安37吨电镀污泥倾倒者被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