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一、追忆青春年华
时至今日,20世纪70年代出生者已近四十或已过四十,逐渐步入人生的中年。此时,无论事业有成与否,难免偶尔怀旧,追忆似水年华,怀念大学时光,或感慨,或难过,或觉幼稚,或发欢笑,或依然悲伤。一些作家或导演,用笔与镜头追忆了青年时期,尤其是大学时光,一方面这是对自己青春年华的记录,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有类似经历者的强烈共鸣,而非同代的人,亦能由此了解他们的经历、心态等。
正青春和具有如何度过青春的知识往往并不同步。恰青春年少,往往热血沸腾,一般不会安心求学,若无政治志向,往往会将能量投入到爱情之中。爱情或可以给年轻人以各种体验:焦虑、甜蜜、幸福、高兴、悲苦、颓唐、放纵……由爱情经历,青年人或可以一步一步长大,体验到人生最初的艰辛和不确定。及至老之将至,也许具备了如何度过青春的知识,可是青春已然不在,于是有了回忆,也就有了怀旧。
近年,有两部描写校园青春的作品颇引人瞩目:一为李师江的长篇小说《中文系》,二为赵薇导演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文分别论之。
二、《中文系》
李师江,出生于1974年。他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生,1993年入校,1997年毕业。之后,李师江陆续写下几部作品,颇获好评。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经历,日后逐渐化为李师江的创作资源,成就了这部《中文系》。
北京师范大学是老牌高校,是师范类全国第一,培养老师之地;其中中文系名家甚多,亦驰名海内外。李师江的小说虽未直言背景是北京师范大学,但其中流露出多重证据,一看即知所写乃是北师大。一般读者了解北师大,或可以通过学校简介,或可以通过校史,但往往只能了解大概。而通过这部小说,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一所学校的日常生活、生态,学生、老师、学校制度和风气等方方面面,彷佛身临其境。
小说名为《中文系》,亦颇能引发读者的兴趣。中文虽国人人皆能言之,但中文成系,对于大众还是隔膜,因为入其中者少。据说中文系出作家和诗人,男学生困顿而忧郁,披发行吟,纵酒吟诗,是男才子;女学生温柔娇小,多愁善感,见风雨而心伤,睹花开叶落而泪流,是女才子;据说中文系以读诗、读小说为业,日日接受文学熏染,其中男女该是何等神仙人物啊;又据说中文系风花雪月,学生们谈情说爱,极其浪漫;还据说中文系名家辈出,教授们可以倒背《楚辞》、正背《庄子》。而百闻不如一见,李师江的《中文系》能够使人了解一个真实的、有烟火气的中文系。
中文系的男女生们喜欢舞文弄墨。近水楼台先得月,切问而近思,往往会从中文系下手,由此练习写作,故中文系人容易进入文学作品,而口碑未必好;中文系人容易成为文学中人,而口碑亦未必好。譬如,李亚伟曾写过《中文系》一诗,该诗由大而小,也以小见大地描写了中文系的情况。其中有些句子颇为到位:“中文系是一条撒满钩饵的大河/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网住的鱼儿/上岸就当助教,然后/当屈原的秘书,当李白的随从/当儿童们的故事大王,然后,再去撒网/有时,一个树桩般的老太婆/来到河埠头——鲁迅的洗手处/搅起些早已沉滞的肥皂泡/让孩子们吃下。一个老头/在讲桌上爆炒野草的时候/放些失效的味精/这些要吃透《野草》的人/把鲁迅存进银行,吃他的利息。”李亚伟此诗批评了中文系的不良之处“吃沉滞的肥皂泡,吃鲁迅的利息”,但也有“狂禅”成分——若不做“屈原的秘书,李白的随从”,如何成为屈原、李白?当然,若李亚伟真有能量,学屈原、李白之所学,或能与之比肩,但现在看来,李亚伟有点言过其实了,他还没达到这样的能量。
《中文系》一诗虽可以写细节,但限于诗歌的体式,往往只能轻轻点到。欲了解细节,还须小说。李师江的这部小说名为《中文系》,但他主要描写中文系的学生,兼及中文系的老师,也涉及大学体制、管理制度等问题。
写学生,李师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以寝室为中心,“我”(师师)又是中心的中心。《中文系》大致写“我”,由“我”的交往圈子见出中文系其他男女同学、老师,或联谊寝室数学系的情况。写“我”又以两个方面为主:爱情与友情。大学时,人际关系单纯,亦少利益纠葛,只此两个方面最为重要。另外,也写了“我”与老师们之间的冲突,写了“我”的勤工俭学等校外经历。
“我”与外校被开除的凯子谈诗投机,逐渐引为知己,无所不谈。凯子是外校才子,不知何故被开除,无颜回家,只好窝在“我”的寝室,终日睡觉,无比颓唐。凯子衣食无着,靠“我”周济度日。左堤,中文系的才女,“我”喜欢她,但不敢表达,只好委曲地通过凯子,欲与通辞。孰料,虽然“我”曾倾囊供凯子赴三峡旅游,但凯子竟邀左堤同游,终于她成为了凯子的女友。“我”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心中愤懑可知。之后,事情又有变化。凯子外出工作,境况好转,另有新欢。左堤自杀未遂,被解救。“我”孜孜不倦,一直追随左堤。又孰料,半路杀出个青年老师……这段恋情一波三折。一直到离校前夜,“我”与左堤方才在精神与肉体上结合了,然而,彼此就要各奔东西了,小说至此戛然而止。《中文系》是一部使人伤心的小说。读完,很多人或许会流下眼泪。
“我”颇为自得,因为屡屡迟到、无故离校等原因,和几位老师起了冲突。青年人热血沸腾,读书略有所得,即以为其余不足挂齿,故易目空一切。不过,另一方面,也能够见出大学中文系老师们确实泥沙俱下,能以学问道德服人者鲜矣。由这部小说,也能够看出大学体制、管理方面的一些弊端。若欲了解20世纪90年代大学中文系的情况,这部书可以借鉴。
