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宪锋
摘 要: 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机构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因為随着业务的发展,经营环境的变化,风险隐患随之出现。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风险防范工作更加严峻。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做好这方面工作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农信社 风险防控 经营与发展
风险防控是金融领域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风险隐患常伴业务左右,这既不是危言耸听,又不是杞人忧天,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又让人不能经常看到的东西。农村信用社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近年来,随着改革和发展步伐的加快,各类风险隐患层出不穷。虽然近几年,上上下下出台各项内控制度,但是由于执行上的偏差和个别制度先天性的缺失,风险隐患不是削弱了,而有愈加明显之势。在当今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农村信用社在抓好业务经营的同时,应进一步强化风险防控,风险警钟要常鸣,风险提示的黄灯要常亮,防风险制度措施要常抓不懈和抓好落实。这样才能在风险防控工作中争取主动,才能为经营合规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农村信用社存在风险的表现
所谓风险,包含两个层面的定义:一是说明具有不确定性,说明风险随时随地可能会发生;另一个定义认为风险会带来损失,而这种损失仍然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引申到收益方面也具有不确定性。由此看来,风险就是隐患,可防可控,但是如果防控措施疏忽,依然会导致风险的发生。
(一)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农村信用社的根本服务对象是农村、农民,如果离开了这一定位,就会让农信社走上偏路。据了解,某地的信用社贷款,由于追求投放与效益的高速度,把贷款大量投放到房地产、城镇个体工商户等非农产业。由于这些产业不是农信社支持的对象,其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非常大,具有不可预见性。一旦贷款不能按期归还,虽然有抵押物和抵押程序合规,但是抵押物基本不能及时变现。而且这类贷款具有单笔数额大集中度、偏离度高等特点,对农信社信贷资金营造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这是由于贷款投向不合规导致的风险隐患,在各地农信社大量存在。尤其城镇社和集镇社情况明显。还有一类贷款,就是在办理贷款过程中,由于贷前调查不严,贷款户为了能够多得到信用社贷款,千方百计地提高抵押物评估价值用于办理抵押贷款。当贷款形成逾期不能以现金形式偿还贷款时,农村信用社就要处置抵押物,这类抵押物往往是林地、草原、沼泽、机械、房产、院落等,一经变卖,多数抵押物不足值,有时损失一半以上,给信贷资金带来损失。由于信用社内部员工个人借款、借名贷款、以新还旧、放贷结息等,种种违规办贷问题屡禁不止。而且大量的此类贷款还隐藏在信贷资产中,最终导致无法收回,责任不清、不明,变成了糊涂账。另外,在近年的贷款核销处理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信贷人员优亲厚友,把不合规不应转入呆账的贷款转入核销之列,玩失踪、假死亡、真逃债等现象都存在。
(二)存款业务中的风险隐患。存贷款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营业务,存款业务是日常业务。每天营业网点办理大量的资金收付业务和转账业务,尤其是大额转账业务。由于个别员工在职业道德方面缺乏教育和引导,如果存在道德风险,存款业务中就很可能会利用转账、抹账业务作案。近年有关报道和通报中,已经有这方面的案例。这种由道德风险引发的案件隐患更不容易监测,随意性、突发性更强。
(三)安全保卫方面存在的隐患。一切业务经营都需要安全的环境做保障。离开了安全这个前提,其他都无从谈起。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安全保卫形势十分严峻,主要是在安防设施逐步完备的同时,更要注重人防。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但是在基层一些营业网点,一人值班守库,枪支弹药不分管,不关防尾随门随意出入等安全隐患时常出现。
(四)职工职业道德内在素养存在的隐患。近年来,随着农信社职工结构的调整,队伍整体素质大大提高。个别人员缺乏必要的修养,某些人受到社会浮躁、虚荣心、金钱为上等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拜金主义冲击心灵。不论是在贷款管理中还是在存款的业务办理上,某些人动歪脑筋,想歪主意,对行业造成不良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埋下风险隐患。
二、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成因
(一)农村信用社作为涉农机构和服务“三农”的金融部门,在长期发展中留下一些后遗症。这些弊端有些是先天性的,有些是后天造成的。改革至今,法人治理结构尚在探讨和完善中,农村信用社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最后改革将成为什么样的模式,在法人治理当中如何理顺关系,如何真正落实这些关系,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这种体制机制存在模糊认识和责、权、利不清的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业务经营中的隐患。
(二)近年来,旗县联社及上级联社十分注重抓职工培训教育工作。通过开展视频培训、集中培训等形式,加强职工的思想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学习教育内容,一定程度上对塑造员工爱岗敬业的意识行为起到了作用。但是这种教育往往是不连续、不持续的。在不良习俗、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个别员工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管不住心,收不住手,依据职业便利,做出自批自贷、借名贷款、只借不还、要回扣、捞好处等有悖职业要求的行为,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完备的内控制度需要抓好落实,即为抓制度的执行力。自2006年以来,自上而下已经制定出台了大量的内控制度,涵盖了农信社的所有业务领域。并且在执行中每年都在补充完善。这些制度就像交通岗中的红绿黄灯,如果没有红绿黄灯,整个交通秩序就会乱作一团,致使社会秩序混乱。农信社的内控制度就是行业的红绿黄灯,令行禁止,收放适度。过去曾有句话叫铁路的纪律、银行的制度。但是现实中,农信社的员工不按制度办事的事情却常常出现,特别是在序时稽核中,种种违规操作现象屡屡发生,要明白小违规就是大隐患。
三、关于农信社防控经营风险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并重的思想意识。业务越发展,风险防范越要加强。农信社不能只追求业务指标的高速发展,而忽视风险防控工作。特别是在开办新业务的同时,首先要考虑风险因素,对于潜在巨大风险的业务领域宁可言弃而不涉足。
(二)进一步强化防控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后果。要把防控风险这个重大课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员学习,全员参与,全员警示。要让防风险的话题警示贯穿农村信用社各个业务领域、层次。让全员明白,心莫想,手莫伸,不敢想。一切为了工作的长久发展,绝不能为一己之利而置信用社利益于不顾。只有全员提高风险防控,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三)进一步提高全员素质。道德风险有效规避和扼制,操作风险的减少与降低,从源头上抓住防控风险的关口。这些方面的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员工素质的提高,从心里真正爱岗,把农信社工作当做事业来做,树立全局意识,人人维护农信社利益,人人都为这棵大树施肥、浇水,才能让农信社这棵大树茁壮生长。
(四)进一步抓好内控制度的落实。农信社已建立健全了各项内控制度,每个网点都能看到一些制度的展示。每名员工都有制度汇编。这不能成为一种形式,而应当作为防控风险的制度保证,抓好落实。其实按制度办事的说法人人都会讲,但是具体到某个事情上就不然了。主要是人情关、面子关在作祟。如果自上而下都按制度办,谁打招呼,谁走捷径,谁想简化手续都说不字,那么长此以往,就能养成良好工作习惯,把制度落到实处。
(五)进一步提高一线员工工资待遇。企业与员工是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让员工安心工作,为他们提供好的工作环境条件,适当提高人员待遇,是让员工安心工作、自警自律的举措之一。现实条件下,建议管理部门给予一线员工工资上的倾斜,特别是临柜人员、一线柜员,他们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每天面对客户群体,与管理机关相比,劳动强度远远大于这一类人员。所以,防控风险要从员工的心灵做起,让他们静心工作,此策不失为明智之举。