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勇国
摘 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强调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朗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工夫,寻找有效方法,让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优化对策
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朗读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然而其却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就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朗读教学现状
1.朗读的时间太少。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朗读的时间常常不到5分钟,为了追求课堂高效,朗读练习往往草草而过,讨论、交流挤掉了学生朗读的时间。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要求学生课后读熟,马上转入下一环节,朗读成了一种教学形式。
2.朗读的目的不明确。很多人都在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强调朗读的作用,但是其在实际操作中对朗读的安排并不够到位,比较随意化、简单化。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提出要求,读中没有进行指导,读后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读,只是有口无心的“念经”。这样重读轻思的朗读不仅没有达到训练学生语感的目的,反而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课堂朗读效果不佳。
3.朗读的参与面太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一节课40分钟,没有时间让学生朗读,更不要说指导后进生,朗读变成了个别学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怎么可能会读呢?在朗读教学中,朗读大多数情况下是在走过场,朗读在学生的学习中变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并没有发挥实质作用。
4.朗读的指导单一。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怎样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集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义的要义。一些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效果更好。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导致朗读能力不高。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营造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创设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学生想读、乐读,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
2.保证充分的朗读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的表达性朗读时,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3.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首先要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其次要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最后要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
4.拓宽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5.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首先要把好文本的“脉”。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时,才能做到运筹帷幄。其次要重视技巧指导。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停顿、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在学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前,教师纯技巧的指导是徒劳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精义妙理,在与作者感情共鸣的基础上,对特别能表达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点词句再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