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伟 孙文磊 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五官科 嘉兴 314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贝尔氏面瘫疗效观察
郑文伟 孙文磊 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五官科 嘉兴 314000
面瘫;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
贝尔氏面瘫(bell’s palsy)亦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面神经炎[1],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面部被牵向健侧为主要特征。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的青壮年为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无明显季节性,春秋两季发病较多。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该病3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就诊的贝尔氏面瘫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32例。三组一般资料分布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
1.2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2]和《现代中医神经病学》[3]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分为4型[4-5]:风寒外袭证: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夹寒湿之邪入侵所致,伴见头痛、恶寒、无汗,舌淡、苔薄白,脉多浮紧;风热外袭证:常继发于外感发热之后,伴见微热、恶风、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赤,脉浮数;风痰阻络证:因躯体正虚,复有痰饮,多眩晕头痛,眼目瞤动昏涩,苔白腻,脉弦滑;络脉瘀滞证:瘀血壅塞脉络,气血循行不畅所致,头晕头痛,面红升火,口苦目赤,舌质红,脉弦数。
1.3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20~60岁;②首次发病;③病程<2周;④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Ⅲ级[6]。排除中枢性、外伤性及耳源性面瘫;近期有疱疹病毒感染史;伴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感染、高血压、糖尿病以及精神病、癫痫病等糖皮质激素禁忌症者;病程>2周者。
1.4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措施包括:①激素治疗,予地塞米松针10mg静脉注射,1天1次,连用6天后逐渐减量,至第10天停药;②营养神经治疗,予甲钴胺针0.5mg,隔天肌肉注射,至第10天停药;③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予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静脉滴注,1天1次,连用10天;④抗病毒治疗,予阿昔洛韦针0.5g,静脉滴注,1天2次,连用10天。自第11天开始给予针刺治疗,以驱风通络,疏调经筋为原则,施平补平泻手法。取穴以手足太阳经、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主穴:①局部取穴:攒竹、鱼腰、四白、阳白、地仓透颊车、颧髎;②循经远取:合谷、昆仑;配穴:风寒证加风池,风热证加曲池,眼睑闭合不全加睛明,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变浅加迎香,颏唇沟歪斜加承浆。对照1组采用纯西医治疗,用药及剂量同观察组,治疗10天后改用口服药物治疗,主要为维生素B1、B12等神经营养代谢药和烟酸、复方丹参片等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对照2组针刺治疗手法及取穴同观察组,治疗10天后,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风寒外袭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麻黄6g,附片、细辛各3g,薏苡仁15g,白术10g,黄芪、当归各20g,生赭石10g,甘草6g)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风热外袭者以银翘散加减(连翘、金银花、牛蒡子、菊花、连翘、苦桔梗、薄荷各12g,川芎9g,全蝎3g,竹叶、木通各6g)疏风散热;风痰阻络者以牵正散,加减(白附子、僵蚕各10g,全蝎5g,蜈蚣2条,防风10g,葛根15g,羌活6g,钩藤10g,半夏12g,川贝母9g)祛风化痰,通络止痉;络脉瘀滞者以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川芎各10g,桃仁、红花各6g,麝香0.1g,地龙10g,全蝎5g,蜈蚣2条,柴胡8g,郁金l0g,路路通15g,当归30g)搜风散邪,活血通络。各组均治疗14、30天后进行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和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7],并统计临床疗效。
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可戴口罩、眼罩防护,鼓励患者进行表情肌的自我锻炼。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2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32例中痊愈23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2例,痊愈率71.9%,总有效率93.8%。对照1组32例中痊愈17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8例,痊愈率53.1%,总有效率75.0%。对照2组32例中痊愈15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8例,痊愈率46.9%,总有效率75.0%。三组疗效比较,观察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1、2组(P均<0.05)。
2.3三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比较 三组治疗前House-Brackman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观察组和对照1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2组(P<0.05),治疗30天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1、2组(P<0.05),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评分比较() 分
表2 三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评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2组比较,*P<0.05;与对照1、2组比较,△P<0.05
?
