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成教育的冷思考

2014-07-05 12:28王靖瑜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6期
关键词:长廊行为习惯习惯

王靖瑜

教育,需要一种热度,它让我们找到来时的路;教育,还需要一份冷静,它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题记

重视养成教育是绝大部分学校和教师的一个共识。在他们的“年度总结报告”中多会引用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或者是引用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都想以此来表达抓好养成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小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养成教育能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实在是一件可喜的事。然而,深入学校,深入了解养成教育的现状,对于我们现在养成教育现状做一下冷静的分析与思考,会发现存在着“五重五轻”的问题:重形式轻氛围、重批评轻鼓励、重说教轻实践、重封闭轻协调、重急成轻养成。

一、避免“重形式轻氛围”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和教师会想尽一切办法,创造一切有效的平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学校决策可谓“用心良苦”,教师教育可谓“苦口婆心”,可是,教育的效果为什么总是不能如我们所愿,学生的表现为什么总是说是一套,做是一套;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呢?

记得网上某教育论坛曾讨论过一个话题: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网友们各抒己见,有人说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多,有人说受后天教育影响较大,有更多网友却认为环境的熏陶对孩子的影响才是最重要最深刻的,他们还举出“孟母三迁”这个经典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虽然这些网友对这一话题的看法各有侧重,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讨论中得到重要的启示:孩子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环境的熏陶。

教育氛围的营造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也体现了一所学校对教育目标的定位,这需要学校在“顶层设计”时对此做必要的规划。如我们所熟知的百官小学,他们把孝德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在营造有形的教育氛围方面花了很多心思,做了很多构想,并化为现实中很多可触可感的画面。你看那“孝德长廊”,你别以为那只是一个简单的长廊,它很美,它的美不仅体现在长廊这一建筑外观设计上,更体现在它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浓厚的育人理念中:长廊中每走几步,就会有关于乡贤、名人的孝敬故事,再走几步,还能看到百小学生的孝敬故事和所获荣誉,漫步廊内,已不会再感觉那仅仅是在行走,而是在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走完这一长廊,心中满满的都是对“孝”的感悟与反思。当然,百官小学除了有以“孝德长廊”为代表的众多有形教育氛围外,还有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从教室内张贴的“孝德标兵”中透出的无形的教育氛围。当“孝”已经成为每一个学生共同的追求和相互比较的焦点时,教育也几乎已经达成了终极目标。

教育需要氛围,需要环境的熏陶。利用班队活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环境的布置等多种宣传方式,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时时处处进行渗透、影响,会使养成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避免“重批评轻鼓励”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习惯把“教育”和“批评”联系起来,于是就有“教育”即“批评”,“批评”即“教育”的片面认识。紧接着,“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被人们所推崇。最近,“虎妈式教育”又将中国这一传统教育方式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支持“虎妈”的有之,反对“虎妈”的更是有之,如何正确看待“虎妈式教育”?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如果叛逆性较强,这种教育方法可能引起比较严重的后果,即孩子强烈的叛逆和不遵从,如果孩子从小一直处在叛逆状态下,长大后会引发一定的心理障碍甚至扭曲。

再看我们现在的养成教育现状,往往批评的多,表扬的少,教育总是发生在学生犯错之后。在部分教师观念中,学生不犯错误那是应该的,如果学生中出现这样那样不好的行为,总认为是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随之而来的或许便是“大发雷霆”,美其名曰:“爱”。

从人们对“虎妈式教育”的争论中进行总结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更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一个人只要获得信心,心里一高兴,干劲一来,就可以发挥出超乎寻常的能力。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努力和成绩不能得到应有的肯定,也就是说,当“报酬”不存在时,就激不起努力的兴趣,也就不可能爆发出超凡的能力。

例如,小越镇小自学期初就发动全校进行“行为规范达标班”和“行为习惯规范生”评比,每月一次,所有评比都是根据细则做到民主、公开、透明,如“行为规范达标班”是由段内教师无记名投票产生,“行为习惯规范生”是完全由班内学生根据竞选人行为习惯实际投票产生,这一公正的评比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竞选积极性。对被评选上的学生和班级,在全校大会时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并在校外宣传窗进行公开表扬,以鼓励其继续努力,争取更好。对于暂时没有被评上的学生,各班主任对他们分别进行积极引导,鼓励并帮助他们找到努力的方向,而且在班内还设立“行为习惯进步生”以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种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使小越镇小的学生在行为习惯规范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而且教师的教育也更显得游刃有余。

实践证明,教育不等于批评。教育应该是在鼓励的基础上适当地批评。

三、避免“重说教轻实践”

养成教育需要“说教”,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但我们的养成教育如果一味停留在“说教”和“唠叨”上,那我们越来越会发现我们的教育变得重复、无味而又无效。面对教师一味的“唠叨”,学生们有时是不是都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了,学生们有时是不是开始学会应付了,而在教师不在的时候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是为什么?问题出在哪?或许,我们该创新教育方式,我们该避免“重说教轻实践”的教育模式,我们该把“实践”摆到教育的重要方式上来。endprint

前几年,笔者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努力将该班打造成以“感恩”为主题的特色班级。教室被我们布置得具有浓浓的“感恩”教育氛围,平时给学生讲有关感恩的故事,给学生看有关感恩的电影,每月进行“感恩之星”评比。我知道这些“说教式”的教育不足以使学生成为真正懂得感恩的人,也不足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恩体验。

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从“动”中感受到别样深刻的感受,让学生从“动”中去体会别样的价值观和幸福感,给予养成教育别样的天空。

四、避免“重封闭轻协调”

对于现在的多数教师来说,最大的无奈莫过于“5+2=0”效应,所谓“5+2=0”效应就是指经过学校五天的教育,又经过周末两天休假,最后,辛辛苦苦五天的教育效果都付之东流,归为零。虽然这一“效应”之说有点夸张的意味,但是这一现象却被很多教师所认同,教师们都很无奈,有时也会感觉或多或少的疲惫。为什么会这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于是我想,我们的学校教育是不是太过封闭了?我们的学校教育是不是少了与家庭教育相协同?假如,我们的家庭教育都能承续学校教育的理念与模式,那么“5+2=0”效应还会存在吗?或许,那时,不再是“5+2=0”效应,而是“5+2=7”效应。

现实中,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卡、校讯通、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建立与家长的联系,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及时掌握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教育理念,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形成有利于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合力。

五、避免“重急成轻养成”

“我对你说过多少遍了,要遵守纪律,可你又和别人讲闲话了”……这样的埋怨,我们可以从校园里听到很多。理解教师的一片好心,也理解教师“恨铁不成钢”的爱意,只是,教师的这份好心与爱意能换得预期的效果吗?或许不能,或许这一切都是徒劳的,而且更有可能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学生变得越来越叛逆,厌学、逃学的心理渐渐在他们的心里萌生。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部分教师违背了教育的规律。

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不论这一数据科学与否,但我们可以坚信一点:一个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记得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孙云晓曾指出:培养好习惯要用加法。如培养孩子爱画画的习惯,今天让他画一只小兔子,明天画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画青草或草地,后天在草地上画几朵花,大后天在天上画太阳。这样一天一天增加,画画的好习惯就自然地养成了。孙云晓还认为:克服坏习惯需要用减法。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去厕所,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三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父母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养成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养成教育又是一件需要用心去经营的事情。养成教育任重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停下对其研究与反思的脚步……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小越镇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长廊行为习惯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漫画长廊
漫画长廊
漫画长廊
漫画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