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化妆刍议

2014-07-07 14:46毛方
艺海 2014年6期
关键词:脸谱化

毛方

[摘 要]戏曲化妆是人物的信息库,她的建立不惟类别出人物性格,而是基于戏曲独特审美与表现需要的众多考虑。且戏曲化妆落实在脸部又分俊扮与脸谱,生、旦行阵容执行的是俊扮,只有净、丑及红生、勾脸武生勾画脸谱,不论是俊扮还是脸谱,都有其特定的由来与功效,各式图案的形与色的来源有据可依,并遵循写意美学与民族道德取向。因此,解密戏曲化妆,就不会坠入对排斥者所言“脸谱化”的误信。

[关键词]戏曲化妆 脸谱化 造型依据 化妆由来

戏曲艺术因其独特的化妆造型,而时常被排斥者以简单的“脸谱化”三字来诟病。戏曲勾画脸谱不假,她是否“脸谱化”?这在稍微有点常识的人眼中就会是一个否定的答案。戏曲勾画脸谱集中在净行、丑行,以及红生、勾脸武生,庞大的生、旦行阵容,包括小生、老生、青衣、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都是不勾画脸谱而执行俊扮的。俊扮,顾名思义,就是在演员面部底色的基础上略施粉彩,突出眉眼唇腮等部位的视觉色彩,以显现英俊或秀美气势。此外,戏曲化妆中的这种脸谱勾画,也并非如排斥者所忧心的那样刻画人物具公式化倾向。诚然,戏曲化妆确有人物性格信息的透露,但她不惟此,内容更有人物姓名、身份、年龄、本领、所处界域,以及文本、民间传说等对人物的描写。可以说,戏曲化妆是人物的信息库,她的建立不惟类别出人物性格,而是基于戏曲独特审美与表现需要的。

一、戏曲化妆的由来与功效

任何表演艺术都需要化妆,其出发点也基本趋同,即遮掩表演者原貌而极力贴近角色。那么,除此之外,极具特色的戏曲化妆造型是否有更多的考虑?

1、祭祀遗存。戏曲生成、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远古祭祀。原始祭祀,包括众多纪录片所拍摄的现存部落祭祀,参与者都需要涂脸描面。但这种涂脸描面并未直接转化为现行的戏曲化妆,抑或戏曲脸谱,而是经历了一番曲折。祭祀的涂脸描面在演化中逐渐固定下来,从而形成面具,并由专人佩戴,多是主持祭祀的巫师,其他参与者无需佩戴也无需涂脸,现在的民间祭祀仍延续这一体制。戏曲的化妆(这里主要是脸谱)就是由这祭祀中的面具而来,且尚有遗存,如分布各地的傩戏,因着强求祭祀功用与仪式性,而仍然戴着面具演出。面具的表情早在雕刻时即已固定,它不利于演员丰富的脸部内容的表现,因此早在唐宋时期,戏剧演出又向祭祀的源头看齐,弃面具而涂脸描面,这是戏曲脸谱的发展基础。

2、点染脱壳。戏曲中额头写着“福”、“禄”、“喜”、“寿”、“孝”、“忠”等字样,脸上青一块紫一块,为红、紫、白、黄、黑、蓝、绿、粉红、灰、淡青、赭、褐、金、银等谱色所勾勒得七零八落的脸谱,与角色面貌相去甚远,也就无所谓贴近角色,因为生活中没有这样的原型。那么这种有别甚至远离生活原型的造型,其功效如何体现?这就得回归戏曲的生成脉络。戏曲孕育于远古祭祀,在祭祀中,人们通过脸上点染色彩,或是戴上面具,以求脱壳进入另一种身份,可以与神灵对话。戏曲化妆同样具有点染脱壳的功效,只是这种意识在逐步淡漠而被人忽视。我们知道,戏曲表演在三种身份间跳跃,即本我、角色的扮演者、角色。演员上妆,即通过点染,使自己脱本我的壳,而进入另外两重身份。

3、区分人物类型。戏曲角色的男女老幼,以老生、小生、老旦、花旦、青衣等行当来区分,这些行当的化妆自成体系。如京剧老生、小生,尽管都是俊扮,但各自的体系赋予他们不同的装扮:老生的“顶膛红”(眉心位置的一抹红色)一般呈“倒Y字”,小生一般呈“半圆形”;老生挂髯口,而小生涂红唇。如此,角色的生理类别一目了然。其次,化妆可区分角色界域。受特殊时期人们的认识所限,戏曲中多神、仙、兽、怪等特殊角色,这些角色的界域,通过脸谱以及化妆手法,如发髻、蓬头等,同样能够区分。如神佛类角色,多用“神佛脸”脸谱,在三块瓦脸谱的额间加绘阴阳八卦等图案。此外,戏曲化妆在区分角色类别上,还有一个广受诟病的功效,即划分角色性格与人格类别,这主要集中在净、丑两行。如赵匡胤的红整脸,以表示其忠勇;甚至直接在脑门上写字,诸如“忠”、“虎”等。

4、营造环境与心境。戏曲的美学追求在写意,这种写意也体现在环境的呈现与时空的转换上。如此,在戏曲中角色与环境就不是写实话剧里那样,相互独立地存在。戏曲中角色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环境的呈现依托于演员的表演。生成环境的表演,除了唱念做打外,还有角色的化妆造型,如角色头上罩块黑纱,即表示所在环境为冥界。这冥界的环境,不是字幕打出来的,也不是演员口中说唱出来的,而是化妆中的这块黑纱营造的。此外,戏曲化妆还能作用于角色心境的营造,如情绪突变时的变脸,川剧、昆曲等多剧种中均有存在。