《中文系》还写了寝室中其他人:“大师”,成绩优异;“阳痿”,对男女之事似无所感,最后却最早结婚生子;“梁档”,对女生档案了若指掌;同时也写了联谊寝室数学系女生们的情况。四年下来,两个寝室情感纠葛甚多,非复从前一般单纯了。
《中文系》还提到了几位老师,虽为虚构,但大致有所本。譬如某年轻老师重排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座次,曾引起较大风波,业内人皆知。宗璞《南渡记》、何兆武《上学记》等写西南联大诸位老师,活灵活现。我不关心其他,只是那些老师们的八卦倒是极有趣味,能够看出很多东西。因为学术与人生,二者其实一也。
《中文系》文风比较朴实,没有虚华的东西,只是以细节取胜,因为李师江有实实在在的大学生活。他与大学生活不隔,所以尽管只是写实,亦能引人入胜。
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虽然只是讲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青春故事,除此之外不足道也,但票房竟然极好,上映三天就有1.4亿元票房。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一个综合文本,其中有很多人的能量加入。首先是作者辛夷坞,她是网络作家,有一定的人气。其作品有小清新的风格,略带文艺腔,所以受到部分有此气质者追捧。其次是导演赵薇,她是当红女星,因为饰演《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而名闻国内。我一度认为,赵薇很难转型,她饰演的其他角色都有些疯疯癫癫的,但这部电影一出,还是让我对她刮目相看了。再次是王菲,她唱的主题曲也为电影助力,其歌声确实有特点。王菲被誉为“天后”,又因近年家庭风波,被推到媒体的风口浪尖。再就是关锦鹏以及各位演员本身的人气。这几股力量各有数量巨大的粉丝团,三者合在一起积聚人气,再做好宣传,这部电影热卖就可想而知了。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也是写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活,但并未止于大学内,还接着写了同学们毕业之后的情况。
寝室主要是生活空间,室友们朝夕相处,会有很多故事,亦会有纠纷,但随着年月流逝,纠纷都会淡忘,美好的一面会日益显示。高晓松《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一曲红遍大街小巷,室友分别时,往往高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无声无息的你/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如今再没人问起/分给我烟抽的兄弟/分给我快乐的往昔”,以此表达彼此的情感。大学同学们各奔东西后,与同班同学联系或少,但室友们往往尚联系较多。以小说或电影写大学时,亦往往从寝室入手,譬如《中文系》亦如此。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主要描述了一个女生寝室的情况(另外加一句,电影《小时代》亦如此,写一个寝室的故事)。电影描述了她们不同的性格、经历和命运。这部电影偏向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更主要的是偏向于情感生活。因为学习乃是个人的事情,个人之进步、境界之提升很难外化为影像,不会有精彩的故事,亦难引起较大的共鸣,所以电影对此鲜有涉及。而日常生活,尤其是恋爱经历,其中有多少故事啊,又会有多少共鸣啊。郑微和陈孝正的关系是电影的重头戏,他们开始是路人,之后成为死对头,几经较量。但郑微却逐渐爱上了对头陈孝正,于是开始了疯狂地缠追,之后二人成为了恋人。毕业之际,情况急转直下,忽然传来消息,陈孝正即将出国留学,而郑微却一直蒙在鼓里。于是二人分开,郑微陷入幻灭。几年之后,陈孝正功成名就,他归来欲复旧情,但遭郑微拒绝。陈孝正在电影中表现得自私,为了目的不惜手段,故被称为“渣男”。阮莞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但屡屡纵容男友,曾为之堕胎,男友有新欢亦原谅了他。几经风波,阮莞婚嫁前夕,为了见男友最后一面,却意外车祸而亡,令人叹息。黎维娟出身贫寒,她读大学目的明确,为了嫁有钱人,要乌鸦变凤凰。所以,她毅然抛弃了没有考上大学的男友,毕业之后嫁入豪门。虽未必幸福,却乐在其中。陈小北似男孩,因为被超市冤枉偷盗,一时性起,砸烂了小超市,遂被开除。除此之外,电影还描述了其他几个男生,写了他们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等。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还反映了毕业生去美国的情况,陈孝正放弃爱情,去了美国。中美建交后,大学生毕业纷纷赴美。赴美前后、在美期间,有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影像描写了这样的故事,今年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也写了大量这样的故事。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大致如此,有一些校内校外的故事,只是打怀旧牌而已。“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我们”是谁?非常明确,就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且读过大学者。这部电影既是赵薇纪念自己的青春之作,也是献给同龄人之作。“我们”怀旧是追忆大学生活和情感,这样的故事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