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建珍,戚少云,刘 纪,郭 平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感染管理科,安徽 六安 237005)
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及防护
闵建珍,戚少云,刘 纪,郭 平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感染管理科,安徽 六安 237005)
目的 总结医院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 对2012年1月—2013年8月该院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到 44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报告,发生职业暴露的职业以护士最高,占 59.1%,其次是医生和实习生,分别占 29.5%和 6.8%;暴露源以各种针刺伤为主(65.9%),其次是手术缝针刺伤(20.5%);不同科室发生职业暴露的频次不同,手术科室占72.7%,非手术科室占27.3%;职业暴露由接触过明确病原体乙肝患者的针头器械导致占 72.7%,暴露源接种过乙肝疫苗例数占29.6%,含有乙肝抗体例数占25%,暴露后及时处理率100%,预防用药率 88.6%。结论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增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规范医疗操作,暴露后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降低医务人员被血源传播性疾病感染的危险。
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调查分析;防护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断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意外被病毒、病菌感染者或其血源、体源污染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病毒、病菌的血源、体源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1]。血源性感染是指通过血液交换获得的感染。如通过开放的伤口、破损的皮肤、黏膜等接触到的致病菌或致病菌直接进入血液导致的感染[2]。随着环境污染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医院危重患者及各种有创诊疗操作的增加,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发生血源传播性职业暴露频率越来越高,风险也日益增大[3]。为此,我们对2012年1月—2013年8月本院血源传播性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性职业暴露的特点及危险因素,以提高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性职业暴露的安全防护意识及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 2012年 1月—2013 年8月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包括实习生、进修生和清洁工等,共 44例。
1.2 方法 根据医务人员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后通过蓝蜻蜓系统向医院感染管理科网报,并打印自动生成的医务人员针刺伤登记表,对我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的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
1.3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分为 5个方面:(1)不同工作年限人员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伤发生情况。(2)不同职业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发生情况?。(3)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者科室分布情况。(4)不同暴露方式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发生情况。(5)暴露源病原体监测及暴露者预防用药情况。
2.1 不同工作年限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伤发生情况 见表 1。
2.2 不同职业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发生情况 见表2。
2.3 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者科室分布 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者以手术科室为主,上报 32例,占总例数72.7%,非手术科室报告12例,占27.3%,见表3。
表1 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者工龄分布构成比
表2 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者职业分布构成比
2.4 不同暴露方式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发生情况 上报44例暴露源暴露方式以针刺伤较多,29例,占 65.9%,其次是手术缝针刺伤9例,占20.5%,见表 4。
表3 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者科室分布构成比
表4 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者方式分布构成比
2.5 暴露源病原体监测及暴露者预防用药情况 暴露源病原体监测分布见表 5。暴露者暴露后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及时处理率 100%,暴露者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人数11人,阳性率25%,接种乙肝疫苗人数(通过职业暴露高危科室每年进行免疫八项体检,全阴者接种乙肝疫苗统计)13人,接种率29.6%。44例职业暴露者暴露后用药率88.6%,见表5。
表5 暴露源病原体监测阳性构成比及暴露者预防用药率
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原因众多:(1)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大多数低年资的医务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岗前培训缺乏相关防护措施。(2)低年资的医务人员缺乏工作经验,操作不规范,不熟练。(3)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如遇抢救病人时,更是分秒必争,完全顾不上自我防护。(4)心理因素。医疗安全责任重,压力大,而且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紧急突发事件,如患者呼吸心跳骤停,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等[4]。这些紧张而繁重的医疗工作使医务人员的精神压力和职业负担越来越重,极易造成生理、心理性疲劳,而这种疲劳可影响行为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次数,感染疾病的机会也会相应增加[5]。本调查旨在说明本院的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情况,指出防控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方向。
本调查显示,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占59.1%,这可能与临床护士从事抽血、输液穿刺等操作较多,锐器伤后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风险增大有关[6]。本调查同时显示,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与工作年限有关。工龄 <5年的低年资医务人员比高年资医务人员更易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这可能与技术熟练程度及防范意识等有关系;但工龄 >10年的高年资医务人员却比5~10工龄的医务人员更易发生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这可能与职业倦怠有很大关系。调查发现,外科系统(手术科室)职业暴露风险明显高于内科系统(非手术科室),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者以手术科室为主,上报32例,占总例数72.7%,非手术科室报告12例,占27.3%。另外,锐器伤是医院内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其传播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皮肤、黏膜),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7]。上报的 44例暴露源暴露方式以针刺伤较多,29例,占 65.9%,其次是手术缝针刺伤9例,占20.5%。最后,在本调查研究中,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源病原体监测阳性构成比中乙肝病原体阳性构成比高达 72.7%,远远高于其它的暴露源病原体阳性构成比;医务人员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后及时处理率为100%,44例职业暴露者暴露后用药率为88.6%,说明我院医务人员的标准预防执行地较为规范。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关系到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8]。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医院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上岗培训和在职教育的重要内容。(2)加强管理,大力推行普遍性防护原则。医院管理者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工作环境定期进行质量监控和监督管理。(3)做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管理:立即采取局部处理措施,及时预防性用药,做好随访和咨询,认真登记和报告[9]。总之,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1] 侯艳玲,马 静.医院职业暴露分析及预防[J].华西医学,2013,28(2):292-294.
[2] 占志花.预防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措施与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6):97-99.
[3] 凡建东,黄朝辉.孕期暴露重金属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2,16(10):1392-1395.
[4] Bennett NJ,Bull AL,Dunt DR,et al.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borne pathogens in smaller hospitals[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7,28(7):896-898.
[5] Okulicz JF,Yun HC,Murray CK,et al.Occupational exposures and the prevalence of blood-borne pathogens in a deployed setting:data from a US military trauma center in Afghanistan[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13,34(1):74-79.
[6] Alter MJ.Prevention of spread of hepatitis C[J].Hepatology,2002,36(5 Suppl 1):S93-98.
[7] Gill M.Sharps injuries among radiographers:Dangers associated with opening bottles of contrast agent[J].Radiography,2008,14 (2):128-134.
[8] Chen LF,Sexton DJ,Kaye KS,et al.Patient-days:a better measure of incidence of occupational bloodborne exposures[J].Am J Infect Control,2009,37(7):534-540.
[9] 蒋述科,李春凤,徐镛男,等.118例次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监控结果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5328-5330.
10.3969/j.issn.1009-6469.2014.03.037
2013-09-22,
201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