二、戏曲化妆的造型依据

戏曲化妆造型看似花里胡哨,但她绝非无中生有、一通乱搞,自有其恪守的原则及来源依据。俊扮的生、旦行自不必说,在恪守角色生理类别的基础上极力美化。如,小生肤色白里透红,唇红齿白,相较之下,老生肤色略显暗淡,唇部不施彩,并挂上髯口;两相对比,界线分明,又符合各自的生理特征。

勾画脸谱的行当,其脸谱上的形与色,也是有据可依的。这种依据来源具有广泛性,大致有:1、来自演义小说的描写。如《三国演义》里说关羽“面如重枣”,因此关羽的脸谱色是枣红色,又说他“丹凤眼”、“卧蚕眉”,因而脸谱中内眼角朝下,外眼角上翘且狭长,眼尾画得尖长,眉尾高扬,眉身呈现两端微弯,眉色乌亮富有光泽。2、来自角色性格及人格。形方面,如鲁智深眉毛的勾画,即是喜斗的螳螂,这种螳螂眉以象征他好斗的性格;色方面,如广为人知的“白脸的曹操”;此外,还有以文字绘制的众多忠烈之将的脸谱。3、来自角色名。如李逵脸谱以螺旋纹作主体形象,即来自他的诨名“黑旋风”;再如方腊脸谱上的蜡烛,即是取“蜡”与“腊”的谐音。4、来自角色身世。如王延章额头上的那只大癞蛤蟆,表示他是水兽转世。5、来自角色身份。形方面,如和尚的脸谱画舍利珠,财神赵公明脸谱画金钱;色方面,如金色涂面为佛,青色涂面为鬼。6、来自角色本领。如通晓天文地理的高人姜维等,脸谱上多画太极、八卦,再如窦尔敦脸谱上画其擅长兵器虎头双钩。7、来自民间传说。如赵匡胤传说是红龙下凡,因此脸谱上眉间画红色跑龙,杨七郎黑虎星下凡,脑门上写一“虎”字。8、来自人物嗜好。如孟良好酒,脸谱上画一酒葫芦。9、根据文本中角色的唱词。如黄巢的唱词里有“自幼生来胆包天,排牙二齿面金钱”,因此他脸谱的绘制就依着这唱词来,绘有金钱图案。

据上可知,戏曲化妆庞大而复杂,绝非“脸谱化”那么简单。其造型在恪守原则和来源依据时,并非铁板一块。同一人物在不同剧种中,脸谱处理有所不同;同一人物同一剧种,因不同的规定情境而有所不同。脸谱设色上,白脸的并非都是奸诈人物,如《野猪林》中的鲁智深、《五台山》中的杨延德等武艺高强的僧人,也用白色脸。红脸的也并非都是好人,如《祥梅寺》中的反叛者黄巢就勾的是红脸,意在反讽唐僖宗的无道。

三、戏曲化妆的审美追求

戏曲在过去长期承担着高台教化的职责,即便是现在,我们仍然倡导“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戏曲是娱人的艺术形式,必然具备美的视觉与美的内核。那么,这些如何在戏曲化妆中体现?换句话说,戏曲化妆的审美追求在哪?

1、惩恶扬善的道德评判。戏曲的脸谱设色,尽管有些特例,但基本遵循特定谱色象征特定内容。如忠烈义勇之士,脸谱绘制红色整脸,而阴险、狡诈者的脸谱绘白色,等等。如此的设置,鲜明地突显人物性格、人格,并对人物具有明确的“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对人物道德的是非评判。

2、传神与装饰。戏曲化妆中生、旦行阵容的俊扮,如小生的半圆形“顶膛红”,涂红唇,在突出人物真实生理特征,服务角色外形塑造的同时,色彩上有所夸张,使之更醒目传神,具装饰性效果。净、丑行的勾画脸谱,更是由鲜明的图案构成,色彩和构图非常大胆、夸张,点、线、块、面和形、色有规律地组织图案造型,极具装饰效果,并自成体系而衍生出独立的脸谱艺术,如脸谱模型、脸谱绘画等。

3、彰显民族美学。作为民族艺术的戏曲,她必然受民族美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渗透至各组成部分,包括戏曲化妆。中国美学思想即写意,“重神似”而“轻形似”。这在戏曲化妆的脸谱绘制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图案的选择是“观物取象,离形得似”。如张飞脸谱上的蝙蝠、鲁智深脸谱中眉毛是喜斗的螳螂等,取的是自然形态的动物,但绘制在脸谱上又不是写实的,而是经过图案化、装饰化的变形处理,即离形得似的提炼。同时,戏曲化妆还讲究线条流畅、疏密相间、虚实结合、布局平衡,讲究轻重缓急、顿挫有序的节奏等。

结语

戏曲化妆是人物的信息库,她服务于角色外形刻画的同时,也有其自成体系的特定功效突显与审美追求,并有据可依而非胡编乱造。因此,解密戏曲化妆,对于我们认识戏曲艺术,抵御如“脸谱化”的片面误断不乏裨益。

( 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1]田志平.《戏曲舞台形态》[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栾冠华.《戏曲舞台美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3]黄殿祺.《中国戏曲脸谱文集》.中国戏剧版社.1994

猜你喜欢
脸谱化
美政客为何偏爱脸谱化表达
饰演“反派”角色的感悟
广播典型人物报道出彩与出新探析
“大女主”剧: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当代抗日影片中的日军形象
预测希拉里一旦当选后的对华政策,要避免“脸谱化”
论十七年小说脸谱化叙事中的反面人物形象
群体性的人性书写
《聊斋志异》中的“三国映像”浅析蒲松龄创作中的民间艺术转换模式
西方人的《蝴蝶夫人》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