2.1疗效标准 采用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标准[6]和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标准[7]。痊愈:House-Brackmann分级1级,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为100分;显效:House-Brackmann分级2级,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为75~99分;有效:House-Brackmann分级3级,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为51~74分;无效:House-Brackmann分级4~6级,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为50分及以下。
贝尔氏面瘫亦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清楚,一般认为面神经管内段(茎乳突孔内)刚能容纳面神经,各种原因如受寒着凉、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定致血管神经机能紊乱,致小动脉痉挛缺血,面神经充血、水肿,受到压迫可引起发病。面神经早期病变为水肿、脱髓鞘,严重可有轴突变性[8]。临床上大多数医者[9-10]根据病情轻重将该病分为三期,即急性期(发病7~10天内)、恢复期(10~30天)和后遗症期(30天以后)。该病属中医“面瘫”、“口眼喎斜”、“吊线风”、“卒口僻”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是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太阳经,经入少阳经,殃及阳明经;风为阳邪,其性喜上,致面部三阳经经气阻滞不通,筋脉失养,导致颜面一侧肌肉弛缓不收,受对侧牵拉,而成口喁僻。病因以风邪为主,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入中经络,每为寒、热、瘀相夹为患。
贝尔氏面瘫急性期病理改变主要是面神经炎性水肿,局部受压缺血,因此急性期治疗以尽早控制炎症水肿、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主[11]。《贝尔面瘫临床指南》[12]指出:周围性面瘫患者,早期宜应用类固醇,一般初始剂量持续6天,接下来4天依次递减。本组资料显示,面瘫急性期采用激素抗炎消肿、扩血管营养神经、抗病毒等西药治疗效果较佳,而单纯采用中医针刺、中药汤剂等治疗则疗效较差。朱春华等[13]强调,贝尔氏面瘫急性期最好不行针刺治疗,尤其不强调强刺激或用电针,因为在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处于炎性水肿状态,强烈的刺激可使面神经及周围组织持续充血,甚至加重神经水肿炎变,使面神经功能难以恢复。认为针刺治疗该病的最佳时机是恢复期前期。本组结果显示,恢复期采用针灸、自我锻炼疗效显著。在恢复期,面神经肿胀基本恢复,根据《灵枢·经筋》“燔针劫刺,以痛为腧”的治疗原则,取面部取穴为主,通过针灸调理面部经络气血,疏通经络,疏调经筋,增强肌纤维收缩,以加速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从而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14],同时激发神经兴奋性,反射性调节面神经功能,从而有效恢复神经传导功能。“先定位,再分期,后辨证”是提高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瘫疗效的关键。有学者认为艾灸法是治疗该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寒者温之”能提高疗效。笔者认为,五官颜面施灸可能损伤面容而遗留美容隐患,临床宜慎用,可在大椎、百会等配穴应用,温通经脉、祛风散寒增强疗效。另外,该病疗程较长,治疗前与患者充分的沟通解释,取得患者配合有助于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急性期西医治疗为主,恢复期针灸治疗为主,中西医有效结合,能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最大限度地减少后遗症的出现。因此,治疗过程中,应正确把握面瘫所处的时期,合理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1]高青,张世忠,汪元军.46例贝尔氏麻痹面肌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评价[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1):41-42.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6-258.
[3]鲍远程.现代中医神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79-482.
[4]郭润田.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总结[J].北京中医,1997,16(3):32.
[5]符文明.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法现状与展望[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3):228-229.
[6]House JW,Brackmann DE.Facial nervegrading system[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5,93(2):146-147.
[7]杨万章,吴芳,张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9):786-787.
[8]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6-307.
[9]刘宜军,周友龙.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10):677.
[10]曹文胜,吴献英,等.分期论治面瘫247例临床观察[J].现代康复,1999,3(5):590-591.
[11]王小清.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综合治疗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0):952-953.
[12]全世明,高志强.贝尔面瘫治疗指南[J].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30(6):274.
[13]朱春华,林学武.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J].中国针灸,1994,(4):55.
[14]刘洋,孙慧丽,孙晶.多针浅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8,28(10):748-746.
修回日期:2014-07-04
201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