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维 谢永辉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高职院校“双困生”的就业心态分析
王 维 谢永辉
(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双困生作为大学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促使其顺利就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本文在了解高职院校双困生就业心态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就业心态形成的原因,提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心态的对策。
双困生 就业心态 心理状况 提出问题
双困生一般指家庭经济困难,同时由于心理、身体、学业或综合素质某方面处于弱势,在就业中存在困难的学生。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双困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生存发展,更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学者通过探讨和实践,提出了许多关于“双困生”问题的各种理论框架、原因分析及对策解决,这些研究对解决高校这类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帮扶问题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重点分析“双困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双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与普通学生相比,在生活满意度、学习压力、人际困扰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同样在就业过程中,他们的就业心态也有其特点,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双困生在就业过程中心理压力过大。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双困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焦虑,家庭经济的困难、社会观念的影响,更是加剧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自卑、焦虑、盲目、从众等心理。在面临就业竞争时,他们总担心自己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能力及家庭背景等在许多方面不如其他学生,总害怕自己的高职文凭不被企业看好,从而就业信心不足,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竞争,不能自信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另外,“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虽然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改变,但在偏僻的农村地区,这种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家人期盼考上大学的双困生能光宗耀祖,改变命运,有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这种期盼同样给双困生就业择业带来一定心理压力。
2.双困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双困生的就业往往受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所以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期望值较高,希望到大城市、知名企业、政府机关工作,要求高工资,厚福利,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更不愿意到基层,回农村,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倾向“先择业,再就业”。然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他们一般很难实现自己的期望,于是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纠结的双困生经常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
3.双困生择业心理的两极化。
双困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受经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非贫困毕业生相比,就业压力更大。部分学生能积极面对现实,在大学期间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专业知识,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为顺利就业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当面临就业择业时,他们能有的放矢,保持平和心态,但有些双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存在自卑情绪,大学期间除了学习外,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甚至性格孤僻,在面临就业时,心理焦虑又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打听工作的事情,从而导致择业机会减少。还有一些双困生缺少战胜困难的勇气,甚至因没有一套合适的应聘服装而心生抑郁,参与就业活动的热情因贫困而受打击,最终因就业中遇到的挫折而消沉。
对双困生就业心态形成原因的探讨是解决双困生就业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虽然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他们的双困生身份,事实上是受社会和个体因素的影响。
1.社会因素。
据人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达到近700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同时,全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谋求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冲击力。另外,在目前我国就业制度及用人制度不太健全的情况下,社会资源成为获得职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条件,社会资源的多少直接影响求职就业的几率。双困生大部分来自普通的工人、农民家庭,社会资源相对缺乏,在目前就业竞争压力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完全凭借个人仅有的社会资源单打独斗,要找一份好的工作不容易。
2.家庭因素。
双困生家庭经济困难,很多都是通过国家的助学贷款或者亲朋的借款完成学业的。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成本不断升高,面试的服装准备、求职的车费食宿,对双困生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此外,他们毕业后不仅要偿还国家贷款,还要反哺因送自己读书而贫困的家庭,这些家庭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给双困生就业带来思想负担,使他们在选择追求自己理想还是追求高收入的就业选择上陷入矛盾。
由于双困生的家人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就业形势及信息缺乏了解,对双困生抱有较大的期望值,认为读了大学就会有体面、高收入的工作,就会当官发财,这种盲目的期望值给双困生带来相应的心理压力。
3.学校因素。
学校对双困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助学贷款、困难补助方面,对他们的就业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方式较为单一;并且目前高职院校虽然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但教学内容重点在就业政策宣讲、求职面试技巧、就业案例分析等方面,没有配备专业的师资对双困生进行就业心理的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因而双困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就业压力、就业问题时往往处于迷茫状态,不知道自己如何面对、调节。
4.自身因素。
双困生大多因家境或高职文凭存在自卑心理,在求职过程中自信心不足,不敢主动出击,在心态上需要调整,事实上,他们中间的确有些人能力存在欠缺,比如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大学期间有很多活动的平台可以帮助他们锻炼和提升自身的能力,但是某些学生出于自卑、胆怯等心态不愿意参加,或者忙于勤工俭学没时间参加,而这些能力恰恰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大多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素质。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积极参与双困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目前主要由学校招生就业处负责,其基本工作内容是宣传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提供就业单位、企业的招聘信息,向学生传授求职面试技巧,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相对关注较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有所辅导,对贫困生的日常心理也有所关注,但很少特别针对双困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团体或个体辅导,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双困生就业的心理辅导,采取团体共同指导和个体特殊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双困生克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学会调适自身情绪,在就业中保持平稳心态。
2.学校招生就业部门组建双困生帮扶小组。
学生招生部门可以针对双困生的特殊情况,组建由就业老师、辅导员老师、心理健康老师等组成的帮扶小组,对双困生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活动。即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各项就业政策,协助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安置公益性岗位,切实帮助学生尽快落实岗位。同时招生部门要申请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双困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简历制作、打印,以及车费和通讯等费用。
3.双困生自身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双困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通过实践过程客观认识自己,正确面对现实状况,勇于承担就业过程中的压力。同时,双困生在校期间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专业技能,为就业打好扎实的技能基础。毕业时,他们应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招聘会,在求职面试中积累求职经验。
总之,双困生的就业心态对自身就业有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政府应在政策上适当倾斜,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家庭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理解,高校应该加强就业心理辅导,让双困生在就业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自我。
[1]梁吉霖.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初探[J].科技信息,2010,30(23):699-700.
[2]刘文娟.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聊城大学学报,2010(2):176.
[3]刘丹,潘苏苏.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现状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4):169.
[4]李淑娥.构建高校“双困生”援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27,(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