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永远坚守阵地的战士

2014-07-07 03:35何雨欣吴书光
党员文摘 2014年7期
关键词:咸鱼假肢张家

何雨欣+吴书光

朱彦夫于1947年入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一次激战后,他成了他们那个连唯一的生存者,睁开双眼那一刻,他发现自己的双手双脚与左眼已永远失去。

朱彦夫主动放弃荣军休养院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任党支部书记,长达25年。他带领村民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没有手的他,用心把百姓的事情一件件做实;没有脚的他,带领百姓硬是走出一条脱贫新路。

在很多人眼里,朱彦夫是一个传奇,但他说:“我这个条件只能是一个字:拼!为百姓,就是守住阵地!”

办校

上世纪50年代的张家泉村,笼罩在一片贫困之中。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地处沂蒙山腹地,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山河依旧、贫困依旧,村民们连糊口的地瓜干都吃不饱。

自己吃饭、上假肢、刮胡子、划火柴……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事,对朱彦夫而言,件件都需要千锤百炼。他不断向正常人“靠拢”,还拿起一本《学习小字典》,自学文化知识。

学了文化,让朱彦夫深感有文化是多么重要。于是,总琢磨着能为乡亲们办点事的他,把全部积蓄拿出来,托老战友买来200多册书,在自家开了一间小图书馆。因为大多数乡亲都不识字,无法读书,朱彦夫决定办夜校。

从此以后,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8.5公斤重的假肢,雷打不动地出现在距家一公里多外的课堂上,没有耽误过一节课。在两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时期的中坚力量。

在村党支部书记推选会上,全村八名党员齐刷刷举起了手,把朱彦夫推上了这班岗,这一站就是整整25载……

冲锋

山里的冬天格外冷。那一天更是大雪纷飞、滴水成冰。

村里所有的壮劳力都集中在了龙王庙旁,大家正在打村里的第一口井。这是要命的节骨眼儿,为了这口井,全村已经砸进去一半的家当。

出水了!出水了!

朱彦夫一瘸一拐来到近十米深的井下,不停地挥动着残臂,指挥着大家。

好不容易换班时间到了,朱彦夫想卸掉假肢休息一会儿,却发现怎么也卸不下来。

原来,打井溅起的泥水,加上腿上冒出的汗气,混合了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一起。

乡亲们流泪了。一位老人跑过来,抱起朱彦夫的双腿放在自己胸膛上,老泪纵横地说:“你回家不行吗?你坐在炕头上,我们来回跑,给你说巴说巴。求求你,听俺这一次。”

“要是真长到一块,我还求之不得呢。”朱彦夫笑着安慰老人。

一口井,两口井,三口井……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张家泉村彻底告别了大老远去别村打水、缺水灌溉的历史。

张家泉村,山多地少,看村子的全貌、勘察工程等,经常需要爬山。

朱彦夫爬山是真的“爬”,拄着拐杖走不动了,就干脆卸掉假肢,绑在脖子上,跪着往上爬。而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他经常是在夜里偷偷地爬,有时下山干脆骨碌下来,鼻青脸肿、满身血印是家常便饭。

朱彦夫充满干劲、不畏艰苦的精神感召着乡亲们跟着他干,而更让大家信服的则是他大胆的想法、超前的思维。

在山沟里刨食,张家泉村世世代代如此。地里几条大沟纵横,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

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填沟,但不是简单地填,是先用石头把沟砌起来,水可以从下面流,上面垫土成田,与两边的农田相连,旱了能灌溉,涝了还能排洪。

几条大沟终于填平,村里一下多出几十亩地,当年粮食产量增加了四分之一。

水有了、地有了、粮食有了,朱彦夫又开始想方设法让大伙儿收入多点。他号召成立了铁匠社、木工社、米皮社、馍馍社等;他还带着大家在山上种起了苹果树、花椒树,这在当时的山沟沟里,可都是新鲜事儿。

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张家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县里第一个有了拖拉机,第一个通了电,人均收入实现了全镇第一……一个多年的落后村成了先进村,因为贫穷多年没娶进媳妇的小村庄一年就迎来了十个新娘。

垂范

大女儿终于要出嫁了,可当爸妈的谁都不告诉,连嫁妆的事儿也从不提。

原来,正值村里打井的关键时刻,朱彦夫已经把自己的钱都贡献了出来,实在拿不出钱来,他怕乡亲们知道送来礼钱。

这个秘密还是让邻居家的张大娘知道了,按当地的风俗,大娘拿出了自己的钱。

“不行!”朱彦夫的拐杖敲得“噔噔”响。

很多年后的今天,儿女们对父亲的这一动作仍然印象深刻。村里大娘给掰的玉米不能要;六个孩子结婚全不摆宴席、不收一分礼钱;去村外看病,坚决不要车不麻烦组织……

论抠门,朱彦夫算头一个,但论大方,他也数第一。

朱彦夫的妻子陈希永,娘家在靠近海边的日照市。有一年回娘家,陈希永用小车推回了两筐咸鱼。朱彦夫一看,兴高采烈地说:“这可是稀罕物,快过中秋节了,给大伙每家送几条去。”陈希永也赞成。

按大小搭配分份,挨家挨户送去,好不容易坐下准备吃饭,算来算去,发现还有一户没送到。于是,陈希永把仅剩的四条咸鱼中的三条拿走了。

祖孙九人,围着一条小咸鱼,你推我让地过了中秋节。

说起朱彦夫帮助人的故事,村里的百姓说也说不完:蔡光生有心脏病,家里穷治不起,朱彦夫每月从自己的残疾军人抚恤金中拿出一大半给他买药治病;苗有才子女多,家里就他一人干活,有一年断了粮,朱彦夫立刻拿出家里有限的粮食接济他;王忠兰得了肝病,朱彦夫让妻子做好饭菜送到她家,经常连碗都留下了……

坚守

如今,朱彦夫已经走进人生第81个年头,旧伤新病倍加折磨着这位坚韧的老人,但他的腰板依然挺直,用残臂敬出的军礼依旧标准。他是一名永远的战士,是一座山,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作为现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刘文合经常会去看看他们的老书记。朱彦夫有时会从日记本里抽出一张纸条给他,上面写着致富信息、项目建议等,他平时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记下来,拿给刘文合参考。

“他对村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刘文合说,其中最深刻的还是他永远创业、永远干劲儿十足、永远将百姓放在心上的精神。

在这个小小的山村,朱彦夫的精神仿佛一颗种子,生根发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想放弃的时候,人们尤其会想起他。

(刘谊人荐自2014年4月25日《老友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咸鱼假肢张家
说话算话的我
张家塬村村歌
咸鱼也是有梦想的
装上假肢的动物们
测测你是小仙女还是小咸鱼
冻咸鱼之梦
张家贵 藏石欣赏
一个给动物做假肢的专家
假肢适配重心对线技术的研究
便宜假肢能模仿正常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